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探讨
2018-01-10张乐
【摘 要】在我国提出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同时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也是高教领域供给侧改革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高校创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其次分析了其现实基础,最后对新时期经济学教育的特点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经济领域。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熊彼特提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必然引起社会性模仿,这就为“创新”领域的拓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后来国际知识管理专家艾米顿将“创新”界定为一个价值系统,并将“创新理论”从单纯的经济行为拓展并应用于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行业中去。
教育领域的创新是整个教育系统进行逐步调整、更新,优化原有功能的过程。其作用同教育改革一样,是追求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系统,以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育的创新源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其结果是教育领域出现了有利于教育自身及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教育创新在每一段时期都有不同的成果,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新旧更迭的客观规律的不断作用,教育需要其所包含的各个部分有所创新。教育事业的长期性决定了它既有现实性又需具备前瞻性的特质,现阶段,针对传统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的教育目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随之出现了。
二、高校创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活动是分不开的,它包含了整个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涉及到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也就是目标要素,这涉及到价值层面的培养目标问题;二是用什么培养人,也就是内容要素,这涉及到培养内容的问题;三是怎样培养人,也就是方法要素,这涉及到行为层面的教育方式问题;四是培养的人怎么样,也就是评价要素,这涉及到人才培养的评价问题;五是影响人才培养活动的外界因素,也就是环境要素,这涉及到人才培养环境的问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定义为:一种贯穿于人才培养始末,对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和评价过程的总体性描述。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基本要素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内容,可以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所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评价要素和环境要素。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人才培養的现实基础,学科专业的具体特征所设定的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要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内容要素包括了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方法要素主要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政策法规;评价要素就是指对培养人才的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的集合;而环境要素主要是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搭建和营创的环境的总和。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明确和坚持学校发展定位原则。除了需要考虑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以及自身规律也是高校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参考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各个高校还需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厘清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对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办学条件进行客观、科学和正确地评估,分析和总结,最终形成对高校未来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第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人才成长和转化的客观规律。人才所具备两个基本特点,就是人才过程的阶段性以及在每一阶段人才的质的规定性。一方面,人才在成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人才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另一方面,在每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的人才特点,前后贯穿一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状况都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基础,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链接。
第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坚持传统与适应变革相统一的原则。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里,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变革的关系都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每一所高校的发展都受到自身历史渊源的深刻影响,高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是一所高校赖以发展的珍贵资源之一,也成为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历史依据,更成为一所高校进行一切革新和改良的基本前提。而目前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类承载着时代特色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在日趋数字化的今天层出不穷。各类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蜂拥而至,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深刻的拷问。在新形势下,保留优良的文化传统,从高校自身深厚的历史积淀当中吸取有益的因素,突出发挥其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对优良传统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在此基础之上,适应改革的脚步,紧密结合时代特色和具体国情,在不断坚持和完善优良传统的过程中改革创新。
三、高校创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一)政治因素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指出,我们要突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的目标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推行也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也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推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源泉就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公众群体,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也是自主创新的源头和动力。endprint
(二)经济因素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基础特征而存在着,而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承前启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源则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科技创新的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源动力,那么我们的高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较高的个人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比较薄弱,这深刻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因为人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只有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已经关系到整个经济增长模式是否有效,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资源瓶颈等深层次矛盾有恶化倾向的观点,几乎已成共识,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备扎实经济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专业工具的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三)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裹的土地上创造的古老文化,己经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比如道家的“法天贵真”之说,就十分重视人的个性和真性,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心態,努力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断创新。有效地吸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笔珍贵的财富,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将其与现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凝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进而在此强大精神力量的影响和感召之下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培养更多既能放眼全球,又能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四、展望
在新的时期,经济学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经济学的发展日趋呈现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特征。这使得经济学在新的时期所讨论的问题,所关注的焦点以及所研究的领域也趋向国际化和全球化。二是是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日趋紧密的趋势。新时期经济学教育还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这个关系,对于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来讲都非常有益。
(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参考文献:
[1]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3(3).
[2]龚怡祖.德国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6).
[3]田顺利.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16(11).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6年度甘肃政法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创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ZJG2016-B20]资助。
作者简介:张乐(1982—),男,甘肃泾川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