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一张的人生才比较狼狈
2018-01-10易小婉
易小婉
前段时间,《奇葩说》导演催我把“奇葩大会”报名表填了,其中有一项,“说说你一段奇特的经历”,我想了很久,实在没有什么奇特的值得拿出来说的经历。第一次发现自己的人生原来这么贫乏。
我没有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曾经历惊心动魄的爱情;我没有疯狂地沉迷过什么,也没有明确地厌恶过什么;我不曾在清晨的站台跳上一列不知道目的地的火车,也未曾在凌晨的大马路上喝得酩酊大醉。
我的朋友青雨却是一个从来不给自己设限的人。
青雨曾经在美国做过一年小学教师,她受多元价值观启蒙,也是她人格独立的开始。从美国回来之后,她在北京一家500强外企工作了半年,不喜欢。又去了一个很赚钱的金融公司半年,也不喜欢。这两份工作为她积累了第一笔财富,也让她身心俱疲,决定在家乡的一所国际学校做老师。
做老师的时候,比较空闲,于是,她利用一年时间考上了北大研究生,人生进入了新阶段。
她对我说,她所有的经历,都为了寻找自己是谁。“我想知道,能不能有些真正属于我的身份,而不是努力做个精英。”
当我试图让青雨用一两个关键词来定义她自己的时候,她说:“我觉得我只有一个,就是不定义自己。定义是窄化,固化,越多的定义就是越多的束缚。”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答:“在麦肯锡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主说,很多成功通过麦肯锡面试的人,并非拥有高学历或者强大的工作履历,而是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经历,比如周游各国并且在阿富汗被塔利班追着满街跑,比如在非洲支教等。而麦肯锡的很多辞职者,他们的下一任雇主,通常福利待遇都比不上麦肯锡。他们不是为了工资而辞职,而是为了迎接新的挑战。
答主总结道:“这些公司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用一个被雇佣者的水平或者自己身上的标签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人生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东西是自己的人生经历。”
因为自我的实质是一个拥有所有可能性的自由的“人”,你的身份即没有身份。由于没有特定的结果与追求,所以一切都可以云淡风轻。
当我在列人生清单时,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张钧甯。她曾經在三十岁来临之前,和闺密陈意涵一起完成了“三十岁前五件疯狂的必做之事”:梳脏辫、刺青、裸泳、跳海、和陌生人接吻。
这些事情,每一件都让人觉得,这才是“我来过,我年轻过,我活过”啊!
而我更佩服的是她在真人秀《跟着贝尔去冒险》里的表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钧甯跳湖的一个场景,当时节目组安排所有人从直升飞机上往湖里跳,张钧甯第一个从十米高空跳下。在降落的过程中,由于磕碰导致牙齿出血,但她依然面带笑容接受采访。
那样子看上去有些狼狈,但是张钧甯的笑容消解了一切,她告诉我们,比起被泥土弄脏了脸,被鲜血染红了手臂,白纸一张的人生才比较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