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新机遇
2018-01-10连颖
连颖
摘 要 本文先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现状以及当前博物馆宣教工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创新博物馆宣教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移动互联;博物馆;宣教工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9-0177-03
目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2.0时代,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已逐渐成为了传播信息与沟通的非常重要的工具。移动新媒体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博物馆宣教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如何提高宣教工作的工作效果是值得博物馆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宣教工作现状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个性化,人们的言论空间在不断扩大,也使得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技术不断创新,而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宣教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根本转变。目前,博物馆以传统媒体为主要的宣教方式,正逐渐向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进行宣教工作的方向转变,从被动接受参观向互动方向转变。传统媒体缺乏互动,宣教工作主要是以陈列讲解以及流动展览等方式进行宣教活动,导致观众因受到时间、地点、空间等限制而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互动性严重不足。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信息速度超快、时效性很强、覆盖面更广且互动性强,人们随时随地就能获取信息,并借助自媒体平台自由发表言论,互动性大大得到了提高。
如今,我国有一些博物馆已嗅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气息,开始运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博物馆的宣教活动。比如开设微信、微博公众号,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自2015年开放后,总用户数从最初的203人增加到2017年10月的52 247人,人们可直接在线上获取博物馆开放时间、展览信息、讲座信息、社教活动信息等,也可获取藏品的详细的图片、视频介绍,并在上面留言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又比如陕西省有132家博物馆进驻数字博物馆,并建立了数字网络电台,观众只要通过手机和WiFi就能获取最新动态及藏品信息等多样化的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并将其贯穿在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各个环节,向社会介绍并宣传博物馆及其藏品等,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博物馆宣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应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主动融入移动互联时代的潮流。但是,当前我国博物馆宣教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2.1 博物馆对宣教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意识仍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藏品征集等工作花费了大多数的精力,并没有把宣教工作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开展。同时,很多博物馆尤其是是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人力、物力及财力均出现了短缺情况,使得博物馆很难开展各项工作。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投入到宣教工作上的资金就更少了,博物馆即使在陈列精品上投入大量资金,若没有更多的人来观赏及了解,那么其也沒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博物馆的宣教工作,甚至是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2.2 宣教工作内容和活动单一
很多博物馆进行宣教工作只是依据党与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活动形式也大多千篇一律,创新力度严重不足。同时宣教工作比较重视基本信息及展览信息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却忽略了知识及文化正面的宣传,且展览内容的丰富度不够,讲解时总不停重复表述一些基本陈列展览[ 1 ]。此外,宣传的针对性不强,过意随意,很多宣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简单介绍了事物,不能达到实际要达到的效果。同时还忽略了新时代新媒体的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心态及习惯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博物馆仍沿用老套的宣教方式方法,会导致宣教工作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也就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可。有些博物馆即使开设了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但其内容也较单一,且更新频率较低,不稳定。
2.3 缺乏专职人员
在日常开展宣教工作过程中,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对宣教业务的掌握程度还不够,且宣传人员的外交能力、公关能力与策划能力均不能达到预期标准及要求[2]。目前博物馆中很多从事宣教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固定职工,社区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注入力度不足,而博物馆单位由于编制少,固定人员也就较少,导致宣教工作经常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此外,我国博物馆在宣教工作这块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而博物馆的发展还是需要一批会市场营销、懂专业知识以及互联网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博物馆宣教工作人才断层是主要制约宣教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
3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宣教工作的方法
3.1 创新宣教平台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以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3.2%。这意味着广大群众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有关信息。所以,我国博物馆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力度,并积极开发博物馆专门的App,为宣教工作建立终生的平台。目前,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为广大网民构建博物馆自身的信息传播及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围绕网民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精心策划宣教内容,比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组织举办关于特殊困境儿童快乐成长的关爱活动,让这些孩子能享受到文化平等的权力;“家和万事兴”主体活动,推动家庭的幸福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热点问题追根究底是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所以博物馆应深入公众生活,不断加强其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让博物馆成为人们关注及了解社会热点的平台,更有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实现观众参与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提高。博物馆宣教人员对运用热点话题及事件时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做好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技能[3]。宣教平台开通之后,应及时更新,勤于打理。并注重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对发布的内容进行精心策划,确保内容的趣味性、新闻时效性、内容真实性等,借助广大网友的转发及分享,提升平台的关注度及粉丝量,从而激发网民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及喜爱。此外,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一些动画、图片、视频等有机融入到发布的内容中,给观众带来生动及有趣的阅读体验,也势必会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endprint
3.2 健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机制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众教育机构,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很多博物馆在实际的宣教工作中,将博物馆和观众分离开来,就只是简单向观众复述陈列展览信息,向观众直接灌输藏品信息等。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这些信息,不能将观众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观众接受教育的兴趣大大减少,逐渐觉得参观博物馆很枯燥,很没有意思,进而使博物馆的社会公众教育功能大打折扣[4]。为此,博物馆需建立或健全博物馆和观众孩子间的互动机制,从而将观众接受社会公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主动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能有效实现和博物馆之间的充分、快速的互动交流,实现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利用平台上的反馈信息博物馆能迅速了解到观众的建议及需求,而且也可有效避免传统媒体宣教工作中常见的时滞性,实现快速的信息传播。此外,进行宣教工作时还应创新宣教形式,比如在进行宣教工作过程中可穿插表演情景剧、跳舞、讲故事、打快板等多样化的形式,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里表演打快板,这种方式既使宣教工作的趣味性增强了,也使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感染力及影响力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也可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将博物馆里的各类藏品、娱乐以及教育等模块的内容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其形象化地展示出来,并提供互联网在线服务功能来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观众和博物馆之间交流互动,通过多样化形式来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效果。
3.3 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质
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突破,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博物馆要注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质,注重宣教工作人才的培养。为此,首先定期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行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管理内容等方面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及工作积极性,为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将宣教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按照岗位需求进行有关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组建一支宣教工作专属的人才队伍。其次,博物馆应积极组织讲解人员投身到陈列展览中进行锻炼,让他们参与到有关材料的收集、整理、编制到讲解词写作等全过程中去,让每一位讲解员对博物馆中的藏品、陈列展览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均能了如指掌,做到能灵活应变,做到因材施讲,以满足人们的各种个性化需求。最后,要注重志愿者及社区工作者的人才资源的运用,或返聘一些从事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退休人员来充实宣教队伍,壮大隊伍的实力,积极调动社会中各种潜在力量加入博物馆宣教工作中来,让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以促进博物馆的宣教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之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面开启了,给博物馆宣教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博物馆宣教部门应深刻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和博物馆宣教工作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宣教平台、健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质等方面创新宣教工作,做好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工作,精心策划宣教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效果,提高博物馆的感染力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荟乐.博物馆宣传工作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2]欧阳镇业.试论博物馆宣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3(5):215.
[3]史卓文.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新机遇[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3):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