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与护理
2018-01-12王玉环
王玉环
(河北省平泉市杨树岭中心卫生院,河北 平泉 067500)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1]。高血压疾病目前已经逐渐成为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钙离子拮抗剂是一线降压药物之一,能够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疾病治疗中。医护工作人员要叮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合理使用降糖降压药物。
1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1.1 苯磺酸氨氯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物治疗
有研究资料显示,对照组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方法(起始剂量为5 mg,每日一次,最大剂量为10 mg,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周),实验组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方法(初始剂量为2.5 mg,一日1次;最大可增至5 mg,一日1次,连续治疗4周)。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2%,对照组为89.74%(70/78),实验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BP、S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DBP、SBP水平较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浆黏度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组织血管平滑细胞外钙离子细胞膜进入到细胞组织中,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最终降低DBP、SBP水平。
1.2 中医辨证施治方法、β受体阻滞剂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作为观察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独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肝阳上亢原发性高血压者采用中医辩证方(10 g天麻+15 g熟地+10 g茯苓+10 g山药+10 g桑寄生+10 g丹皮+12 g钩藤 ,1 d1剂,1 d2次服用),气血两虚原发性高血压者者采用中医辩证方(20 g杜仲+20 g珍珠母+20 g枸杞+25 g白芍+15 g川牛膝+12 g天麻+12 g丹皮,1 d1剂,1 d2次服用)。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两组数据在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下降值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护理
2.1 用药护理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在使用降压药物时需要从小剂量开始,再逐步按照医嘱增大剂量,切忌自作主张增多或者减少药物使用量。对于服药之后出现精神倦怠和全身乏力等情况的患者,需要采取平卧方式,将脚抬高、降头降低,从而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量;除此之外,刚服用完药物的患者切忌长时间站立(主要是因为服用降压药物之后血液会淤积在下肢,最终导致脑部血液供血不足)。对高血压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药物加以治疗时,要密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状况。
2.2 常规知识宣讲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如何监测血压水平以及治疗的基础原则,坚持按照医嘱服药,切勿擅自停药,在服药过程中注意戒烟忌酒。
2.3 心理护理
由于高血压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疾病进展时间长,因此会让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心理。此时,护理工作人员要向患者详细解释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多么重要。良好的心态能够让患者相应减轻心理负担,最终消除负面心理情绪。医护工作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适度的心理训练,如播放综艺节目和听音乐等。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波动,充分尊重患者,同时叮嘱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十分的耐心,安慰和鼓励患者。
2.4 行为干预
积极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要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充分认识到戒烟戒酒的重要性,从而落实到生活实际中去。如,每天摄入盐的量在30 mg以下,减少味精、十三香等调味料的摄取;尽量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如巧克力、猪油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一周坚持3次~4次左右,每次运动时间在30~50 min。
[1]温 锐,姜 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行护理干预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12):1525-1527.
[2]卞维仕.天麻钩藤饮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5):87-89.
[3]陈宗树.中医辩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208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