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01-12韩非
韩 非
(黑龙江省鹤岗市兴山区岭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 鹤岗 154100)
急性重症脑外伤发生后患者颅内压剧增,脑部缺氧、缺血,易诱发严重并发症,必须及早给予有效的救治。本文分析了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外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外伤患者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5.3±4.6)岁;脑挫裂伤22例,颅内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4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送至急诊室处理,明确诊断后给予积极救治与悉心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给予吸氧、激素、脱水等处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以每天0.4 mg/kg为初始剂量;用药3天后改为每天0.2 mg/kg;用药7天后改为静脉滴注,每天6 mg;持续用药14天后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天颅内压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天、7天、14天分别进行GCS评分并予以对比;注意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脑水肿程度;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调查患者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颅内压均有所下降;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重症脑外伤属较严重的脑部损伤,多因直接、间接暴力导致的脑部组织损伤,对人们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影响严重。此类患者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必需在明确伤情后,把握时机,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患者发生严重脑外伤后体内β-Ep水平升高明显,同时与将至的继发性脑损伤过程有密切相关性,也就是说其动态变化能够直接反应患者预后情况,患者伤情越严重,β-Ep含量则上升越明显[1]。
盐酸纳洛酮属非特异性的阿片受体拮抗药物,上世纪70、80年代分别用于对阿片类药物中毒进行解救及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逆转,奠定了急性脑外伤应用纳洛酮治疗的基础[2]。静脉注射给药时,通常在2分钟内起效,当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时起效缓慢。作用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但是否需要反复给药取决于所拮抗的阿片类物质的给药剂量、类型和途径。本品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萄糖醛酸苷结合,纳洛酮-3-葡萄糖醛酸化合物为主要代谢产物。盐酸纳洛酮减轻甚至逆转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通过对蛛网膜血管的收缩抑制作用,加大脑灌注压与脑血流。②在局部缺血时对细胞膜分解代谢产生抑制,阻断自由基产生,增强细胞膜稳定性。③对因缺血造成的神经元内镁、钙离子紊乱起到改善作用,恢复能量供给。④通过对巨噬细胞趋化活性的抑制,阻断炎症介质产生。⑤缓解呼吸循环中枢受抑制状况,改善呼吸及创伤性应激状态。阿片类药物过量:首次可静脉注射本品0.4 mg~2 mg,如果未获得呼吸功能的理想的对抗和改善作用,可隔2~3分钟重复注射给药。如果给10 mg还未见反应,就应考虑此诊断问题。如果不能静脉给药,可肌内给药。术后阿片类药物抑制效应:部分纠正在手术使用阿片类药物后阿片的抑制效应,通常较小剂量本品即有效。本品给药剂量应依据患者反应来确定。首次纠正呼吸抑制时,应每隔2~3分钟,静脉注射0.1 mg~0.2 mg,直至产生理想的效果,即有通畅的呼吸和清醒度,无明显疼痛和不适。大于必需剂量的本品可明显逆转痛觉缺失和升高血压。同样,逆转太快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或循环负担增加。
本文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7天及14天后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脑水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重残率、机体功能障碍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足以说明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外伤的作用,对患者颅内压、脑水肿、意识状态改善明显,为患者的预后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意识状态,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1]张 力,瞿 炬.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脑外伤76例[J],中国药业,2013,5(22):22-23.
[2]陈 龙.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中、重型脑外伤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4(1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