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与挑战
2018-01-11格林尼斯·布雷克维尔
格林尼斯·布雷克维尔
3年前,当我在宋永华教授的陪同下参观海宁国际校区之时,这里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荒地。那时,我便得知浙江大学希望在这里建设一个具有独特理念、独特管理方式、独特风格的新型国际校区。如今,很高兴看到这一伟大愿景成为现实,并且她为浙江大学带来了众多卓越的院校合作伙伴以及如此优秀的学者与学生。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校园的全面启用预示着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这一看法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都是全球性的,如疾病传播、食品安全、气候变化、战争等。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采取国际化的策略。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应对挑战和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并教育和影响未来要继续应对挑战的年轻人。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政策正在改变国际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这一点在中国和英国尤为突出(特别是英国脱欧后)。据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知识增长与传播的重要渠道——知识的价值超越任何形式的资产——特别是对新知识的需求。第二,国际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数十亿英镑的产业。例如,国际学生每年会为英国带来250亿英镑(约合219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第三,国际高等教育与科研为企业的商业合作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渠道。第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变革的重要引擎。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与大学本身同样古老的一种形式——主要依赖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当然,学生的大规模迁移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我几乎不需要向在场的听众们说明各国在学生国际流动数量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例如,英国是一个重要的留学生输入国(俄罗斯也是,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仍在不断上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留学生输出国(印度也是,但数量相对较少)。由于政治干预、经济动荡、新的流动目的地出现等诸多因素,全球学生流动市场不断变化,如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员流动。
跨国教育的可能性已经显现出来——基于学生所在的国家提供教育,而非基于教育机构本身所在的地点。跨国教育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第一,海外分校。例如,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通过“国际研究中心”在班加罗尔、曼谷、孟买、多哈、安曼提供教育学硕士学位项目。第二,远程教育或在线学习。例如,多年前巴斯大学便开设了健康、工程、社会科学的理学硕士在线项目。第三,合作办学(与海外院校合作共同颁发学位)。例如,巴斯大学管理学院同南非的大学(如纳尔逊·曼德拉城市大学)合作开设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项目。同样重要的,巴斯大学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开设电气与电子工程学联合学位项目,该项目主要致力于培养“跨国学生”,学生需要首先在中国学习已获得巴斯大学认证的相关课程,然后再到巴斯大学完成后续学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读研升学率更高。
有人将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理解为跨国教育第三种形式的一种变体,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它是跨国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模式下,多个海外合作院校向已有的、成功的、有着杰出声誉的主办院校派遣相应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培养(这里指中国的)本土学生和海外学生;逐渐营造一种和母校区一样地道的、可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和愿望的文化与课程。它有利于促进和丰富各合作院校间的科研合作。要知道,传统的跨国教育通常不会重点关注科研的国际化。
传统的跨国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例如,能够以比海外求学更低的成本,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然而,传统的跨国教育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一,如何缩小跨国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体验与本土教育在性质与质量上的差距,如设施、语言、学生群体的同质性等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二,也有人指出,传统的跨国教育在就业能力方面,无法为毕业生带来显著的附加值。其三,主办院校的风险,特别是财政风险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的观察,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可能已经为学生和合作伙伴消除了大部分后顾之忧。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在中国得以繁荣,不足为奇。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加国际教育项目与合作研究,鼓励建立海外合作关系是中国政府“十三五”规划的一个中心。同时,该规划也关注国际学生流入的价值——根据《留学中国计划》,中国计划到2020年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据统计,2015年,中国大约有40万海外学生(自2006年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其次,中国政府于2015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浙江大学已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也是重要推手。最后,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国加强与世界各院校之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重要机会。2014年,近600所中国院校同海外合作伙伴(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是四大主要合作伙伴国)联合提供了超过1100个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并且中国在不断努力提升合作项目的质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历来注重与英国教育联盟(UK Education Network)的建设,充分利用集群优势建立多边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力和文化整合能力的创新型杰出人才。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一切成功都来之不易。当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面临以下四大挑战:一是如何建立有效的、个人和政府均可承担的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二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量与质上的协调发展;三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时间、空间、学科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如何确保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尊重不同的参与者、提供者、学术传统(理论与实践、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
在我看来,为应对这些挑战,大学需要具备以下三大战略性的发展能力:一是大学领导者自身必须国际化,必须能够良好地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二是需要理解如何建立并维系多层级的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必须理性地规划自身的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这是资源有效分配的基础。endprint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一)卓越的领导力
在高等教育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适切性至关重要,大学领导者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国大学的治理结构差异巨大,学校的自治程度也各不相同。不同体制下,大学领导人被赋予的权力也具有明显差异。且先不考虑这些差异,大学领导者仍需确保学校能够对实时变化的需求做出最好的响应。
大学领导者需具备传统意义上优秀领导人所具备的各项技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资本集中、战略规划和资金长期投入的结果。大学领导者需要具备卓越的谈判技能和风险分析能力。当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竞争与合作这一新环境时,不仅需要领导者具有充足的国际经验,也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非凡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战略前瞻性、风险预估能力、组织调控能力、团队激励能力、财务知识、确保学术诚信的能力、卓越的远见等多种能力,才能在快速而剧烈的环境变化中,更好地引领大学发展。
人们可能期望领导者具备更多的优秀特性。然而,找到一个无所不能的领导者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只有通过把训练有素的专业化团队召集起来,共同合作与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点,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到。
(二)多层级的合作伙伴关系
任何领域的国际伙伴关系都需要不断的维系和付出。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合作关系包括教学、科研、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它们也是多维度、多层级的。当下,很少有大学建立相关的机制或设置专职人员为这种多层级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务。有一些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超前,我们需要相互学习。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所需的技能与维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技能不完全相同。大学需要明确自身应该如何在多元文化差异及与合作伙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充分理解合作伙伴之间达成的显性和隐性契约。
(三)明确国际化的优先发展事项
如今,国际化已不只是大学的兴趣,而是大学的核心事务之一。确定合作伙伴和合作关系基础(共同合作的事项)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该问题,如果我问在座的各位,你们的学校是否有系统的应对方式,大家可能会说“当然有”;但是,如果我进一步追问,我想大家可能会对自己之前的回答表示怀疑。明确国际化优先发展框架并与大学整体的发展战略相联系是确保两者一致的重要方式,这有助于明确拓展不同合作伙伴所需的不同努力。这一理论看似不错,實际上,很少有大学具备做出相应理性选择所需的商业信息与数据分析能力。
五、巴斯大学的国际化发展
基于以上建议,你们可能会问,那么作为英国顶尖大学的巴斯大学是如何应对的?
事实上,我们已经起步。第一,巴斯大学制定了五年的战略规划,旨在通过博士生项目的创新和硕士生混合学习项目来确保本科生数量、提升研究生数量以及学校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化。第二,巴斯大学对高层领导管理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设立新的副校长职位(主要负责商业事务、社会参与执行),新的教务副校长职位(主要负责国际化、博士生培养),校级博士生学院(该学院为博士生培养提供新型支持,与国际合作伙伴和招生项目密切联系)。第三,巴斯大学正在重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重点关注我们的科研与教学在优势领域上的合作,探寻多边合作伙伴联盟。例如,同浙江大学、巴西的坎皮纳斯大学、南非的斯坦陵布什大学建立的四边合作伙伴关系。第四,巴斯大学对学校各层次的国际化发展持续投入。例如,在新的校园建设、新的学术队伍建立、新的培训以及新的国际化方式推进等多方面。第五,巴斯大学认为主动学习其他学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的方法是必要的。
六、结语
回到报告的开始——这所全新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有着多元的合作伙伴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毫无疑问,这向我们证明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是能够克服的;同时也证明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是巨大的。最后,祝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在未来获得全面成功!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