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2018-01-12王玲
王 玲
(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临床中,采用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1]。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初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154例,基于常规体检,均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颈部血管超声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初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患者154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均签署有治疗方案同意书,无药物禁忌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心衰者;晚期肿瘤及患有癫痫者,另排除不配合治疗者。其中,男120例,女34例,年龄(51.16±45.57)岁;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4例,男119例,女35例,年龄(51.14±45.5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开展常规脑部MRI或CT检查,然后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所用仪器为彩超PHILIPS HD11XE超声检查仪,频率为5~10MH线阵探头;受检者行仰卧位,充分暴露颈前部,颈后垫枕,头后仰,并偏向检查侧的对侧。先将探头置于颈根部,依次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及颈外动脉,尽可能探查至颈部最高点。分别开展纵、横断面的连续性扫查,从中明确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ean)、脑血流量(CBFV)。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3.0处理数据,x2或t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颈动脉情况对比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例,厚度增厚14例,颈动脉狭窄6例;对照组分别为122例、156例、110例,对照组各情况发生率相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后者(x2=55.14、59.68、64.13,P<0.05)。
2.2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观察组CBFV为(542.16±114.55)mL/min,V men(20.14±7.24)cm/s,RI(0.68±0.07);对照组分别为(678.28±119.56)mL/min、(24.16±7.41)cm/s,RI(0.64±0.0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23.65、5.12、2.55,P<0.05)。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病因多样、复杂,而其常见诱因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因而会对患者脑功能、精神功能造成较大影响。针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其发病率相比年轻人更高,且多发生于过度活动的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并没有比较凸显的发病征兆[3]。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来讲,通常情况下,其大多受到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在颈动脉内膜表面,往往会形成有斑块,而在斑块的表层,一般会出现胶原纤维增生,形成颈动脉管腔狭窄,另外,在粥样斑块的表层,呈现出纤维化破溃、栓塞,对颈动脉管腔造成阻塞,进而对颈动脉与脑供血造成影响,最终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正常颈总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1.0 mm,分叉处<1.2 mm,若其内膜-中层增厚≥2.0 mm,那么即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由本次研究得知,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后,观察组发现颈部血管超声情况相比对照组,明显高于后者,且大部分均有显著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由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得知,观察组RI、Vmean、CBFV低于健康受检者,有较高的阻力指数。由此得知,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超声检查,能够比较准确的将患者颈动脉病变指标给检测出来,而且还能依据其脑血流情况,对其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展开深入分析,因而能够准确判定有无隐藏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度。
综上所述,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是诊断颈部动脉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检查手段,准确度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1]李玲君,王克伟,王嘉琼.彩色多普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4):599-600.
[2]刘 楠,周柏玉,王 静,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3):46-49.
[3]姜文彬.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