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护理操作中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法的应用

2018-01-12杜新娟

关键词:小气泡输液管液量

杜新娟

(大庆市大同区林源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813)

临床中静脉输液时使用的穿刺输液器内有小气泡十分常见,对输液效果有负面影响,以往多通过弹击方式排气,但是部分过小的气泡通过弹击无法顺利排气,对输液治疗造成了不良影响[1]。为此我院开展改良排气法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静脉输液患者110例参与,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19~68岁,平均(44.6±3.5)岁,观察组男33例,女22例,年龄20~69岁,平均(45.2±3.4)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排气法:取出输液器后连接头皮针和过滤器,在输液瓶内插入针头后将其悬挂在输液支架上,一手将滴液管倒置,呈现“U”型,等待液面逐渐上升直至1/2左右时倒转滴液管,使其自然下垂,且使输液水柱滴入下方输液管内,完全排出空气后,且液体到达患者头皮针2/3位置时,将调节器关闭后实施穿刺。

观察组行改良排气法:将输液器取出后连接头皮针和过滤器,在输液瓶内插入针头后将滴管倒置悬挂在输液支架上,保证滴管高于瓶口,在倒置的滴管中间部位对滴管进行大力挤压然后突然松手,并及时吧瓶口处的输液管设置为“U”型,管内液面快速升至1/2时缓慢倒转滴管并保证其倾斜状,是管内水柱沿管壁逐渐下流,后将终端过滤器放置于垂直向上的状态,保证液体在无空气干扰条件下到达患者头皮针管的2/3处,后关闭调节器。

1.3 观察指标

①一次排气成功的评定标准[2],对输液管下段位置、头皮针内以及过滤器乳头处无气泡;②血管内小气泡进入评定标准,不计算输液液面上包含的气泡,计算护士和家属发现的气泡;③排气时间使用秒表计算,由液体进入输液管开始,到调节器关闭为止;④耗液量使用小剂量注射器(1 mL)对两组排气法排出的液体量进行回抽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本次实验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排气成功率及血管内小气泡进入率比较

对照组55例患者中,一次排气成功40例,成功率(72.73%);观察组55例患者中,一次排气成功51例,成功率(92.73%);对照组55例患者血管内小气泡进入患者12例,进入率(21.82%);观察组55例患者血管内小气泡进入患者2例,进入率(3.6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6981、8.1845,P<0.05)。

2.2 两组患者排气时间及耗液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平均排气时间(12.15±2.05)s,观察组患者平均排气时间(9.66±1.45)s,对照组患者平均耗液量(0.49±0.21)mL,观察组患者平均耗液量(0.28±0.11)mL,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3542、6.5695,P<0.05)。

3 讨 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基础护理技能,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具有积极影响,而排气对于静脉输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医疗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输液管内有空气会对输液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常规排气方法倒置滴管后,其液体调节处于开放状态,液体在快速下降过程中可与滴管液面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进而带入较多的空气[3]。而改良排气法在行进过程中充分利用调节器的作用,初期关闭调节器,转正滴管后对其进行适当调节,等待液体下降且流速转缓时可有效减小液体与滴管液面之间的冲击力,有效控制空气带入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行改良排气法后其排气效果、时间、耗液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改良排气法在静脉输液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综上,静脉输液护理中采取改良排气法可有效改善排气效果,提升静脉输液疗效,因此可在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小气泡输液管液量
一次性防脱落输液管针头的设计
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
空化多泡中大气泡对小气泡空化效应的影响*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从16℃到100℃
幻光
16℃到100℃
大舅
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设计*
能自动过滤气泡的医用输液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