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8-01-10丁燕
丁燕
【摘要】现代英语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特别重视学生“德”的发展,教学中要始终树立”德育首位”的指导思想,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动态的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道德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追求真善美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学生们在学习用英语语言去表达、思维的过程当中,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也了解到不同地理历史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和表达。这样就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更深刻地了解世界,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观的启迪者,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也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积极响应,并切实行动起来,以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渗透德育因素,既教书又育人。结合我的教学,谈一下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诸多方面,其中都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可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启发和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讨论,使其思想得到升华。例如: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问题在教材里,环保的话题出现多处。教师应当结合身边的实际,深挖教材主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弱。学英语除了优美的语音语调,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诗歌音乐和具有时代感的影视作品,都能感染人的情感、启迪人,教育人并对人际关系给与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渗透在英语教学之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掘英语语言及文章的深层内涵,并恰当地使其与现实生活结合,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三、精心组织安排课堂内外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的范围如举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等活动。以我校为例,每年都会举办英语文化节和英语书法比赛。对于同学们来说,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另外,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机。自习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播放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电影或者短片,既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英语文化,学习地道的英语发音,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提高了认识,发展了兴趣,使其在活动中继续深化对课堂所学的德育知识的理解,内在激情升华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
四、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在新的条件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他们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要对学生实施英语德育教育,教师应具有很高的素质和修养,正像《礼记》中所说的那样:“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教师的整体形象。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形象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树立威信。
李嵐清曾说过:“一个人学业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辈子。某些知识某些技能可以速成,但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却难以速成。”因此我们教师要把育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所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他们深受社会、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情绪波动大;少了一点单纯,多了一份复杂;但是同时他们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可塑性相当大,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一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何晓文.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