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嗨”引领时尚,尬文化成为一道内容风景线

2018-01-11全媒派

哲思2.0 2017年11期
关键词:社交情绪内容

◎全媒派

“土嗨”引领时尚,尬文化成为一道内容风景线

◎全媒派

“尬舞”“尬聊”“一言不合就尬表情包”……从社交平台中抱团的尴尬癌患者,到视频直播中放飞自我的尬舞天团,一时之间,满屏内容都是一个大写的“尬”字。那么,“尬”是如何从一种内在情绪,成为带流量节奏的内容宠儿的呢?

“尬”的本来面目:一种情绪体验

“尴尬”的本义是生活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情绪,“当感到自我暴露、被他人评价或是被他人的情绪感染时,我们都会感觉到尴尬。”

“尴尬”与自我意识直接相关,包含他人评价或秩序规范带来的压力感。带来尴尬的往往是意料之外的违和场景,比如,群聊或聚会时“最怕空气突然安静”,说话的最后一个人,则尴尬地陷入了怀疑自己是否不合时宜的窘境。

容易感到尴尬的人群一般有这样的特质:习惯自我反思与自我评判,以及有较高的共情能力。划重点,“尴尬”起初意味着内在反思与自知的违和感。

而有意思的是,明明带有内向拘谨色彩的“尴尬”,在不同场景被频繁使用之后,反而逐渐成了放飞自我的“尬”,也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内容热度。这一转变是如何体现的,当我们在谈论“尬”的时候,我们又在谈论什么?

社交分享是流行热词的孵化器。观察社交平台上所分享的相关内容,一方面,这是基于尴尬情绪的本义而进行的分享。行走的尴尬癌患者们纷纷晒出自己曾有过的类似经历,作为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共鸣感十足的“尴尬”自然引起了一轮互相抱团,分享者们被聚合在这一关键词之下,结成暂时的意义共同体。“尴尬”所具有的情绪感染力,是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病毒传播的条件之一。

但另一方面,微博、知乎等平台中出现的不少段子风格的分享,“尴尬”经历的恶搞和戏谑的色彩被突出,这又恰好对上了社交分享中已有的吐槽风和表情包的热潮。一面拘谨违和,一面放飞自我,社交平台用户在分享热度之下,与“尬”相关内容的流行趋势已露出苗头。

直播平台的流量奇观

今年进入人们视野的“尬舞天团”,是“尬”文化构成中十分显著的部分。“尬舞”中的“尬”如同一种符号象征,带来尴尬效果的前提依然存在,但加上这一前缀之后,就具备了不在乎他人评价的意味,成为追求自我释放和夸张效果的“明知故尬”。

之前在郑州人民公园附近,时常聚集一批群舞的人们,像是将迪厅搬到了室外,在公园等露天场所,伴着外放而显得嘈杂的音乐,展现各种或奇异或夸张的舞姿。经过直播平台的传播,他们得以走红,并拥有了“尬舞”的别称。

在视频报道中,尬舞天团成员们谈论着自己的经历和对“尬舞”的看法。尬舞者们大多不觉得尬舞有什么怪异之处,认为这是展现自我的平台,而跳舞则能带来轻松愉快的感受。

尬舞者自己浑然不觉,而旁观者却投来了猎奇或是鄙夷的目光,尬舞团被评价为肢体动作夸张、着装风格“辣眼”,甚至“低俗”。无论褒贬,旁观者的观看与评价最终给直播平台引来了流量,尬舞团二强在快手直播平台如今的关注粉丝已过百万,近期发布的作品也有几十万的点击量。

可以说,作为流行现象的尬舞团,显示着“尬”和草根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有高雅艺术或是明星网红才可以得到被追捧的机会,直播平台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技术手段,“尬舞”也得以宣示其所代表人群的存在感,并分走了一部分注意力资源。

“尬舞”的“尬”,包含着旁观者投来审丑和猎奇目光的“尴尬”观看,也是草根文化坦率直接的自我表达,甚至有评价说尬舞展现了近乎狂欢的酒神精神。“尬”作为动词,那丝毫不在乎的意味在尬舞及其类似现象中得到了最大化体现。

别人看起来尴尬又有什么关系?自己尬得开心就好。

有了话题资源,接下来则是更多内容创作者围绕“尬”而进行的创作与传播,利用已有的话题热度来吸引注意力,同时也在丰富着“尬”的含义。这直接表现在新媒体小编和段子手的选题上,例如:“来啊,互相尬图啊”“唉,感觉尬尬的”“10位让人瞬间出戏的‘尬演’典范”。

可见,“尬”作为由头,其下是选题中的多重演绎:文字合集或是条漫作品中汇总的日常尴尬体验、将“尬”视为流行热词和文化现象的相关解析、以及以“尬”为槽点的综艺、影视作品的评论。

“尬”的相关衍生品也成了短视频的适宜题材。短视频需要在有限篇幅内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刺激,无论是信息补充,情绪共鸣或者是纯粹的搞笑感染,都可以以此作为触发传播效果的条件。“尬”作为热门话题,含义对于观众来说已十分熟悉,且自带传播效果加持,尴尬场景很容易戳中观众。

品牌营销的推广由头

“尬”文化相关的推广思路,一种是围绕目标对象痛点,突出其破除尴尬的功能特色。比如,滴滴打车写过一版文案“你所有的尬,看完就会消失”,列举与出行有关的尴尬场景,通过gif动图的形式渐次消除,最后引出滴滴出行破除这些“尴尬”的便利性所在。

另外一种则是直接围绕“尴尬”这一主题做文章,承认这种尴尬,利用尴尬的情绪感染力达到传播效果。潘婷在年初推出过一则广告,主题为“面对新年尴尬,你准备好了吗?”“摇一摇”就会出现一则围绕过年的尴尬场景而设计的毒鸡汤,比如“别羡慕早早放假的人,虽然你放得晚,但你回来上班早啊!”并且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

也有风评不佳的“尬植”,是指一些影视剧当中不顾是否与角色特性和剧情风格贴合,强行植入广告而发生的违和效果。它们的确达到了广告植入的目的,也炒热了话题,却拉低了剧集质量与观众评价。

“尬”同样成为综艺节目的看点。访谈节目《十三邀》的宣传语定为“带着偏见看世界”,主持人许知远与嘉宾马东对谈的一期也被很多人评价为“真尬聊”。许知远的人设基于“偏见”建立,在社交平台传播过程中,“尬聊”却成了评论这档节目理想的切入点,也成为很多人被吸引来看这档节目的第一印象。一番讨论下来,加上节目的吸引力和嘉宾自带的流量,许知远对话马东的节目在视频平台已达两千万次以上的播放量。

看过“尬”文化在各个方向上的内容延伸,大概可以了解“尬”在贡献热度与话题资源的同时,也建立了自身符号含义的种种分支:与内在自我相关联的隐蔽情感与生活体验,承认这一情绪之后的共鸣感染与自我放飞,与草根文化结合的坦率直接的表达。

相较于所指相对稳定且已成体系的“丧”文化,“尬”文化还未完全定型,尚有解读与创造的空间。如同费斯克在文章中所写,“文化是一种人们积极参与的生产意义的过程,它不是传承或强加于人的一套成型的既定的意义。”

将“尬”称为一种文化,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不同主体的创作与互动,无论是内容作者、直播红人、品牌营销方,还是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我们,都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经验与表达需要,在“尬”这一概念之下,创造出新的意义。

“尬”的形容大抵相似,表达中的“尴尬”却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传播主体都可以为“尬”的含义添上自己的注脚,而本来无处安放的尴尬感,也被表达赋予了独特而适宜的位置。

猜你喜欢

社交情绪内容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