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2018-01-12编辑整理李可王鹏昊
编辑整理/李可 王鹏昊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编辑整理/李可 王鹏昊
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全国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调动全国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参与大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了解情况、倾听呼声、征询意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今年8月,国家粮食局决定组织开展“深化改革 转型发展”征文和“我为粮食行业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活动开展以来,粮食系统广大干部纷纷献计献策,本刊将陆续整理刊发,敬请关注,也期待您的参与。
“我为粮食行业改革发展献一策”建议选编之
粮食产业发展应走循环经济之路
我国粮食产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效益差;粮油品牌多而杂,国际知名品牌少。因此,要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作为战略选择,引导企业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转到追求科技进步、实现效益和环保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从而推动“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基本路径:1.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调整的重点目标,促进粮食产业完善配套,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粮油加工无废料、无污染、全利用。2.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转型的主攻方向,推动粮油企业转型升级,促使循环经济在效益增长中起到强力支撑和拉动作用。3.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惠农增收的重要环节,引导粮食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的调整,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效益。
主要举措:1.突出政策导向。加大财政和金融信贷支持,落实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创建有利于促进粮油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2.依靠科技创新。以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科技产业链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提高企业技术含量。3.培植大型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实力较强、品牌较响、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4.引导产业集聚。依托资源基础,打造大型区域性粮食产业园,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互为配套的产业链。
预期效果:粮食产业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能够提高粮食原料利用率,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我国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的跨越。稻壳、米糠、碎米、油脚作为可再生资源,进行深度加工,综合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把培育壮大粮食加工市场主体作为促进产业转化升级的重头戏
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巩固和完善的情况下,粮食加工的市场主体呈现多界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局面,已成为粮食产业链加工环节中新的生力军。但是,当前我国粮食呈“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趋势,粮食经济结构性矛盾带来价格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扭曲,这种“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三高”压力沉重,从本质上主要体现在粮食流通中的加工转化环节。所以说,把培育壮大粮食加工市场主体作为促进产业转化升级的重头戏,是粮食流通破解“三高”并存难题的主要载体。
如何培育壮大粮食加工市场主体呢?笔者认为:
第一,强化调研,调整和加大国家扶持政策,助推行业健康发展。一是要开展新型粮食生产经营市场主体的调研,统一规划和明确扶持对象及重点,优化和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二是要不断加大粮食加工转化企业的项目投入,开展合理的原料生产“基地”及其生产经营中的种子引进、科学培管、仓储设备等项目建设,谋划粮食产加对接和农企双赢对策。三是要强化粮食行政执法,加强执法检查与监督,净化粮食生态、绿色、健康的产业环境。
第二,强化创新,拧紧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拓展产业市场空间。粮食加工转化企业要走业务突破、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的新路子:一是要巩固、完善和发展“订单农业”和“销售订单”,努力夯实“基地(农户)+企业”的原料来源和“企业+市场”的产品去向基础,把它纳入法规性监管,扩大业务份额。二是要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从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出发,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生机活力;从成本核算、增收节支和技术开发方面入手,精打细算,奖勤罚懒,实现企业最多化效益。三是要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加大企业核心产品的研发力度,建立市场研发数据库;加大新产品“品牌”申报力度,建立市场营销信息反馈机制 ;加大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形象的公信度及产品销售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强化服务,搭建宣传行业、互通信息和广交朋友平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占位。粮食加工转化企业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营销战略:一是要积极参加各种展会活动,走同盟之路。二是要拓展市场营销网点,开展电子商务,把握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三是要策划企业文化及品牌消费理念,不断引领行业生产消费的市场趋向,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政企合作 建立创品牌的长效机制
实施品牌战略要做到“三化”。一是常态化。创建和保护粮食产品品牌还是要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不能“一阵风”了事,应该想出一些管长远的办法。二是网格化。保护品牌,各单位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是关键所在。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职能出发,整合行政资源,共同打好粮食产品品牌培育攻坚战。三是现代化。创建和保护品牌也要求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给品牌赋予更多的科技元素,紧跟时代步伐。与此同时,还要求我们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粮食局刘喜宝)
建立现代粮食企业制度 创区域性粮食名牌产品
我们要创名优企业、创名牌产品,首先是以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为指导,找准与企业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实用的现代粮食企业制度。其次是在组建粮食集团企业、建立现代粮食企业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顶层设计,通过质量提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粮食名牌产品。
(文/四川省苍溪县粮食局熊维联)
建立种植基地 做好品牌建设
粮食企业通过前伸后延,加强与粮食产业上下游的协调与配合,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订单农业做起,从良种供应开始,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相结合,“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订单十期货”,“分公司+加工厂”等模式,一方面要向上游——掌控粮源延伸。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鼓励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围绕市场需求,建立标准化粮源生产基地,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基地,以产业兴企业。另一方面要向下游延伸,要充分利用粮源基础雄厚的优势,突出做优、做精、做强导向,实施品牌创建。通过招商引资、合作联营等方式,重点建设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粮食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文/江苏省建湖县粮食局史成刚)
拓展发展空间 整合资源配置
粮食企业要主动服务农民增收,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要参与土地流转,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积极寻求企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在多年连续开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粮食种植基地建设的投入,主动向粮食生产的前端和后端服务转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建共营、经营收益共享和经营目标共赢,做到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使企业增加粮源。要整合资源配置,提升粮食流通水平。将分散的小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敢于创新,敢于走出粮食,多种经营发展,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大物流。组建市级粮食有限责任公司,使公司成为一家集粮食收购、储备、加工、贸易、仓储、信息、质量检测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流通企业,在引领粮食企业参与新型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文/四川省广安市粮食储备库李旭)
(文/湖北省秭归县粮食局周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