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回应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2018-01-11郭伟和

中国民政 2017年24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民生

◎ 郭伟和

全面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回应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 郭伟和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靠贯彻执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目标的核心宗旨。

民政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无论是社会救助和灾害救助,还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以及优抚安置、社会组织管理和基层社区治理等,都是涉及国家安全、民生保障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性工作。然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治理必须通过多层级、多功能政府体系来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这未免会导致在多层级、多任务的委托-代理过程中基层政策执行的千差万别,出现政策目标偏离和选择性执行等问题。因此,中国国家治理传统中一向都存在着对政府体系的监督治理和对社会民众的服务治理等双重任务。作为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的核心部门,民政工作是否能够在基层政府工作体系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关键取决于民政工作能否列为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书和考评机制。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民生事件,表明当前基层民政工作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平衡和充分的,确实需要通过督察和激励机制,来全面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民政部在2017年初提出通过“蹲点乡、联系县、抓住省”工作方法,派出32个工作组分赴全国,搞深入调研,就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

当前,我国民政工作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蹲点经验表明,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民政工作主要是在通过提升标准、健全机制、推进社会化、系统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方面创新;而诸如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中部省份主要强调要健全基层民政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完善服务设施、保障工作经费等方面;而新疆、甘肃、西藏、云南、广西、贵州等西部地区则关注如何解决灾害救助、困境人员、留守人员的社会救助和服务等问题。总体而言,全国民政工作都面临着如何增强供给侧改革,挖掘社会潜能、协调各方力量,来解决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问题。通过一年的蹲点调研经验总结,人们可以发现要想搞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民政部门还是有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达成共识:

一是在一个多层级、多任务的国家治理体系下,基层民政工作的好坏确实取决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程度。能否被列为地方政府的年度考核总目标,而且是优先考核的硬任务,直接关系着基层民政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问题。但往往许多地方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而不顾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甚至采取粗鲁的措施推进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恶化民生保障和社会秩序。这就需要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宣传和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真正把人民的幸福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经济发展指标和环境整治等手段性目标作为首要价值目标。

二是在一个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基层民政工作投入确实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来挖掘福利供应资源,创新社会协同机制,实现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大发展。通过蹲点调研,可以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民政的基本设施、人员和经费都是缺乏保障的,只是通过一些政府专项服务和专项整治,并不能解决稳定、可持续的民生保障。全国民政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基层民政工作的最低设施标准和人员素质标准,才能在智能化和专业化方面夯实工作基础。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通过PPP模式、项目运作等新公共管理手段来调动社会资源,扩大民政服务供应,提升民政供应效率。

三是基层民政工作都强调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一专多能。民政工作作为群众性服务工作,虽然政策性很强,需要做到精准服务,依法办事,但是真正能否解决基层困难群众的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化科层体系,实现基层民政服务的“全岗通”,让老百姓少跑路、让老百姓少填表,解决信息共享和业务互通问题。一些大中城市的基层公共服务大厅都是实现了窗口化、电脑化和流程化,但是这种规范、统一的办公管理系统并没有增加民政服务的便利和快捷,而是带来了繁琐和官僚化。许多大城市基层民政干部和社区干部的学历都得到提高,办事工作有了程序规范,但是却因此失去了为民服务的职业伦理和价值情怀,让老百姓有一种距离感。所以,当前基层民政工作急需的是做到系统资源的内部共享,亟需开展“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专业伦理和价值理念的培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四是基层民政工作一定要善于调动两个社会体系: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组织。民政工作一方面是社会政策执行体系,通过优抚安置、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直接传递国家的社会福利资源,但是另一方面民政工作还要进行社会建设,培育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共同体,通过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进行社会治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然而,民政部门,尤其是地方和基层民政部门对培育两类社会体系,促进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方面并不擅长,甚至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要么认为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不是民政系统,不重视、不支持;要么认为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都是安全隐患,采取全面控制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治理格局已经很明确,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确认了这个社会治理格局。而民政部门的职责就是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做好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工作,因为社会组织管理和社区建设这两个任务都是民政工作的范围。现在的问题是基层民政工作如何真正和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合作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做好登记管理和社区选举。2013年民政部提出“三社联动”以来,一些地方已经有好的经验,但是就整体而言,基层民政工作仍然不擅长推动“三社联动”,喜欢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唯恐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总之,我相信通过一年的蹲点调研,民政系统实现了上下联动,摸清了自己的家底、体察了基层的艰苦、找见了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重点。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社会治理必须要重心下移,民政工作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专业提升,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增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民生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数说:这十年民政工作成绩单
别样的春节,一样的温情——在“就地过年”中感受“民政温度”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