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哨口板鹞工艺源流探析与现状研究
2018-01-12金梦妮
金梦妮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到实地参观以保护、传承南通哨口板鹞艺术为主线的南通风筝博物馆,就哨口板鹞工艺的源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深入体验了南通特色——哨口板鹞的静态与动态美,感悟到了漫长农耕文化积淀成的南通风筝艺术的独特风格。并用相关调查分析方法,对中国风筝文化的研究有一个直观的概览。从宏观处入手,了解其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再以微观的角度,力求指出并解决当下风筝非遗传承下南通哨口板鹞的生存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而对普及与提高大众对南通民间风筝文化的认知产生积极的作用。
In this paper, through field research method, the field visit to protect, inheritance of Nantong Plate Whistle Kite museum of art as the main line of Nantong Plate Whistle Kite process on the origin of research work, and deeply experience the Nantong -- plate roller kite whistles of static and dynamic beauty, understood long farming culture into Nantong kite art unique style. The study of Chinese kite culture is an intuitive overview of Chinese kite culture. From the macro, understand its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of the shape, again on this foundation to the Angle of the micro tries to point ou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present Nantong Plate Whistle Kite under the current intangible, to popularize and improve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Nantong folk kite culture have a positive effect.
图一
一、导言
“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可知风筝的原材料都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这可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风筝的早期雏形。因此,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的风筝,南方称为“鹞子”,北方称为“纸鸢”,即“南鹞北鸢”。南通板鹞就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板鹞上面往往缀满哨口,哨口板鹞由此得名。南通板鹞与天津软翅、北京沙燕、潍坊龙头蜈蚣并称为中国风筝的四大流派。而与这些地区的风筝相比,南通板鹞凭借其精美复杂的造型与扎制技艺,以及图案、色彩与音响的融合统一等特点,更为大家所关注。然而,关于板鹞风筝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局限性问题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所以我尝试通过在南通风筝博物馆的调研,从板鹞风筝工艺文化的源流视角入手,进一步探究分析其在自身传承现状中产生弊端的原因,从而继续发挥板鹞风筝在文化传承与工艺审美等方面的价值。
图二
二、哨口板鹞风筝的文化源流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胡逗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当时的南通地区是沙洲,被称为“胡逗洲”,洲上地势平坦,场地开阔,为板鹞风筝的放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这种五方杂居的生活环境,必然使得外地的文化在此沉淀,这些外来人员很有可能将板鹞风筝带到了南通。而据有关资料的考证,南通现行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风筝上带有哨口是宋朝风筝的独特之处,被人们称为响弓。环境变化使得南通风筝向高大、坚固和带音响的方向发展。“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而这也是此种风筝形式,由宋代兴起并一直延续至今,久传不衰的主要原因。
到了清代,南通制作放飞板鹞更是十分盛行。清代道光年间的姜长卿在他所作的《崇州竹枝词》中有所描述:“风筝有大如风帆者,其制有双蝴蝶,但蝴蝶之名。其声彻云如胡笳,然唯近堤处最多,长堤者草为海门八景之一。”这首诗反映了清代南通板鹞风筝的重要特征。“大如风帆”、“装有响哨”、“声震云霄”、“音若胡笳”,如今的板鹞风筝也正是保留了这些特点。由此可见,板鹞风筝不仅历史悠久,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光绪年间的《通州志》记载:“在南通空中常会看到画有虫草、花鸟、神仙,制作精美精巧数丈的风筝。”因此,放风筝自古在这里就十分盛行,以至于板鹞风筝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南通人心里,神圣的板鹞风筝早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中。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件民俗工艺品,更是天与地的沟通,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图三
三、哨口板鹞工艺特点及其现状分析
如前所述,早期的板鹞风筝出自农民之手,纯粹为农民自己所用。正是由于极少或完全没有受到文人习气的沾染,所以显得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特点使其在我国南北各风筝流派中独树一帜。
哨口板鹞制作工艺主要有五步:“绘、扎、糊、雕、放”。其中对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极高,需要精湛的技艺。其所用材料一般选择质地良好的竹子、芦苇等,在阴凉处风干,再以文火烤直,砂纸打磨,同时罩以清漆以增强竹子的刚性。扎制时应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相当。骨架完成后,再将其放在绘制精美的鹞布之上,仔细调整使两者完美结合。当然,享誉中外的板鹞风筝必然离不开装在其上能发出幽远节奏声响的“哨口”,这也是板鹞又名“响筝”一词的由来。
首先所用的材料通常为葫芦、果壳(如龙眼壳、栗壳)等用棕油浸泡而成。正是由于材料的脆硬轻巧,才使得哨口的音质圆润响亮。据南通风筝博物馆的研究员高则先师傅介绍,南通的风筝艺人为了制成大小各异的哨口而培植了若干品种的葫芦,小的内径仅一厘米,大的内径可达50厘米以上。而哨口音响的好坏取决于在这些材料上进行的雕刻与制作,口面雕口的出风口大小、宽窄、风壁的高度都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正是由于哨口材料的合适,从而为人们巧妙地在板鹞上进行合理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就是这样工艺精绝,独具自己个性与风格的板鹞风筝,却又存在着与社会空间的“排斥性”,尤其是被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分裂,使其发展出现停滞的困境。因此在此基础上,我试图对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进行分析,努力寻求如今板鹞消沉局面的解决之道。
1、板鹞风筝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艺人的探索与实践,虽使其本身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形制与规模,但仍有许多方面亟待创新和提高。
高师傅在采访过程中表露出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板鹞是否能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重视就在于能否改进创新。因此,在造型形制、装饰技艺等方面,南通板鹞都应同其他不同艺术风格的地区性风筝,甚至是他国的风筝结构、材料和飞行性能相比较,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创新发展应成为板鹞专家和板鹞爱好者的共识。
2、随着南通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板鹞风筝早已不再是如上文所述农民的娱乐之物,而是成为了极具地域特征的工艺品。板鹞风筝“绘、扎、糊、雕、放”的复杂技艺并非易事,尤其是雕刻技法方面,令许多年轻人望之却步,从而使南通板鹞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专职雕制板鹞风筝的手工艺人,他们的收入也并不可观。
图四
图五
我在南通调研过程中发现,板鹞风筝制作行业本身收入不高,其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也逐步降低。这同样也是我国众多民间手工艺人令人堪忧的生存难题。由此看来,技艺复杂、漫长重复的学习摸索、劳动生产率低以及入不敷出的收入困境,是现在众多年轻人不愿学习,专职于板鹞技艺的主要原因。由此需要政府更加重视并加大对南通板鹞的宣传力度,提高专职于板鹞制作的手工艺人的收入,强调现代社会环境对板鹞生产与发展的要求,从而为南通板鹞的传承提供所需的条件。
3、为了使南通板鹞风筝在放飞中更加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齐鸣的地方特色,几百年来,南通手工艺人们在制作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不断琢磨。正是由于其制作工艺精良,装饰精美,结构复杂,所以相对于一般风筝来说,价格偏高,而这高昂的价格也不为大众所接受,这也是板鹞风筝普及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若是为了娱乐性,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买机器绘制,价格低廉的“板鹞复制品”,而真正包含了传统文化精髓,极具地方特色的板鹞风筝是否就只能在博物馆中展示陈列?这样的板鹞文化是否会渐渐地被人们所淡漠?
历史悠久,富有民间智慧的南通板鹞工艺特点鲜明,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如何使其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心与保护而非仅仅成为一张抽象空泛的地区名片,是我们必须要反省与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南通板鹞工艺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板鹞缺乏创新性、人才的缺失、行业较低的收入与生产率以及价格高昂等问题,使板鹞风筝只能局限于博物馆中,而让“复制品”横行。这样的现象会使板鹞文化逐步失去发展创新的活力,更无法使南通民俗文化得以存续与延伸。
我认为政府应更加重视板鹞风筝在传承发展中诸如此类的弊端,重塑南通板鹞文化的民间体系,加大宣传及扶持板鹞手工艺人的力度并促进风筝文化交流,使其走入大众的视野中。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如南通板鹞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冲击。而我们应该如何打破其在传承发展中的局限性,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需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此次在南通的调查研究中的思路与想法可能并不成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具可行性的观点与建议。
〔1〕刘忠红.试论民间美术中的审美意蕴[J].中州学刊.2002(04)
〔2〕汪耆年.《风鸢四艺》[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4
〔3〕风筝的制作与放飞[M]. 人民体育出版社 , 柴茂智,刘忠编著, 1999
〔4〕马立明.曹氏风筝意象艺术简析[J].美术.2005(02)
〔5〕对江苏省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实践的思考[J]. 时迪.美与时代(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