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知识呈现有效性策略初探
2018-01-10苗画
苗画
【摘 要】从现行的高中教材可以发现:现行高中课程呈现出容纳探究性学习理论的成果,从根本上了转化教材设计形式,体现了化学知识的结构性和内在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如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呈现知识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关键词】课堂教学;知识呈现;策略
通过近几年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践探究,悟出化学知识呈现方式的道理,教教材者是“授人以鱼”,处理教材者是“授之以渔”,活用教材者是“授之以鱼,教之以渔”。要做到“授之以鱼,教之以渔”的境界,就需要反复研读教材,把握其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从字里行间中挖掘出知识的重要功能,这才是用活教材的前提。
1.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呈现方式,在生活中学习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皆化学。因此,现行教材内容的呈现更注重贴近生活、生产的实际,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更是学生期望能够从化学原理上得到解释的事情。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教材上对漂白粉知识呈现得面面俱到,因此,在探究学习情境中换一种思路,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一份84消毒液使用说明书。
这样选取相关的生活材料来创设探究知识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材料中诸多信息的提炼可以达成学习的三维目标:如,写出制备“84”的相关化学方程式、找出“84”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84”的消毒和漂白原理、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是因为什么、不要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学生亟需想从化学原理的角度进行探究和解释的。从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说明书”中学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关的化学知识,并到达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关注化学知识在质疑中的呈现方式,在释疑中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作为化学概念的学习学生经常是只停留在概念的表面,不去挖掘其内涵,最终导致对概念一知半解或是模棱两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将化学知识以一种质疑的方式呈现出来,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概念之后,学生总是认为下图装置一定能组成原电池,活泼的金属一定作原电池的负极。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呢?
于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呈现方式进行科学的处理:
实验准备四个烧杯,分别盛放酒精、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硝酸。一个电流表。铝丝和镁条(另外铜丝),并用导线连接,进行上图装置实验。
①液体X为酒精,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②液体X为稀硫酸,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③液体X为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④液体X为浓硝酸,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将电极换为铁丝和铜丝,再进行实验。
实验①的电流表指针未偏转,说明这不是原电池装置,让学生发现、思考,找出其中的原因(酒精是非电解质)。
实验②的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这是原电池装置,Mg为负极。
实验③的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这是原电池装置,Al为负极。
实验④的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这是原电池装置,Mg为负极。将电极换为铜丝,再进行实验探究时,发现铜丝为负极。
通过实验现象来创设质疑情境,概念的内涵就可以真实的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够抓住概念的本质,也就提升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3.关注化学知识在衔接时的呈现方式,在过渡中巩固
教材知识的衔接都是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开始,要求过渡自然,推陈出新。这也是课堂创设情境的方式之一。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教材就以拼图的形式呈现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并设疑“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呢?”接下来则是思考与交流,从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一些化学反应;画出一些常见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通过结构特征分析金属活泼性的真正原因。这些都是为后面的金属钠、铝、铁的性质埋下伏笔。由此可知,温故而知新是化学知识呈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的。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出现,其出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在质疑中、在知识高度衔接时的出现方式,才能够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达到“授之以鱼,教之以渔”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建娥.例谈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呈现方式[J].《化学教育》,2010.31(10):26-27
[2]史成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2):127-127
[3]王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的有效性策略初探[J].《化學教学》,2008(4):17-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