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方法治疗痛经的探究
2018-01-12徐娟
徐 娟
(江苏省泰兴市常周卫生院妇产科,江苏 泰州 225461)
痛经的概念: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昏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亦称“经行腹痛”。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表现为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
痛经病因有生活所伤、情志不和、六淫为害,痛经的病位在冲任与胞宫,其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其证重在辨虚实寒热。若素体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经期前后,血海满而溢泄,气血骤需,冲任、胞宫失养,故“不荣则痛”;若由于肝郁气滞、寒邪凝滞、湿热郁结等因素导致的瘀血阻络,客于胞宫,损伤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不通则痛”。常见证型: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互结、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
1 痛经的治疗
1.1 中药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机就是寒、瘀。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也属于寒凝血瘀这一分型。现就以此型论述下痛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此型的主要证候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治疗应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具体方药如下:党参15 g,当归9 g,川芎6 g,白芍15 g,肉桂15 g,莪术6 g,丹皮12 g,甘草6 g,牛膝12 g,临证随症加减。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为虚寒所致痛经,加小尚香6 g,补骨脂3 g。水煎服,2剂/d,分早晚温服,服10剂,4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2]。
1.2 中成药治疗方法
少腹逐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八珍益母丸每次6 g,每日2次,口服。
1.3 中医艾灸治疗
艾灸疗法是中医宝库里的瑰宝,艾条的主要功效是取艾条的气,在-端点燃艾条,把未点燃的另一端放于穴位处,艾之气便会下行进人穴位起作用。艾灸在治疗痛经的过程中因其温热的效果直接通过穴位透达身体内部,而具有非常卓著的疗效。具体操作如下:①取分段的艾条,一次性截取两段,然后截稍宽些的纸胶布,或者就用平时常用的透明胶布两小段(大约4 cm左右长就可以)粘贴于艾条一端的两侧,然后把艾条正对着关元、气海、中脘、肾俞,盲穴位放好,粘于其端的胶布就把截取的艾条固定在了穴位上。②点燃艾条远离皮肤的一端。③艾条燃烧一段时间后,穴位附近的皮肤会感觉到有点灼热,这时候的艾条大概已经燃烧3/4了,及时取下来就可以,否则容易烫伤皮肤。取的时候要注意,最好用一双筷子先夹住艾条,然后用另一只手小心的剥开粘在皮肤上的胶布,这样就会避免烫伤皮肤的情况发生。④需要注意的是,燃着的艾条用一般的方法很难熄灭,所以要事先准备一盆水,把取下的艾条扔进出就可以了。这种灸法很简单,不疼不痛,不会烫伤皮肤,治疗痛经的疗效也更为深入持久,但在这值得注意的是在月经期间是不能艾灸的[3]。
1.4 足浴治痛经配方
蒲黄20 g、五灵脂20 g、香附20 g、延胡索20 g、当归20 g、赤芍15 g、桃仁10 g、没药10 g。上药加水2500 mL,煮沸15分钟后离火,先以药液蒸气熏双脚,待温度适宜后将双脚浸泡于药液中。每次浸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剂药重复使用两天。于经前 3天左右开始用药,连用3~5剂,连续用3个月经周期。也可用小茴香200 g单煎泡脚,每日一次。或最简单的喝姜糖水方法(用红糖、生姜、山楂各15 g,水煎代茶饮),对治疗痛经亦有一定的效果。
1.5 按揉
每次月经前5~7天进行。以肘带腕、腕带掌指,旋圆揉拿,使局部发热为度。手法要领:施术要柔和、深透、持久、有力度;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气力相宜。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手法应以温经散寒为主。在月经来潮前3~5 d开始按摩,连续5次,月经量少者加腰俞,血量过多者加阳陵泉,经期过后继续按摩3~4 d以巩固疗效,平衡气血,这样就能真正达到经期不痛。
1.6 耳穴埋杍
取神门(止痛要穴)、交感、子宫、皮质下穴。
1.7 刮痧治疗
主要刮拭、大椎、肩井、大杼、膏盲,配刮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5次。
2 结 论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在功能性痛经治疗方面有许多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方法。医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可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患着的中医方法来治疗痛经。
在平时饮食中,痛经患者在月经来潮前3~5天内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之食品,月经已来潮,则更应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