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龙学堂

2018-01-11李万惠

乡村地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礼堂建校天龙

文/李万惠

天龙学堂,就是原来的天龙小学。

学堂始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坐西朝东,后街河半环而过,小桥流水,书声琴韵,翠木,老井,廊檐翘角,冰裂纹花窗等独具一格,是贵州乡村最早兴办新式教育的地方学堂。

学堂布局为一正两厢各自独立的三合院,为石木结构建筑,青瓦、石板覆顶。主要建筑有礼堂(正房),礼堂较两厢略高,两边有教师办公室,楼上是教师的宿舍。左、右厢房为两栋教学楼,均为一楼一底,穿廊式结构。正房两厢中轴对称,花窗朱栏,古色古香,加上静轩图书室和操场上的戏台点缀,更显学堂的文化氛围厚重。

天龙学堂整个建筑群,无论从设计布局到结构装修,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建筑特色,又借鉴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体,是不可多得的乡村学堂建筑的典范。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县城治平书院创建高等小学堂,四乡亦先后成立小学堂。饭陇铺贤达人士陈梦光(汝云)及郑树藩(锡臣)2人,顺应形势之需,于1907年以饭陇铺三教堂为校址,主动筹集资金,创办饭陇铺私立化行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随着学制改革,学校更名为平坝县南一区县里第一两级小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学校由初级小学改为高级小学。由于管理得当,学校经费有保障,儿童入学较多。又由于教学得法,学生进步很快,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逐年增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陈玉峰任校长,重视教学质量,班级发展到6个班,因三教堂用作学校较狭窄,地方人士集资在天龙大街新建财神庙另辟校舍,可还是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加之屋宇狭窄,光线暗淡,影响学校发展,需另新建校舍。几经地方人士聚议,决定组织天龙小学建筑委员会,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校舍。

当时天龙小学建筑委员会的成员有郑志苏、陈玉峰、郑仁山、沈开元、陈肇全、毛云裳等。建校会议开了十多次,才基本定了方案。

天龙屯堡古学堂

1934年3月15日,建校工作全面展开。委员们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地基、石料、木料、及劳工经多次商议后都有落头,可这工匠费怎么开?这可难倒了大家。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陈玉峰说有钱开。他说:“龙眼山脚水淹地场坝的摊子费,我已经收了六年了,每次所收我都记在账上,钱在我这里,一共2150块大洋。这次,大家还可以顺便查查我的账。至于工匠费,我看差不多了。”陈玉峰这一无私的举措,深得民心。他们又把庙会收入大洋800块,当年场坝款收入大洋1050块,群众捐资大洋1000块,献工献料折款2250块,共集资金大洋7250块作为修建学校经费。

校址选在后街河畔镇子的南面。地址是个大沙堆,大多数人家的渣渣都倒在那里。沙堆后的西方有棵碗口大的细叶槐树。当时有人说要挖掉这棵槐树,但大多数人不同意挖,要留下以后给学生遮荫,这棵大槐树就这样留下来了。

建校工程开工后,每天参加建筑的有三四百人。石头分任务,每家一万斤,按劳力拿,劳力强的多拿,劳力小的少拿。陈占清家两父子负责称石头,抬树时强壮劳力都参加。特别是郑明文的爷爷,他老人家负责采石,无论下雪扣凌,都不间断,为建校忠心耿耿,甚是可敬,深得大家的赞赏。当时十三岁的郑培连,为了顶人头,也参加去挑石头。大家齐心合力建校,劳动场面非常壮观。

挖基脚时,是陈玉峰负责丈量,由于一时疏忽,基脚比原设计的少量了一米,要返工。陈玉峰很自责,就主动的宰了自己家养的一头300多斤重的大肥猪来请大家吃,意在向大家赔不是。这使他的威信更高了。

建校的大树及大礼堂上的柱子,大多数是从天台山上砍来的。左右两边教学楼的木料,有郑仁山捐助的,也有在乐平黄少清家买的。当时路不好,在煤山上砍的树,只好用索子杠子抬,连独轮车都还没有,一颗树从乐平煤坡抬过来,四五个人要盘大半天。特别是从天台山上抬大礼堂的那两棵大柱子时,由于树又粗又长,安排120多个人抬一棵,因为是小路,有个转弯抹角,稍微卡到就难以往前行进。新坟堰的老金三哥站在树上,那点卡倒、背倒,就用他手里的杵手扒三(杵手棍)去拨一拨,抬树的人就轻巧多了。

大礼堂的工程基本完工后,要上梁立柱了。立柱这天,想不到第二根站柱差了五寸,立不上去。原因是两家木匠闹矛盾,不知是谁把比量站柱的竹竿撇短了5寸。薛树宏和张云忠的老父亲把所有的闲杂人员喊回家,只留几十个木匠在场。薛树宏和张云忠的老父亲商量后,安排木匠们准备了一些方子和树,运用杠杆原理,把立好的整排柱子撬起来,加了五寸高的墩。才一个中午就整好了,当时大家都称赞两个木匠的技术高。不知情者,还传说木匠们使用了茅山法术呢!

学校快建好时,由于建校资金预算不足,出现了困难,这可急坏了当事的几个人。有人出主意以做观音会筹集资金。于是在当年的三月三这天做了一个盛大的观音会。四方八邻的人都来参加,并举行了“过河”这一佛教活动。并规定过头河的要出一百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元人民币);过二河的出七十块大洋;过三河的出五十块大洋。其余参加过河的,量力而行,愿出多少就出多少。当时的场面异常壮观,筹资也很理想。据了解,这是天龙有史以来的过河庙会。

建校于年底全部竣工。平坝前清进士陈廷荣老先生为学校篆写“敬业乐群”四个大字,镌凿在石匾上,镶嵌于校门上方。贵阳市书法家、知名人士、执教多年的王元直老先生路过此地,对新建校舍很赞赏,欣羡之余,挥笔篆书“崇德广业”四个字,制成金字匾额,悬挂学校礼堂上方。国民党中央委员吴伯雄到贵州视察,也到学校观察校舍,题书“合力之伟,近之教于乡,远之将福送全国”,制成单条,悬挂在办公室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天龙学堂建筑委员们找到天台山主持本安僧人商量,要他为天龙做点善事。本安说出家人能做什么?建筑委员陈玉峰建议他为天龙学堂修建一座图书馆,造福后代,本安同意了。就捐献安顺县旧州南翠坪寨20石田租,变卖大洋2000余元,在学校左排教学楼的当头修建图书室。镇上有能力的人家也捐出了一部分资金,其余的人家出工出力,共建图书室。建成的图书室呈六边形,一楼一底,高2 丈4尺,宽3丈,楼上六面开窗。室内宽敞明亮,上下可容纳160余人。贵阳市知名人士吴道盦老先生篆写的“静轩图书室”五字,刻于方石嵌在正门上方。

图书室建好后,本安主持又拨出一份田租资助学校,教师吃饭不开钱,学生不交学费。因此吸引了许多名师到天龙学校任教。此间,毛祖铭校长对大礼堂前的五道坎子进行了修善,把原来的五道直坎子,修建成了半圆形的,上面用方石板铺出了有规律的图案。又把教学楼前面的那块院坝,用十字形的石头小路分成了四块,十字的中间修建了鱼池,鱼池中有假山。与古色古香的教学楼和气派的大礼堂浑然一体,更具艺术魅力。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学校开办了幼儿班,全校班级增至8个班,教师15人,学生300人。陈怀策校长亲自绿化校园,在天台山挖来的桂花树,又在老区长(陈怀伦的爷爷)家要来金桂嫁接。当年他所植的桂花树,今已四季碧翠。八月开花时,金黄色的桂花藏匿在绿叶中,飘香溢满半个天龙镇。陈怀策校长还怕雨水糟坏了大礼堂的两根大柱础,请工程师刘进州设计,做了两个叫“罗汉腿”的柱础石,以防雨水侵蚀柱子。这两根柱子几十年来直杪杪地矗立在大礼堂上,蕴示着天龙的谆谆学子,要做刚正不阿、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接着,又从天台山挖了紫荆树,用棕包上根,任廷忠背下来栽的。时至现在,天龙老学堂内槐花四溢,桂花飘香,紫荆繁花似锦,真是好景致。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毛祖箴任校长,喜爱文体活动,擅长京戏,师生受其影响,文体活动颇为活跃。在此期间,在操场上建造了戏台,使学校的建筑更加完善。

建国后,天龙学堂继续发挥作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另建新校舍。回顾天龙学堂创建八十余年来的历史,为国家地方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材。

如今天龙小学旧址已辟为“天龙屯堡石博馆”,展出地戏面具、傩面具及木雕、蜡染制品、农民耕作农具等,浸透着浓浓的屯堡文化气息,为天龙屯堡旅游增色不少,游人到此每每称羡。

猜你喜欢

大礼堂建校天龙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萌娃趣语
江西农业大学建校115周年历史回眸
只有嘴巴想睡觉
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1日至15日召开
重庆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月10日至14日召开
我校举行建校70 周年校庆活动
萌娃趣语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音频系统的改造
舞起来,飞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