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给了我“面子”
2018-01-11孙立生
孙立生
亚峰小先生:
你好。叫你一声小先生,绝无嘲讽、挖苦的意思,乃是我这个年逾六十三岁之人的毕恭毕敬;先生之前的“小”,也和你的年龄无甚关系,只是觉得相较于我,你在诸多方面具备做先生的能力,但“我”,毕竟是一个很小的个体,将你定格在“小”先生,含有我的期待,期待着你能在曲艺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以自己更加美好的德行、智慧、作为、作品等,早日获取更多“学生”的青睐、追随。我还喜欢你的名字,“亚峰”,不到“顶峰”的高峰,于是便有梦想、热情,向上攀登。
我缘何向你这样一个“娃娃”讨好,以至于不顾年长你几十岁的尊严、身价甘做学生?这当然缘于我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所谓能者为师,你这个“曲艺小先生”着实有令我这个“曲艺小老头”折服的玩意。这不,它们逼得我都有些不吐不快了。
我服气,我的“意识”不如你。我的作为顶多只是对曲艺闭目反思而已,而你对曲艺却是热情行动。诚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自己困惑迷茫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是勇于反思、反省,亦不失为一种姿态,但对比你的“用作品说话”显然略逊一筹。我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传承发展‘本为本”的观点,呼吁新时代需要具备新时代品质的曲艺新作,大概是人微言轻或者表达方式的乏味等原因,最终皆以自言自语告终。可是你师亚峰却与我大相径庭。记得2016年7月下旬,在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合肥赛区的角逐中,59个参赛作品与来自近30个城市和地区,203位曲艺名家、新秀登台亮相,你以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面子》获得姜昆、崔凯等曲艺专家评委与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现场评委之一,大赛过后我曾对优秀山东快书演员陈振说:“即使你的表演几近完美,但,师亚峰的《面子》对比你表演的传统作品《武松打虎》,显然更贴近这个时代以及广大受众的生活……”记忆中陈振频频点头,心悦诚服地告诉我:“师亚峰令我们参赛的很多选手都意识到了新作品的重要性,《面子》是他自编自演的作品,所以在台上能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一看他就演出过无数场次了,与现场观众交流、互动非常默契。”陈振的话引起我很长时间的思考。2017年11月18日,我在与相声名家唐爱国共同主讲的山东书城“文学经典论坛”上说,相比经典文学作品本身,所有围绕它的演讲、评论等都相形见绌。说唱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使我巧舌如簧,也比不上唐爱国表演一段好相声能够证明其“经典力量”;一万个“相关活动”都取代不了一部经典作品的价值。于是,德国诗人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留下的那句话才成为名言:“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很服气,我的“能耐”不如你。我写的作品多是自我抒情,而你的《面子》却是为众而生。并非自贬,虽亦被人称之“曲艺作家”,但我毕竟离开舞台多年,与恩师赵连甲及姜昆、崔凯、王宏、李立山、杨子春、杨鲁平、崔琦,等等,那些始终坚持为舞台实践写作的曲艺作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即使我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的作品,亦是有意回避了曲艺须臾离不开的趣味,而多在情感演绎、表达上下些笨功夫。在《曲艺》上读过你写的唱词《乔派往事》,在合肥欣赏过你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面子》,品味其中美妙的情趣,当时便有自叹弗如之感。后来专门找到本子又重读一遍,当读到“我说这话恁不信,有一段故事对恁谈,说的是无名省难查县,找不到村的王孬蛋……那位说:哎,你别说啦,有叫孬蛋的么?小名。大名叫什么?大名叫? 俺不告诉你。万一有个重名的人家不揍我?反面典型,我说是谁谁都不好受,说到谁谁都不待见。因此咱就用这么个无名省难查县,找不着村的小孬蛋……”我默读着其中这类俯拾即是的夹叙夹评、似说似唱、自然贴切、趣味横生的描述,竟忍俊不住地多次笑出声来。我也是作者,对文字创作之艰辛有极为深刻的体味,有时写罢一篇文字就像“死过一回”,从结构到文字,以至于将每一个字、词安置在它最合适的地方,谈何容易!年纪轻轻的你面对诸多诱惑,竟然坐得住“冷板凳”,将说唱文学的趣味与尺度拿捏得如此自然、合适,这岂止令我惭愧不已,准确说,应是欣赏有加。其实,换种视角,对你师亚峰的认可也是对我本人曲艺观的肯定。我曾这样描述过我眼里与心里的曲艺家:“虽然没学历的学生,但生活逼着他们学习历久不倦;虽是没名字的作者,但给个‘梁子编出的段子个个都贴近实践;虽是没编制的乐队,但自拉自唱或用板敲着节奏可以随机应变;虽是没影子的导演,但他可以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个性、绝活等得到最佳呈现;虽是没讲台的教师,但老百姓觉得与之没有距离、彼此亲密无间。”诚然,你或许并没有抵达如此境界,但,我却坚信,你,正朝着这个方向行走……
真服气,我的“热爱”不如你。我对曲艺的热爱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一些“功利”,而你对曲艺的热爱远比我的情感“纯正”许多。在合肥,你一上臺便令我一惊:头发理得半长不短,舞台形象虽然不丑,但与时尚靓仔相差十万八千里。关键之关键,面对如此神圣的全国性大赛,你上台竟敢冲着评委与观众极不严肃地来了个“现挂”:“我前边那位山东快书演员上台晚了,我得替他给大家解释解释,听到他叫啥名字了吧?人家叫申振柱? 申振柱就是‘深圳住,想想住在深圳往合肥这儿赶,晚点情有可原啊……”是啊,观众、评委被你逗得哄堂大笑,可我却没笑出来,且心中暗暗“骂”你:师亚峰你就不怕哪个评委为你的“不规矩”扣分数么!你以为你这是下基层为老百姓演出么?坐在台下听你调侃的除了观众还有决定你参赛命运的一群专家呢……我本人这些年来获奖的作品、文章几乎都是无可争议,因为我知道按评委的口味、眼光取舍、平衡,而我的骨子里当然期待你也能万无一失捧回奖杯。你一定还记得2008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济南举办的“山东快书英雄会”吧,我在之后发表的评论文章里曾如此评价你这位“英雄会”的一等奖得主:“我喜爱师亚峰,并不完全缘于他的多才多艺,更多的则是通过他在台上表现出的放松、不经意,插科打诨式的与评委、观众调侃、互动,尤其是他山东快书表演的另类,让我发现和感悟到了一种勾人魂魄却鲜为人见的曲艺灵性,及其‘昂首嬉笑戏权贵,躬身作揖敬平民的优秀曲艺家潜质。正因为这与当下曲艺界评价习惯相悖且与前辈先生的教导抵触,我才愈发觉得珍惜与惊喜:它对打破当今曲艺界那种言必称门户,行必提师父,带着有色眼镜观察评判现实,一看到或听到新的观点和理论,不是冷静地分析,而是根据前辈既定标准进行指摘和抵触的现状,无疑是一种挑战和叛逆。总之,喜欢师亚峰,更多的理由是我在他身上寄托了我的审美理想,即呼唤富有创新精神,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求异愿望,不甘于墨守成规和人云亦云,敢于挑战旧思维和固有定律的新一代创新型曲艺人才。”时过境迁,10年之后,不曾想你师亚峰依然我行我素,而我却变了,我比过去成熟了许多,成熟的标识便是由过去的求新求变变成懂得中规中矩了……判断变与不变的价值,当然要用实践与事实去验证。所以,当获悉你成为第九届中国牡丹奖新人奖得主的时候,我服输了:无疑,我的变是退缩,你的不变是前进。
其实,有关你的事我都挺关注的,那年在连云港举办第八届中国曲艺节,我看了你师父范军与你们主演的方言剧《老汤》,看到你将“武坠子”塑造得如此富有个性,鲜活、深刻,对你的欣赏、喜爱又增加许多。我还知道,你前些日子去青岛参加了“首期中国曲协艺委会专家研修班”,且成为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术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专家委员。这,当然可喜可贺,但我却担心荣誉来得过早,反而影响你的前程。绝不是在你高兴的时候“浇冷水”,我女儿当年领结婚证后我曾给她写过这样一段话:“女儿领取了结婚证,举办婚礼喜筵,就像我当年获得了高级职称头衔,与朋友聚一块儿喝了场庆祝酒,千万别以为真的就成了‘家。我的‘专家证就像你领取的新房房卡,没有精神力量为依托或爱的支撑,谁敢说它就是充满自信、温馨如梦的‘家呢?是的,我是出过几本评职称用得着的书,写过百八十篇让人‘眼花缭乱的文章,但它大不了也就算是你新房里添置的那些时尚家具呀,如果没有人气,缺少底蕴,再花哨亦不过是吃饭睡觉、维持生命的房子或者就是‘工具罢了……”
说这些,无非是想告诉你,谢谢你,为曲艺赢得“面子”;“小先生”的称谓里包含着我对你的敬意也承载着我对你的期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