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定化合物使年老细胞重返青春

2018-01-11

科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诸城双星巨龙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向衰老细胞简单加入一种化学物质,让这些已失去活性的细胞再次焕发了青春,重新拥有了年轻时的细胞分裂能力,染色体上的端粒也再次变长。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会更易感染疾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断累积的大量衰老细胞失去继续分裂增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衰老细胞已完全不能对其内基因进行调控。当细胞在执行某个任务时,其内每个基因会发出多个信号,一类特定基因——剪接因子会从这些信号中辨别出正确指令,指导细胞正确应对外界刺激。因此剪接因子在确保基因发挥所有功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变老后细胞中的剪接因子数目越来越少,工作效率大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功能,让细胞对周围环境失去应激能力。

新研究证明,加入化学物质就能让这些剪接因子重新开启,让细胞恢复再生功能。他们向老化细胞中加入了从红酒、黑巧克力、红葡萄和蓝莓中天然提取的白藜芦醇类似物,加入后仅几个小时,这些细胞外观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年轻化特征,开始再次分裂,端粒也开始变长。端粒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是染色体末端由DNA小片段与蛋白质复合体构成的结构,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为染色体戴上“帽子”,其长短代表了细胞复制历史及复制潜能。发表在《BMC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的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用小分子调控剪接因子表达的细胞老化调控机制,将引领科学家们研发全新疗法,帮助老年人在延长寿命的同时,过上更健康的晚年生活,让他们不再受各种慢性病以及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折磨。

来源:《科技日报》

云南天文台发现新型恒星爆发

国际著名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于11月12日在线发表了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对一颗奇特的密近双星J162117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的重要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恒星爆发,这类爆发由白矮星的突发式吸积引起,这种突发式吸积又与伴星的磁活动相关联。

据介绍,J162117是一个由国际巡天望远镜发现的短周期密近双星系统,两颗子星相互绕转一周的时间约为5小时。由于较短的轨道周期以及EW型的光变行为,该系统最初被认为是一颗位于短周期截止附近的相接双星。此前,国际同行曾于2016年6月3日报道了该星存在振幅约为2个星等的恒星爆发。随后的光谱观测表明它是一颗由白矮星和K型主序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因此,研究者们将此爆发归类为矮新星爆发。然而,与正常的矮新星型激变变星相比,J162117表现出许多异常之处,例如爆发期间主食变深而次食变浅以及极低的爆发振幅等。这些特性表明J162117是一颗特殊的瞬变天体,其爆发的物理机制仍十分不清楚。

从2016年3月19日起,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的钱声帮研究员和韩忠涛博士等利用一批小口径望远镜对J162117进行持续监测,获得了大量处于爆发前、爆发期间和爆发后的多波段光变曲线。

此项发现使J162117成为研究恒星磁活动、白矮星物质吸积以及恒星磁活动对物质吸积的影响等天体物理过程的天然实验室,相关结果对进一步探讨激变双星演化和爆发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发现肝癌细胞增殖非编码RNA调控机制

我国科学家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两种非编码RNA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分子作用机制。这是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得的消息。

据介绍,非编码RNA是指不能编码产生蛋白质的RNA分子。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以及环状RNA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组多年来致力于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非编码RNA的分子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制。CDR1as是一种与多种癌症和神经性疾病的发生相关的环状RNA分子。葛峰研究组构建了CDR1as在肝癌细胞中的蛋白调控网络。研究发现,CDR1as可通过靶向miR-7分子从而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揭示了CDR1as在肝癌细胞中新的分子作用机制。

HOTAIR是一种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葛峰研究组构建了HOTAIR在肝癌细胞中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发现,HOTAIR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调控阿片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来实现,此调控机制可能在各种类型的癌细胞中普遍存在。

目前,上述两项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和《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上发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这两项研究成果对于揭示癌症发生的分子作用机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新华社

恐龙新属种“臧家庄诸城巨龙”获命名

近日,从山东省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莫进尤、王克柏、陈树清、王培业、徐星撰写的论文《山东晚白垩世一新的巨龙类恐龙》发表于权威学术刊物《地質通报》第36卷第9期第一篇,作者将这一新的巨龙类恐龙命名为“臧家庄诸城巨龙”。

研究发现,该巨龙类恐龙左肱骨化石近端横向强烈扩展,近端最大宽度与骨干长度之比为0.55,骨干粗壮,粗壮指数为0.39,这些独特的特征明显区别于白垩纪发现的其它蜥脚类恐龙,属于一蜥脚类恐龙新属种。经过3年多深入系统地科学研究,最终,这一恐龙新成员被命名为“臧家庄诸城巨龙”。据介绍,“臧家庄诸城巨龙”的发现与命名意义重大,它是亚洲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最粗壮、最大、也是最重的蜥脚类恐龙,体重大约在40吨以上,体长超过15米,比亚洲早期发现的布万龙和北方龙都要高大。诸城先后发现了世界最大的鸭嘴龙、亚洲最大的暴龙,这次新的发现,对于研究恐龙的种类分布及大陆板块漂移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巨龙的发现填补了世界古生物研究领域的空白,蜥脚类恐龙是恐龙家族中演化繁衍时间最长的恐龙,此前发现的化石一般都是在侏罗纪,而这次在白垩纪中发现实属罕见。这充分证明了在整个白垩纪时期,诸城地区都有恐龙生存繁衍,时间跨度至少在6000万年以上,甚至更长。由此证明,在中生代时期,诸城地区的确是恐龙生活的天堂。

来源:《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诸城双星巨龙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双星启示录
别和诸城恐龙聊梦想
丝路有巨龙
李双星 一心为民拔“穷根”
巨龙国度
巨龙
《麦霸英雄汇》“记歌词”的诸城之战
长着大肿包的双星
“质子”号一箭发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