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推动铜产业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018-01-12艾国栋
文|艾国栋
近年来,鹰潭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健全“八位一体”铜产业体系,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和重要的铜消费区。
近年来,鹰潭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提升、效益增长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协同创新为动力,积极健全铜原料、铜冶炼、铜加工、铜贸易、铜研发、铜检测、铜文化、铜制品等“八位一体”的铜产业体系,构建上下游有机衔接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世界铜都”首位度显著提升。目前,全市铜企业总数达145家,电解铜产能130万吨、铜材加工产能400多万吨。2017年,全市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0.16亿元,利润71.55亿元,分别占江西省铜产业的74.3%和63%;电解铜产量113.81万吨、铜材产量278.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15%,鹰潭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和重要的铜消费区。
突出首位意识,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勾画世界铜都建设线路图
鹰潭因铜设市、因铜兴市。多年来,鹰潭坚定不移地将铜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推进“世界铜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委托国内顶级产业咨询机构,围绕“八位一体”产业体系,将鹰潭铜产业与国内外标杆地区和企业进行多维对接,高起点编制《鹰潭市世界铜都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卓越铜都、智慧铜都、绿色铜都”,打造体系健全、链条完善、在世界有位置有影响的“世界铜都”。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精铜产业加速“世界铜都”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强力推进“世界铜都”建设工作机制的通知》,按照“八位一体、协调推进”的总体要求,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实行“五个一”调度机制,即“每周一汇报、半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半年一巡查、年终一考核”,通过高效率机制、强有力措施,推动铜产业发展工作全面落实。
坚持内涵发展,增强链式效应,不断完善八位一体产业链条
打造补足短板的新拼图。一是做精铜制品。树立“延伸铜、不唯铜”理念,引进发展物联网及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等涉铜企业,填补铜终端应用产品空白;以中鼎金艺、龙宇铜文化等为龙头,聚焦中高端消费群体,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具有轻奢概念的铜制茶具、餐具、酒器等生活器具,扩大家居生活领域铜的应用。二是做靓铜文化。以独特的道文化、产业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确立“道为主体、铜以载道、道铜融合”的城市文化发展方向,每年评选1批铜工艺大师和铜都工匠,开发1批铜旅游纪念品、举办1场全国性铜行业高端论坛,重点扶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溪铜錾刻技艺,规划建设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城市文化雕塑公园,逐步打造形成全国铜文化集中展示区。
夯实提升层次的关键点。一是做旺铜贸易。发挥鹰潭铜加工产业的集聚优势、电解铜主产地的资源优势和六省通衢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铜商品贸易市场,先后引进铜现货贸易公司20余家,江铜金瑞期货开设鹰潭营业部,建成内陆地区首个铜期货交割仓库和江西省第一家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平台。2017年,全市铜现货贸易量68.8万吨、贸易额306亿元,业务覆盖江西全省及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周边省份,形成产贸结合、期现联动、在国内较具影响力的区域性铜交易市场。二是做好铜检测。加强国家级铜产品检测中心软硬件建设,创新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主动服务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水准和服务能力,检测项目现已扩增至四大类108个产品124项参数,覆盖国内铜及铜产品95%以上的检测指标;建立全市检验检测设备信息库,中心与重点铜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全市检测资源优化利用。2017年,检测中心圆满完成23批次国家级抽检任务、30批次省级铜产品质量抽检,先后与6家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进行11次实验室能力验证和比对,比对结果均为优秀。三是做实铜原料。根据废铜原料进口政策调整动向,依托鹰潭铜拆解加工区,强力构建国内废杂铜收集网络,多渠道回收再生铜原料,大幅提高了区域原料自给率。
培育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一是做深铜研发。大力实施铜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现有科研平台,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合作共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与江西理工大学深化铜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领域研究,积极创建铜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全市铜企业授权专利突破2000项,连续十多年稳居同行业全国第一;近年有100多项产品被列为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二是做优铜冶炼。严格执行国家铜冶炼产业政策和规范条件,按照集约、规范的理念,适度发展铜冶炼行业。针对初级铜加工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的发展现状,打出培育补链项目做加法、降低企业成本做减法、鼓励技术创新做乘法、淘汰落后产能做除法等“加减乘除”政策组合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1年以来累计淘汰铜冶炼落后产能96.8万吨,置换落户一批先进产能,有力提升铜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全力支持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实施智能化改造试点、建设绿色工厂,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生产成本最低、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型铜冶炼企业。三是做强铜加工。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招大引强、上下关联”,制定出台强化招大引强、加快产业集聚“2+5”文件,组建9+3支专业招商小分队,瞄准电子信息、电线电缆、水暖卫浴、家用电器和交通运输等五大子板块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配套互补链条,绘制产业招商地图,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大批处于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的优质项目,铜加工产业链式效应持续凸显。全市现有铜加工企业145家,铜加工年产能达400万吨,其中规模以上铜企业98家,铜加工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电路、电力电气、能源化工、交通、机械冶金、轻工、医药、建筑、高科技等九大领域,铜及铜合金循环利用产业获批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铜合金新材料产业先后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省20个工业示范产业集群之一。鹰潭先后荣膺“国家新型工业化(铜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铜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称号。
聚焦产业高端,突出创新引领,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强化创新支撑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和科技创新“四个一”工程,着力加强铜产业创新机制建设,先后建成省级以上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69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6个,科技协同创新体6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高新技术铜企业36家,占规模以上铜企业总数的36.7%。深入实施“鹰才计划”,通过“聘、引、培”多种形式凝聚高层次创新人员,全市铜企业现有科技人员1000余人,其中院士5名、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行业顶尖人才30多名。
抢占技术制高点。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院校唱戏、社会参与”四位一体模式,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江西理工大学、江铜集团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近3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75亿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0余项;铜企业累计授权专利突破2000项,多年保持同行业全国领先。近年,在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下,一批重点铜企业瞄准市场细分领域,研究开发出集成电路键合金丝、铜铬锆合金、高精电子铜带、极细镀锡铜丝、FPC微晶磷铜球,超低氧铜热管等新型高性能铜材,成功晋身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企业。全市铜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提升到43%,较十二五末提升27个百分点。
培育战略增长点。抓住鹰潭列入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窄带物联网业务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实施智能车间改造,力促新旧动能协同发力,借力推动铜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共建智能车间25个,应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化装备240余台,江铜贵冶、江南铜业、凯顺科技、广信新材料等铜企业列入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贵溪冶炼厂按照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分步建设思路,将逐步打造世界先进的智能制造工厂;凯顺科技开创“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的模式,对铜加工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建立设备远程运维云平台,实现由传统机械制造商向设备平台服务商的蜕变,其基于物联网的铜铝材加工行业全球智控平台项目荣获2017年创客中国移动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