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价值
2018-01-12王德安
王德安
(青海省康复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在发病后若不能及时精准的对其诊断可加重患者病情发展,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早对疾病进行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1]。此次研究对CT、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6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采取CT、MRI对疾病进行诊断,收治时间均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月期间。男性3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37~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5±8.4)岁,患者临床症状有头痛、肢体乏力等。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采取,发病24h检查的患者有46例,发病45~72 h检查患者有14例。进行CT检查时扫描的方式为常规横断连续平扫,层距及厚距各为10 mm,采取MRI检查时扫描三维方式为常规横断扫描,层后及层距分别为6 mm及0.6 mm,T1加权成像为旋回波序列,TR为528 ms,TE为20 ms;T2加权成像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为2800 ms,TE为120 ms;T2加权水压抑序列TR为8000 ms,TE为200 ms,IR为1900 ms。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检查结果
CT检查共发现74个病灶,中额叶、顶叶、脑干、基底节、内囊、丘脑及小脑分别为8个、12个、4个、20个、24个、、2个及4个。病灶均呈现出斑点状、小片状低密度改变,病灶直径在0.5~1.0 cm之间,针对直径<0.5 cm病灶的检出率为0。
2.2 MRI检查结果
MRI共发现508个病灶,中额叶、顶叶、脑干、基底节、内囊、丘脑及小脑分别为210个、96个、28个、104个、46个、12个及12个。病灶以斑点状、小片叶状为主,病灶直径最小0.2 cm,信号改变T2加权像为高信号,T1加权像为稍低或等信号,且边界并不是很清晰,病灶以结合水为主,证实属于较早期的病变症状。92个病灶呈现出低信号改变的现状。<0.5 cm×0.5 cm病灶检出率为72.9%(370个),<0.5 cm×0.5 cm病灶检出率为27.1%(138个)。
2.3 两种检查方式结果结果的比较
MRI检查检出率100%,CT检查检出率14.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当临界值高于局部脑组织灌注时,因受其影响细胞内发生代谢紊乱的症状,细胞内环境有所改变,降低了ATP的合成,另外乳酸增加,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逐渐出现衰竭,细胞外钠出现内渗,细胞内离子浓度显著提升,渗透压随之增加,进而出现细胞毒性水肿症状[2]。以上症状发生在患病半小时内,伴随着时间的增加,在6h后血脑屏障破坏,水及蛋白质经血管进入到病变的区域,诱发细胞外血管性水肿。针对水敏感度来说CT比较差,只有在发病24h后才能诊断出来,然而在发病2h内MRI就可诊断出[3-4]。
经研究证实MRI检查检出高于CT检查检出率。MRI具有以下优势:①MRI对水肿有着较高的敏感性;②CT诊断与病灶的密度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一些病灶来说虽然范围比较大,但是没有坏死、囊变的症状,因此CT检出具有一定困难,伴随着病变区含水量的增加,随之也增加了氢质子量,MRI检出率较高;③MRI对软组织有着较高的分辨率,对于较小的病灶也可轻易发现;④在诊断脑干、顶部等病灶时CT检查受到股性伪影的影响,因此诊断率较低,而MRI则不会受到股性伪影的影响。
总之,MRI在早期腔隙性脑梗塞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诊断早期隙性脑梗塞的首选方式。
[1]闫凤玲.CT、MRI检查在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22(3):52-53.
[2]张艳平.MRI和CT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7):993-995.
[3]毛 凯.CT和MRI在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8):5-6.
[4]吴德永.CT与MRI影像技术在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价值的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9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