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现状及思考

2018-01-10杨石波

教师·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有效对策数学课堂

杨石波

摘 要:文章以作者所任教的学校为研究平台,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四能”要求,依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对全校部分师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从课堂提问方面入手,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研究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性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最大效度地设置问题和改善课堂环境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设置;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67-02

一、中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分析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重点强调师生要自主交往、积极互动和实践交流,而问题就是实现这些预设和期望的最佳媒介和平台。为了掌握一手资料和具体的数据,笔者对任教的学校中学部随机抽取了285名学生,针对中學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首先针对教师课堂问题设置主导性方面设置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情况如表1。其次,从学生对待问题认识主体性方面也选取了5个问题进行了有关的调查,调查情况如表2。

从调查表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还是比较重视问题引领教学的,在问题的设置上能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能以学生为主体设置问题。从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方面我们得到这样的信息:大多数学生还是知道教师设置问题的意思和需要思考参与的方向的,对问题的对错原因也是能够进行很好的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发现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的指向性、有效性、思考性、可操作性等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问题设置形式不灵活。弗洛姆曾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我们有部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敢根据学情和教学实际灵活设置问题,而是机械地复制教案,呆板地按照教案设计好的程序组织学生课堂学习。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是为了达到教完教案的目的,而学生的回答也是为了迎合教师,学生就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谈不上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了。

(2)问题设置内容不合理。一方面问题内容设置过于困难,导致成为少部分人的表演展示的舞台,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沦为没有思维的看客。而另一方面问题内容设置过于简单,导致课堂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很难让学生深入到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会好,学生也得不到很好的数学学习收获。

(3)问题设置数量不恰当。一方面,有部分教师把原来的“满堂灌”逐步演变成为“满堂问”,教师设置大量浅显单一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回答,问题设置过多让学生全是机械地、下意识地忙着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无暇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还有部分教师不放心学生、不相信学生,实行“保姆式”教学,全然不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把一个学生基本思考一会就能解决的问题,人为地为学生设置扶梯,改成两三个问题进行铺垫、进行搭桥,从而大量收缩了学生思维空间,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慢慢地不去思考、慢慢地不会思考,也慢慢地不想思考。

(4)问题的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师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去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随意性较大,学生要么不知所云无从下手,要么天马行空答非所问。这样就让大量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从而导致时间太长或者环节问题拖延,形成无效教学,甚至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

(5)问题预留的反馈思考时间不够。教师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为了赶时间,大部分教师都是自问自答或者个别优秀学生抢答后就停止全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二、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几点思考建议

1.提出的问题要目标明确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目标明确,首先要研究教材和整合教材,注重数学问题的“数学味”。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我们大多数教师就会把问题设计得比较开、没有边际,让学生无从下手或回答得不着边际。如在数学课堂导入环节,有的教师会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图。这很好,但是教师的随后提问就让人不敢苟同了:“从这张图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问得这么开放,这么没有主题,可想而知,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和数学基本无关。其实我们只要把问题稍微改动一下就不至于这样开放得收不回来了:“从这张图里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欲望,又不至于跑偏,更容易让我们教师简洁快速高效地进入教学重点,水到渠成地达到导入教学的目的。

2.提出的问题要注重效果和可操作性

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因此我们在找寻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有效方法时,不仅要关注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更要关注有学生创新思维和主体意识的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课堂问题情境中的主人。我们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不能太刻意,更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心理特征,而是要注重实效、贴合学情、难易适度,接轨“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能和参与力度,学生因教师课堂提问而产生的后续问题探索和交流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在进行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让小丽快速地找到音乐喷泉,你能描述一下音乐喷泉的位置吗?”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再这样进一步设置问题引导:“你可以利用班级摆放的座位现场走一走吗?你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快速、准确地找到音乐喷泉的位置吗?”这样学生就会马上调动数学思维,把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可操作问题,再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点坐标确定位置,也可以构造方向线建立方位坐标,用方向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这样的问题提问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研究,又可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疑惑,为学生的反思、创新、应用提供丰富的养料和平台。

3.提出的问题要着眼思维

问题情境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要促进学生探索,要有一定的开放度;既要多设计一些问题条件给定而答案多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视野,又要创设一些问题条件不唯一和答案唯一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为以后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很好的思维基础,铺出数学的思维之路。举个教学案例: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画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标出8个角。教师在学生实际操作去度量每个角后提出研究性问题,让学生讲一讲,通过操作和度量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视野。这个问题条件是唯一的、明确的: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有8个角。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给定的条件展开思考,也不会跑偏。而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学生就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当我们真正组织这样的问题进行数学教学时,就会发现学生会出现很多教师课前预设不到的回答。而恰恰正是非预设的发现,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极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4.提出的问题要关注反馈

心理学学者认为,当人们看到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东西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修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心理学给课堂提问“留白”提出了理论依据。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要给学生一些留白的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的“缺陷”或“空白”,通过留置足够的问题反馈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调动大脑积极思考。如课堂抛出一个问题后,不要让学生急于抢答尤其是一些思维性很强的问题,要让学生先静静地独立思考一会儿,再同桌悄悄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集体讨论一下,最后再自己独立整理一下,这时教师再和学生反馈交流问题情况。这些都需要时间,也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后有足够的耐心和有针对性的安排,给足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交流时间。回答这样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其实,教育也好,教学也好,课堂提问也好,理应留下空白,留下足够的思考维度,这些空白就是学生再一次起飞的空间,就是学生生成创造的空间。

总体来说,对于中学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我们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创设本着让“教、学”服务于“做”,通过问题的思考,在实践中去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置能揭示问题本质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解决或有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契合新课标要求,才能以课堂提问为媒介,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做中去学、学后想做”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徐 斌.徐斌与无痕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有效对策数学课堂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