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

2018-01-10王茜

教师·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常规教育目的自主性

王茜

摘 要:文章对常见的几种常规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梳理,认为“为了更好地组织活动,方便教师管理”“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为了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了让幼儿习得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是教师开展常规教育的几种常见目的,并认为教师需要端正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习得良好的习惯的目的置于首位,并理清常规的类别,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将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转变为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与此同时需要管理者理念一致,才可以科学地、适宜地开展常规教育。

关键词:常规教育;目的;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110-02

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种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据研究,常规在各个幼儿园都不尽相同,甚至在某个幼儿园中的各个班级中,都有不太相同的常规,由此可见常规教育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常规是笔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什么是常规、班里有哪些常规、什么时候开展常规教育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新手教师往往是靠观察和学习班级已有教师带班时候的常规培养策略,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解决常规问题,这就带来了常规教育的不确定性。

面临这些困惑时,我们首先需要理清常规教育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清晰的方向。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几种常见的常规教育目的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其适宜性。

一、为了更好地组织活动,方便教师管理

与其说是更好地组织活动,不如说是更顺利地组织活动,方便教师的管理。集体活动中教师一个人面对着几十个幼儿,只要有一两个幼儿说话,都会导致整个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很多情况下,只要幼儿发出了一点声音,例如挪了一下椅子,就会被教师明令禁止。另外,如果有幼儿没有坐端正,或者眼睛没有看老师,又或者做一个小动作,就会被老师“教育”。总之,教师们希望看到所有的幼儿都整整齐齐地坐在椅子上,安静地听老师说话。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幼儿才能够学到知识或者技能,获得经验。

教师在“管理”幼儿时,因为幼儿吵闹使得活动无法进行而采用各种方式让幼儿安静下来,此时,教师的潜藏在教育策略背后的想法可能是:一是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二是捣乱的孩子打破了自己的权威。如果幼儿不能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服从教师的权威,活动的常规便无法建立,更不用谈开展以后的各种活动了。此时的常规是为了活动的组织服务的,成为一切的活动的前提,经常被称“抓常规”,但往往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常规是否适合幼儿。教师在常规的训练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上下功夫,这种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往往是高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忽视幼儿的自主性[1]。幼儿真正的纪律性来自自己对活动的投入而不是外部的约束,一味地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作为外部活动的前提,无异于本末倒置[2]。所以教师应该在活动的设计上和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上下功夫,而不是花费过多的时间来“整常规”。

二、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

在一日生活环节中,经常有幼儿在教室里快速地跑,或者户外活动回来时冲进教室。这时教师就会提要求:不可以在教室里跑动。幼儿对身体的控制力较弱,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力也弱于成年人。此外,教室内空间小、地面滑,幼儿很容易滑倒或撞到障碍物,而且如果不止一个幼儿在教室里跑动,也容易撞到。而教师提出该要求是担心幼儿摔倒,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

在幼儿的安全问题面前,教师是最紧张、最担心的,生怕幼儿磕着碰着,所以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的情绪会比较紧张,语气会比较焦急。诚然,安全和健康对于幼儿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非常有必要让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保护幼儿的安全。但是,安全的常规和幼儿自身息息相关,如果仅仅是教师在强调或是灌输,幼儿往往不会理解或真正接受。而教师如果引导幼儿讨论,或者在真实发生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去发现该规则,又或者播放视频或图片,以生动的形式引导幼儿讨论规则。此外,利用环境的隐性指导作用,和幼儿共同制定规则,并将主要由幼儿自己讨论和制作出来的规则布置在环境中,不仅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还能让幼儿更加有成功感。

三、为了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通常在处理幼儿交往的矛盾时,教师会给出一些解决的建议,例如幼儿自己从家带玩具来玩,但不愿意和其他幼儿分享时,教师会说:“那如果别人带的玩具不给你玩,你会不会难过呢?”最后会再加一句:“我们要学会分享。”而学会分享便是活动的常规之一。此外,“轮流玩玩具”等也是活动中的一些交往规则。教师在提出这些规则时,是为了让幼儿习得适宜的交往策略,但不排除有时是为了尽快解决幼儿们的矛盾,并没有深入考虑这些规则幼儿是否理解,或者还未等幼儿自己解决,就已经介入并告知他们这些规则了。而对于幼儿来说,其实只有两种规则:一种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相对应,是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是一种他律的规则;一种则是与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相对应,并不是预先产生的,而是在幼儿的生活和交往中互动产生的,是一种自律的规则。这两种规则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互动的,对应到幼儿在幼儿园班级中生活的规则也就是常规,会出现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3]。

在幼儿交往中,很多都是属于“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比如“学会分享”这一规则,并不是所有的场景中幼儿都必须遵守,是可以遵循幼儿自己的意愿的。例如一位幼儿在静静地看书,旁边有另一个幼儿想要和他一起看,但是他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教师就不能武断地把“学会分享”这一规则强加给他。或者是“协商产生的活動规则”,例如两个幼儿争抢同一个玩具时,两个人其中之一提出:不然我们来“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吧!另外一个幼儿欣然同意了。这就是他俩协商产生的规则——“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先玩”,这一幼儿自己的解决方式谁又能说不合适呢?他们反而更容易接受和遵守这种以游戏的方式获得的分配结果,两个人都觉得很公平。

让幼儿发展交往能力的目的是好的,但同时也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有时幼儿并不理解该规则,所以教师需要理清这些规则属于哪一类,然后再采取适宜的解决办法,在真实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自己去感受、理解并运用这些规则。

四、为了让幼儿习得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吃完饭后要漱口、吃饭时不说话等一系列的生活习惯,都是教师们会在平时不断提醒幼儿的。此外,畫画或者看书时要专心致志等都是一些常用的常规教育用语。

在提醒幼儿注意这些行为规范的时候,教师们往往是为了幼儿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幼儿能够在幼儿园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而教师受到自身成长的环境和经验的熏陶,或者是教育知识理论的学习,认为这些行为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但是,教师在提出这些规则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在成人世界中,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的,但对幼儿来说,这一切都是全新的,是需要慢慢地去理解并遵守的。所以,教师不应仅仅是告知,对于这些常识也需要花心思去引导幼儿理解和内化。例如,我班幼儿经常饭后不漱口就去睡午觉,虽然每天都提醒,但还是会有一些幼儿吃完饭忘记漱口。于是,我请保健老师给班级幼儿开展“牙齿保健活动”,请“牙齿宝宝”进班亲自告诉幼儿为什么要饭后漱口:原来漱口不光是为了清除异物保证睡眠的安全,还为了保持“牙齿宝宝”的清洁和健康。幼儿们通过保健老师和大牙齿模型生动的拟人化对话以及小视频的讲解,真正理解了“饭后漱口”这一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之后班级幼儿基本都会遵守该项规则了。

以上是教师在开展常规教育时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这些目的往往不是分开的。而这些目的中,教师实践时主要目的是幼儿的安全以及方便管理。幼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若将方便教师管理放在首位就有悖常规教育的价值了。

常规教育应该将幼儿放在首位,幼儿的安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能够习得良好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幼儿社会领域里所应习得的一些经验。“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4]但有些常规教育,是披着这些看似正确目的的外衣的教育,虽然目的明确,但是因为没有深入理解幼儿的规则或者教育经验缺乏,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不得当,也会使得教育效率低下,或者违背常规教育的初衷。在明确目的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思考该常规是必须遵守的还是“可以选择遵守的”,或者是可以“协商制定”的规则,灵活地采取教育策略,运用生动的方式,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从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转变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常规真正内化到幼儿的心中。

当然,教师的常规教育观念和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试想,工作在一个高控的、对教师要求严苛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不会少,采取的方式也不会是幼儿自主的。如果幼儿园管理者希望看到每一个班级都是安安静静的,幼儿们都轻声细语的,那班级教师必定会采取高控的手段,时刻提醒幼儿各种常规。如果管理者交给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那么教师在面对各种琐事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心情烦躁的同时,面对幼儿会少很多耐心,较难容忍幼儿的“吵闹”,便会采取一些高控的手段。

总之,教师摆正自己常规教育的态度和目的,方可更科学地、更适宜地开展常规教育[5]。而在明确了常规教育的目的后,应分清规则的属性类别,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着重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否则,往往会与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与此同时,幼儿园管理者也需反思自身的要求,适当为教师减压,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常规教育。如此,教师的常规教育现状才可有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12):64.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1):17-1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张永英.关于幼儿常规教育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26-28,40.

猜你喜欢

常规教育目的自主性
在常规教育中培养幼儿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一日常规
音乐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运用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