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民办高职体育师资现状与激励措施研究

2018-01-11许新

体育风尚 2018年2期
关键词:职称广州市师资

文/许新

在各地区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当中,教师属于关键因素,学校体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抓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应着力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只有校方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体育教师队伍制定科学的规划,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才能够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广州市民办高职体育师资现状与激励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广州市13所高职院校,并将校内的165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根据课题需求,笔者共发放问卷表165份,回收有效问卷表为150份,有效率约为91%。调查后,本文对调查数据做出统计处理,得出结果如下。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调查可以反映出高职院校青中老教师的梯次结构,统计情况如下:体育教师年龄重小于30岁的有56人,占37%;31到40岁的有45人,占30%,41到51岁的有43人,占29%,51到60岁的有6人,占4%。可以看出广州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年龄梯度结构上较为合理,无年龄上的断层,且并不存在老龄化问题,现阶段,青年教师是广州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主导力量,该部分教师具有创新与改革精神,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为为广州市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二)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指的是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师队伍总数的占有比例,可以对教师队伍的工作方向与业务规格进行反映,同时可反映出体育师资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其统计情况下:体育教师中篮球老师有31人,占比22%;足球老师有11人,占比8%;排球老师有14人,占比9%;乒乓球老师有7人,占比5%;田径老师有26人,占比17%;武术老师有22人,占比16%;网球老师有2人,占比1%;体操老师19人,占比13%;游泳老师有8人,占比6%,其他专业老师4人,占比3%。

所调查的150名体育教师中,其教师专长仍集中在三大球、武术、田径、体操专业项目中。而极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如攀岩、滑冰、网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师较为缺乏。另外,广州市常年高温多雨,又属于沿江城市,而有关游泳方面的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仅占有6%,无法体现出广州特色,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三)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指的是各种学历层次在教师队伍总人数的占比及分布情况,可以对教师专业文化水平进行直观反映,统计情况如下:体育教师中专科以下3人,专科5人,本科138人,硕士4人。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广州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但是研究生的人数极少,仅占有调查人数的2.7%,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硕士学历的教师待遇并不高,无法吸引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以此对广州市高职院校体育项目研发、教学等方面工作造成影响[1]。因此,校方提高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加强人才引进与管理是主要任务。

(四)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当中各类职称教师人数在总体中的占比,可以反映出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实践经验与业务能力,统计情况如下:无职称老师3人,助教职称31人,讲师职称59人,副教授50人,教授7人。从数据可观察到,广州市各职称教师人数比例为:2:21:40:34:4,这与我国教育部门所规定的标准2:4:3:1的差距存在一定差距,具体问题体现在:助教人数过高,而教授的人数及其占比过低,且多数教授即将面临退休[2]。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提格而来,缺乏教授职称的评选资格,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高职院校科研氛围不浓,特别是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高,进而影响了体育教师高职称数量增长。

三、广州市民办高职院校激励方面存在问题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结合广州市民办高校院校体育教师师资现状可知,该地区高职院校在激励措施方面存在两点问题:第一,学校对体育教师重视不够。虽然广州市高职院校一直对体育教师发展给予关注,但是由于体育科目性质,未给予体育教师较高的薪酬,此外,对体育教师的精神激励也不足,比如,若学校的体育竞赛获奖,校方并非会大范围的进行宣传,这严重忽视了体育教师的成就感,导致体育教学人才的流失[4]。第二,体育教师自身积极性不高。这是由于一大部分体育教师除了身体素质强以外,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种标签的存在,再加上校方关注度不够,使体育教师的自身价值感不强,进而导致教学积极性不高。

四、强化广州市民办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的激励措施

(一)校方以政策为导向,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广州市高职院校应当适应当前的社会竞争形势,同时将国家政策作为导向,积极倡导强身健体的理念,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能够形成这样的意识[5]。基于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就被赋予了重任,以此提升体育教师的责任感与价值感。另外,广州市高职院校应当与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联系,促使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改变体育教师原有标签,梳理体育教师新形象,为体育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学校加强重视,促进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

学校应当改变以往忽视体育教师的态度,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与方法加强重视,保护体育教师的合法权利,增强体育教师的战斗力与凝聚力[6]。首先,物质奖励是基础,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体育教师工作的了解,体谅体育教学工作的难处,提升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高职称人才。其次,精神激励是根本,学校应当配合体育教师开发新的体育项目与活动,展现体育教师沟通、协调、组织等各方面能力,并为本校体育项目荣誉做出正面与广泛的宣传。

(三)建立多种激励机制,稳定体育师资队伍

广州市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师资管理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健全岗位责任制与聘任制度,建立科研、进修、考评、聘任等不同环节的奖惩制度,并积极的引入内外部激励机制[7]。另外,高校应当以选课的方式,激发教师竞争与危机意识,并鼓励体育教师申报市级与省级师范课程,同时对表现突出的或是具有科研贡献的教师予以嘉奖,建立稳定高效的体育师资队伍。

(四)优化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加强人才管理

现阶段,高学历化是各地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广州市高职院校也应当以当前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建立起人才档案,加强对院校在职体育教师的进修与培养,根据我国教育部标准职称教师人数比例,引入高学历与高职称人才,并采取优惠措施,结合学校特色,加强对各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吸引,使广州市体育教师职称趋于合理化[8]。

(五)协助体育教师改进教学,为其树立信心

为了增强体育教师的信心,提升体育教师的价值感,校方应当着力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协助体育教师改进教学质量,除了为体育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以外,还应当加大对体育健身器材及教学设备的投入,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使体育教师获得满足,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1]王从春.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发展举措——基于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现状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04):79-82.

[2]王鹏,侯晓晖,慕雯雯,等.珠三角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05):20-23.

[3]孙卫红,蒋新国,陈荔.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3):17-22.

猜你喜欢

职称广州市师资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