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新疆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
——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

2018-01-11徐瑛智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克孜尔烽火台新疆

薛 程,徐瑛智

(1.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2.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汉代新疆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
——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

薛 程1,徐瑛智2

(1.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2.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3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新疆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新疆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新疆,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形式,为新疆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夯筑工艺;丝绸之路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地处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东岸戈壁台地上,台地与沟底高差约16 m,烽火台四周地势高低不平,东北丘陵起伏,南部为向南倾斜的洪积戈壁,地表遍布砾石。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始建于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汉宣帝任郑吉为都护新疆骑都尉,设置新疆都护府于龟兹乌垒城,以管理新疆乌孙、大宛、康居、桃槐、疏勒等36国[1]。汉朝为了保证军资的供给,实行筑城、修渠、屯田、积谷的政策,同时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抵御匈奴的侵扰,自敦煌至龟兹,建烽火台、驿站。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目前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火台遗址,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信建筑设施,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实物遗存[2]。

1 夯筑历史简述

夯筑技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逐步出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重要的标志,预示着人类改造自身居住环境的能力逐渐加强。因受制于生产力,人们在最初进行夯筑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卵石。进入龙山时期,夯筑技术有所发展,除了使用自然卵石夯筑外,这一时期又出现了集束夯筑法。如,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中,在探沟T30内发现:东墙是采用4根木棍绑成的夯具夯筑的,这种夯痕清晰可见[3]。商周时期,集束夯成为夯筑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城址建筑中都发现有集束夯夯筑的痕迹。如,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宫殿遗址,是一个大型的夯土台基。由黄土夯筑而成,夯窝小而密,直径在3~5 cm之间,是采用荆条或细木捆绑夯打而成的[4]。

春秋战国,夯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很多城址、长城的修建采用了夯筑技术。例如,大青山南麓赵武灵王长城、战国秦昭王长城等。

进入秦汉后,夯土建筑的数量大量增加。秦咸阳宫、秦始皇长城、汉长安城、汉代长城以及秦汉帝陵等建筑都使用了夯筑技术。经过实地调查,石夯具在此阶段为主要的夯筑工具,其形制特点已经成熟。夯头多为圆形和圆柱形,手柄一般由圆木制成。秦汉时期,除了石夯具外,铁夯具被大量的用于陵园、城址的修建过程中。在汉长陵、阳陵、秦汉栎阳城等遗址都发现过铁夯具。形制多为圆柱形,中间有孔,便于镶入木柄。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的夯筑工艺基本形成和确立的阶段。

丝绸之路是中原与新疆进行联系的重要通道。库车县位于丝绸之路的西线,也是东西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重镇。汉代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肯定会修筑大量的军事设施。

2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底部为长方形,东西长约6 m,南北宽约4.5 m,残高13.5 m(图1)。它位于天山褶皱系却勒塔格褶皱带,这里也是天山地震带分布的范围。采用夯筑的方式利于提高烽火台的抗震性。

图1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东、西、南、北立面示意图

2.1 夯筑方式

经过对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实地考察,发现其夯窝直径在6~10 cm之间,夯窝形状呈半圆形,夯窝分布较为规律,应该是采用传统的单人夯打或双人夯打。秦汉时期夯打工具主要由一人操作、两人操作的夯锤,关于有没有多人操作的夯具,目前还没有确切考古证据可以证明。从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本体以及圆形夯窝判断,在修建烽火台过程中应该是使用石质夯锤进行夯打修筑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使用的石夯为弧度较大的圆形石夯,这种石夯一般中央打磨穿孔,然后镶入木柄,是秦汉时期非常典型的夯筑工具。

2.2 夯筑过程

从现场对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勘察,以及结合汉代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的建筑特点分析,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在夯筑之前要修建地基。在修建地基时,首先要将地面夯打取平,然后进行填土夯筑。结合秦汉夯土建筑的地基修建情况,笔者推测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地基深度应该超过1 m。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在夯筑过程中采用了版筑的方式,而其版筑方法基本上延续了库车地区传统的夯筑方法。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在夯筑之前,先用木板做好烽火台墙体断面的模型,在4个断面模型之间用木板或椽进行固定,然后在框内进行层层夯筑。随着夯筑墙体或台体高度的不断增加,夯筑难度也会随之增大,这时就需要搭建脚手架进行夯筑。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在夯筑过程中也需要搭建脚手架,脚手架围绕着烽火台四周建起,用草绳将木椽进行田字型交叉捆绑,然后在木椽之间横架木板,再用草绳进行固定。

从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的调查可知,烽火台本体分布有一些圆形洞口,直径在5~10 cm之间,还有一些插入夯层中的圆木末端显露在外。这些洞孔和圆木应该是当时工匠在夯筑时直接将对脚手架起支撑作用的木椽夯进土层里,露出本体的部分用以支撑脚手架。这样的夯筑技法在西北地区汉代烽火台中较为多见。例如:敦煌市牛头墩D19烽火台遗址,烽火台中心部位为土坯砌筑,每3层间夹1层胡杨木棒,每层胡杨木棒间距0.51 m,上下有明显收分。

3 从夯筑工艺看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中原地区加强与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联系的重要措施。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化与繁荣,必然带动人口的迁移,在这些人群中,很多都是掌握有先进技艺的工匠。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繁荣,西汉政府沿线需设置大量的军事设施和驿站,所以西汉政府从中原地区征调大量工匠与士兵进入新疆进行建设。这些工匠大多掌握中原地区先进的夯筑工艺。在进入新疆以后,这些工匠将中原地区的夯筑工艺与当地的夯筑工艺进行结合,实现了夯筑工艺的技术交流。

丝绸之路沿线军事设施在夯筑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中原地区比较传统的夯筑方式,只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而在夯筑工艺上有少许差异。但是河西走廊汉代烽隧的夯筑工艺,基本上与新疆地区汉代烽火台的夯筑工艺一致。这主要是因为河西走廊的气候条件与丝绸之路沿线的气候环境比较接近。当汉长城修建到河西走廊时,夯筑技法会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整改变。但因新疆地区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大部分与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相似,所以反映在夯筑工艺上的共同性也就相对较多。这样也是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丝绸之路交流过程中,实物性的物质交流是我们了解丝绸之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在丝绸之路贸易交往的过程中,软文化交流则是丝绸之路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财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将各自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通过使者传播到东西方各国,同时东西方各国的工匠也会随着丝绸之路将本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不同的国家。比如,玻璃器及其制作工艺的传入,西汉时期很多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图案纹饰,都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来自西方国家。所以,夯筑技术应该是作为一种软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然后与新疆地区已有的建筑工艺相结合形成适合于当地的夯筑技术。

4 结束语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目前丝绸之路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烽火台,其精湛的夯筑工艺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从新疆设置大量的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可知,当时夯筑技术在新疆地区传播与使用的繁荣景象。通过对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夯筑工艺的研究,笔者认为,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夯筑工艺,在西传的过程中因为要适应当地的具体环境而产生新的工艺特点,特别是从河西走廊开始,夯筑工艺就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变化。这种技术特点的转变对推动中原夯筑工艺在新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新疆地区在政治、军事、商贸等方面都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所以西汉时期夯筑工艺的作用不仅仅只停留在军事设施的建造上,对整个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东发.长城纵览古代浩大的防御工程[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2]方明.丝绸之路[M].合肥:黄山书社,2013.

[3]曹桂岑,马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21-36.

[4]景爱,苗天娥.剖析长城夯土版筑的技术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2):51-56.

Study on Ramming Technique of the Beacon Tower in Xinjiang——Taking Kizilgaha Beacon Tower as an Example

XUE Cheng1,XU Yingzhi 2
(1. Nor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Xi'an Shaanxi 710069, China; 2. Shanghai University Community College, Shanghai 200444, China)

This paper gives a full picture of the ramming technique of the beacon tower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Kizilgaha beacon tower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are ramming history, ramming way and ramming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gures out that the ramming technique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by comparing the Kizilgaha beacon tower with the Central Plains Han Great Wall and the Hexi Corridor of the Han Dynasty. At that time, the craftsmen and soldiers brought advanced ramming technique to the Western Regions through the Silk Road. Meanwhil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the ramming technique introduc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formed a new technical character, which was a fusion of ramming techniqu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loc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Moreover, the new technical character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mmed earth buildings in the western region.

Kizilgaha; beacon tower; ramming technique; The Silk Road

K878.4

A

薛程(199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E-mail:w19912992w@163.com.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长城研究”(10JZD000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军事考古学研究”(13&ZD102)

(致谢:感谢新疆策勒县文管所、库车县文物局提供相关考古资料。)

猜你喜欢

克孜尔烽火台新疆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探析
李逸之
拒绝中年
新疆多怪
背靠烽火台吹箫
克孜尔石窟
夜色克孜尔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