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笨,但不能懒
2018-01-12吴展团
吴展团
在我们身边,常有一些父母羡慕别人的孩子、奚落自己的孩子:“真是笨死了!你看人家××多聪明、多厉害!”听到这话,孩子是啥滋味?
世上的事物从来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笨鸟是可以先飞的,有些“笨”并没想象的那么可怕。反而是一些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恃才傲物,从此不再努力,就会沦为平庸、碌碌无为,甚至误入歧途、害人害己,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正反对比,对“笨”与“聪明”进行辩证分析。)
曾国藩被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最后的儒家”“大清圣哲”,但他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比贼还笨:一天晚上,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听那贼人将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故事中,曾国藩虽不聪明,但他留名千古;小偷记忆力好,却做着偷鸡摸狗的勾当。究其原因,曾国藩尽管有些笨,但读书勤奋,坚持不懈,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成为人生赢家。而那个聪明过人的贼呢,空有天赋没有勤奋,聪明用错了地方,变得默默无闻,不知所终。(这部分举曾国藩一例,论证“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尤其是故事中的曾国藩与小偷在天分上与终身成就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叙事之后兼之以精当的分析,增强了典型事例的论证力度。)
明朝的王阳明,也是凭借笨鸟先飞、刻苦勤奋,终获成功。小时候,王阳明一点都不聪明,人们以为他是个哑巴。他的父亲四处寻找名医治疗,直到6岁时,王明阳的病才治好。虽然治好了病,但王阳明的智力却一般。平时读书,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两遍、三遍甚至十遍。白天他认真听先生的课,放学后,趁着还没有吃饭或者吃饭后的时间,认真读书,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饭、睡觉。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百炼成钢。与曾国藩一样,王阳明长大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立德、立功、立言”的幾位完人之一(另举王阳明一例,论证“笨鸟”勤奋刻苦,终获成功。王阳明和曾国藩两个事例,极为典型,共同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支撑起文章的框架。)
王阳明、曾国藩如此,历史上那些取得伟大成就,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而最初被称为“笨人”的,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陈景润、童第周等,也是这样。(此段简要概述一些名人事例,作“面”上的拓展,与上面曾国藩、王阳明两个“点”呼应,使得论证更加充分。)
诚然,聪慧早熟、天赋突出者,在做学问、建功业方面,肯定会捷足先登占大便宜。但事实上,许多过目成诵、博闻强记、聪明过人者却不一定就能走多远。伤仲永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一段,事理论证结合事例论证,事理正反对比,事例选取仲永一例,极为典型。虽然语言简洁,但是论述切中肯綮,令人信服。)
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所以,千万要谨记——你可以笨,却绝不能懒!(结尾部分,引用多位名人言论,论证中心论点,照应文章题目,收束全文。)
评点:
选例典型,论证充分,是文章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叙述详细的曾国藩与王阳明事例,还是简要概述的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陈景润、童第周等人事例,都极为典型,能够充分证明文章观点;不仅如此,在文章开头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作者还进行了抽象说理,引用名言,正反对比,从事理上对论点进行充分阐释,更增强了立论的可信度。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言之有物并言之有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编辑:关晓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