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烈可风”陈蕴瑜

2018-01-11李万惠

乡村地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天龙祠堂烈士

文/李万惠

抗日战争迄今已过去七十多年了,然而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英雄们的壮举,至今让我们没齿难忘。无数的爱国志士在与日寇侵华的浴血奋战中,英勇献身所谱写的光荣史篇,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数以万计的贵州男儿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平坝县天龙镇的陈蕴瑜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陈蕴瑜又名陈怀珍,平坝天龙镇人(屯堡人),生于1900年二月初二。从天龙化行初小(天龙小学前身)毕业后,升入领村石板房(安顺县属)高小学堂,后转平坝县白云庄日新高小就读,再考入贵州省模范中学,最后考入贵州省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校长何应钦)学习。一九一九年毕业后,从戎任排长、连长。一九二一年,孙讨陆之役,随军援桂,克柳有功,晋升营长、团副,崭露头角,以后任黔军第四旅参谋长。一九三一年,奉命出省考察军政。回黔后先后充任第二十五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营长。并兼任过黔西、织金、水城、正安、思南、威宁等县县长。

一九三七年、日寇大肆侵华,国难当头,陈蕴瑜胸怀报国大志,毅然请缨抗敌。率部奔赴上海前线抗日,投入“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屡立战功,荣获海陆空甲种一等奖。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三日,又投入徐州会战,在砀山韩道口之役,给日寇土肥原部迎头痛击,毁敌坦克五辆,缴获装甲车十二辆,歼敌数百,敌寇败逃。我军街尾追歼,镇守苇楼,恶战三天三夜,陈蕴瑜不幸中弹,壮烈阵亡。师部收复苇楼后,寻找陈蕴瑜团长忠骸未获。

陈蕴瑜殉国后,共有蒋介石、林森、李宗仁、何应钦、冯玉祥、孙科、陈诚、白崇禧、陈立夫等42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为他亲笔题赠挽联和悼词。其中蒋介石的题词是:“忠烈可风”,挽联是:“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还授予陈蕴瑜为烈士,并追赠他为陆军上校,同时批准在其家乡平坝天龙修建“衣冠冢”、“陈烈士祠”、“陈烈士纪念塔”为之纪念。

1938年10月3日,陈蕴瑜的追悼大会在天龙镇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安顺地方上的知名人士,当地的军政要员及民众近万人。会上,人们齐唱挽歌:“烈士陈公蕴瑜,勇使倭奴丧胆。转战经万里,举步英名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敬仰莫忘。”当时,天龙镇的民众用桦叶做成香粑,制成烈士像,穿上陈蕴瑜生前穿过的长衣大褂(屯堡人的服装),同时将其照片殓入棺内。随后,由数十个身着素服的青壮年轮流抬着棺材,吹着低沉的唢呐游行。

当天,送葬的队伍随着棺材经过石板房、大西桥、带子街、三铺、鲍屯、鸡场屯等地,途径约15平方公里的村寨,凡所经过村寨,民众无不动容,他们纷纷设香案供纸钱为烈士路祭。

“忠骨埋千里,衣冠恋家园”。衣冠冢建于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位于天龙镇东北角之公路左侧。墓冢呈圆形,直径约5米,用规格大小一致的石头垒成。碑文由当地知名人士陈寿昌先生着隶书写“陆军少将陈公讳怀珍之墓”。碑联着行书,上联“百战著鹰杨苇楼垒外羞裹草”,下联“千年来鹤驾华表颠头话埋衣”。

靠墓冢左侧有五米高纪念塔一座,全用石头建造,呈四边形,上面书有“陆军少将陈蕴瑜烈士纪念塔”。此塔在文革期间已经毁坏,只留有黑白照片一张。

祠堂建于墓冢前方右侧公路旁,一幢三间楼房。房前设有天井、左右有花圃。祠堂匾额由林森题“衛国完忠”四字。门联由蒋中正题,上联“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下联“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中堂书有“陈烈士祠”。祠堂大门外墙左右书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祠堂内存放各方面挽联。祠堂内照面左右两边墙壁嵌有两块高六尺的巨志碑,共两千余字。现在刻有“晋少将陈团长蕴瑜墓志铭”这块巨志碑,已经送往贵阳市海天公园《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内存放。另一块刻有“追赠陆军少将陈君蕴瑜别传”的巨志碑嵌于坟墓的后右侧。

此墓冢、墓志铭碑及祠堂,已被平坝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天龙祠堂烈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梁家祠堂史话
萌娃趣语
只有嘴巴想睡觉
萌娃趣语
舞起来,飞天龙
向烈士致敬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