“狡兔三窟”的“狡”
2018-01-12吕丹妮
吕丹妮
摘 要:“狡兔三窟”的“狡”何解?今人训为“狡猾”。然而此说始于东汉,盛于唐代至今,其实并不符合东汉以前的语境。分析早期文献的文例,可知“狡”在唐代以前有“迅疾”义;又考察以兔为喻体的成语、名物,可明确兔子具有行动迅速的特点;再辅之文献中关于“狡兔”迅疾的明证,足以证明“狡兔”的“狡”应为“迅疾”义。
关键词:狡兔三窟,狡,迅疾
《现代汉语词典》将“狡兔三窟”这个成语解释为“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比喻有多个藏身的地方”,让人心生疑问:兔子是狡猾的吗?查百科词典《辞海》“兔”条的释义,有“善跳跃。胆小,听、嗅觉敏锐”的描述,并没有提及兔子有狡猾的特点。
可能有人会说,“狡兔三窟”是有出典的。是的,“狡兔三窟”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君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作为孟尝君门客的冯谖,为主人孟尝君献计献策时用“狡兔三窟”来打比方,会把主人比作“狡猾的兔子”吗?显然,“狡兔”不可能是“狡猾的兔子”之义。在早期的古文献里,“狡兔”似乎都不应这样理解。《韩非子·内储说》:“越王攻吴王,吴王谢而告服,越王欲许之。范蠡、大夫种曰:‘不可。昔天以越与吴,吴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祸也。以吴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许也。太宰嚭遗大夫种书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大夫何不释吴而患越乎?”吴国即将被越国所灭,身为吴臣的太宰嚭游说越国大臣文种,以“良犬”比喻文种,以“狡兔”比喻自己效忠的吴国,这里的“狡”明显也不应该理解为狡猾。《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走狗”即猎狗,文中并非贬义,而是与“良弓”同被比作为人出力者。“狡兔”与“飞鸟”相对成文,因此虽指敌国,“狡”与“飞”一样,没有贬义。“狡”的今义是狡猾,这并无异议,然而以今义释“狡兔”的“狡”,却是昧于古义,犯了望文生训的错误。
那么,“狡兔”的“狡”的古义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的文例,发现“狡”有“迅疾”义。如《文选·枚乘〈七发〉》“逐狡兽,集轻禽”,“狡”“轻”对文。《后汉书·班固列传》“虽轻迅与僄狡”,“轻迅”与“僄狡”对文。“僄”作轻解,“狡”作迅解。最有力的证据是《战国策·齐欲伐魏》里的一段话:“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疾犬”与“狡兔”相对,“狡兔”的“狡”显然应是迅疾义。
与文献相佐证的,是兔子行动灵活,善于奔跑跳跃的生理特点。这从我们流传的成语中就可见一斑。例如“韩卢逐逡”。前文故事称,韩子卢为疾犬,东郭逡为狡兔,都是宇内的佼佼者,却因无止境的追逐力竭而死。“韩卢逐逡”也因此比喻争强好胜,两败俱伤。又如“守株待兔”,来自《韩非子·五蠹》中的一个故事。宋国的一个农民,某日看到一只兔子撞上树根,折颈而死,于是丢下农具,等着下一只兔子再来撞树。后以此成语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这两个故事里的兔子,一因追逐力竭而死,一因撞树折颈而死。如果兔子不善于奔跑,没有极快的速度,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吗?这些民间故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更加鲜活,且达成了极好的讽喻效果。不仅如此,兔子行动灵活的特点还屡见于兵法中。如《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指军队战前要如未出嫁女子那样沉静,诱使敌人放松警惕;战时要如脱逃的兔子那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来不及抵抗。后来引申出的“动如脱兔”,就用以形容人行动敏捷。而《吕氏春秋·论威》“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殙之地矣”,指的是,通晓军队不能滞留的道理,就能明了哪些地方是须迅速避开的死绝之地。凫即野鸭。因此以“兔起凫举”比喻行动迅速。兔也常用于马名。如与“要褭”齐名的“飞兔”,三国时吕布的良马“赤兔”,都因飞奔如兔得名。在兵法中,凡以兔子作比,往往表明了兵贵神速的事理。而在取名时,加入兔字,也常体现了取名对象行动迅速的特点。
除了“狡”有迅疾义,“兔子”具备行动迅速的特点外,古文献对于“狡兔”也不乏直观的说明。如《韩诗外传》卷七:“昔者齐有狡兔,尽一日而走五百里。”《文选·张衡〈西京赋〉》:“若夫游鷮高翚,绝阬逾斥。毚兔联猭,陵峦超壑。比诸东郭,莫之能获。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鸟不暇举,兽不得发。”“毚兔”即“狡兔”。此二例也足明狡兔迅疾的特点。而回顾“狡兔三窟”一词,善奔跑者多藏身处,也符合常理。凡此,“狡兔”的“狡”作迅疾解,是灼然无疑的。
至于“狡猾说”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东汉张晏在注解“狡兔”时,就已将“狡”解释为“猾”。自此,北魏张铣、南朝裴骃,以及唐代司马贞、颜师古、孔颖达等都支持这种注解。唐时这种说法已影响颇广,如韩愈在《贺徐州张建封仆射白兔书》文中,就描述了兔子狡猾的特點:“兔,阴类也,又窟居,狡而伏,逆象也。”而唐以降迄今,“狡”的迅疾义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转由“狡猾”义替代。
“狡兔三窟”以成语的形式保留至今,随着历史发展与文体演变,在不同语境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色彩义,如《聊斋志异·邵九娘》:“妻乃从之,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笑。妻色稍霁,将返。”这里的“狡兔三窟”就带有了嘲讽意。然而,我们在解释古语时,一不能以辞害意;二不能望文生义,导致曲说误传的后果。因此,“狡兔三窟”的解释应为:“即使是跑得飞快的兔子,也至少有三个藏身之处。后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