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谒访《张迁碑》

2018-01-10吕福龙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东阿碑文泰山

吕福龙

对于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来说,张迁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他生活在东汉,我们谁也不知道他长的什么模样。但只是因为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却使我们和他有了许多魂牵梦绕的联系。

在我学习书法的近四十年中,是《张迁碑》激发了我对金石碑版的审美情感,使我走上了碑学研究与创作之路。我身在齐鲁,对《张迁碑》情有独钟,但始终只停留在碑帖资料的学习研究上,没有对其做过近距离实体的观察接触。乙未暮春,不期泰安朋友相邀雅集,故促成了《张迁碑》亲近探访之旅。

泰山闻名于天下,是因其位置五岳之尊,更因秦始皇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而显其神灵。保存在岱庙的秦《泰山刻石》及《张迁碑》刻石与经石峪刻字等增添了其文化的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有人说,泰山是大自然的奇迹,更是一座文化山。游泰山,一是赏泰山之石、之松,二是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欣赏那山坡崖石上的历代刻字文化。

近年国内外学者研究泰山文化,甚至提出了泰山学的说法。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们更关注泰山碑刻文化的研究。几年前泰山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书法名山,凸显了泰山书法文化的价值。泰山书法文化自然以其流传保存的经典碑刻为中心。而我们此次的关注點则是寻觅那梦寐以求了数十年的《张迁碑》了。

岱庙东廊房是存放包括历代碑刻的所在。碑刻依次按朝代顺序由北向南排列。进入东廊房,我们由北向南仔细观察,第一块镶嵌在玻璃内的只有十字残石的是《泰山刻石》,第二块是《衡方碑》,再往南走,那高近3米、宽1米多,半圆形碑首,两行缪篆的《张迁碑》终于映入眼帘。透过玻璃罩,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来自近两千年的大汉雄浑气韵。仔细观察整块碑及碑文,其端正朴茂、方正雄浑之气直扑面怀。

《张迁碑》于明代初期在东阿镇出土,当时东阿镇隶属东平州,出土之后就被运到了东平州的儒学明伦堂保存。1956年移到县政府大院礼堂的后面修亭保护。1965年由泰山管理处移到岱庙,在炳灵门内左侧面北而立。1982年的冬天移至东廊房内与李斯的《泰山刻石》、朱登等人的《衡方碑》并列在东廊房的北首,以供后世人观赏。

《张迁碑》,碑阳15行,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左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共41行323字,隶书,字径约3.5厘米;半圆碑首顶部与碑身的两侧共雕有八条蟠龙相戏。碑额及碑身上部的两侧各有一条大龙,大龙之下又各有两条小龙,在碑的下面离地面高约50厘米处还有两条分别仰着头向外张望的龙。在碑额顶部的中间有一椭圆形的东西已模糊不清,有人说是“瑞兽”。一般情况下,“瑞兽”不是不应该放置在两条大龙之间吗?因其模糊难以辨别,姑且认为是蟠龙为润泽天下而使用的“仙盘”吧。

《张迁碑》的碑额被人誉为汉代篆中的精品。“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个字是揉和隶书笔法的篆书,即汉篆。其篆书线条弯曲盘绕,外形又方正撑满,有似印文中缪篆。清代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等的书法和篆刻都得益于这种汉篆的滋养,却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书印艺术风格。

碑额文字中的“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意为:原汉(灵帝)榖城长调至荡阴令的张迁先生表颂。

《张迁碑》的艺术特征基本是:用笔以方为主,在方中蕴圆巧。线条粗细相间,于曲中直。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方劲里显灵活变化。整块碑彰显出一种端庄、浑穆的庙堂之气。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常习之,上可取篆书之古法,下亦得魏晋之精妙,实为汉隶之极则。

我站在东廊房之内仔细地观摩着整块碑,不愿放过任何可能被忽视的细节,并不自禁地向这通古碑鞠躬致敬。陪同我的泰安友人——书法家曹振曾兄说:“当年书法家刘文华先生第一次谒见《张迁碑》时,和您一样。竟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书法家们原来也都是情种呀!”书家对古碑法书的热爱膜拜,自古即有很多传奇美谈。如马宗霍《书林纪事》中即尝记欧阳询遇索靖书之碑,竟侧卧碑旁三日不忍去。

我站在《张迁碑》前,隔着玻璃罩抚摸着那斑驳苍茫的历史,久久难克制住自己不能平静的心情。

《张迁碑》是由原榖城长张迁升任荡阴令临走时、由谷城的故吏韦叔珍等四十一人主动提议并集资为其修建的功德碑,又称“去思碑”。意思是:“君别之后,吾等常思之。”

其实在官场,能有几个人在上司调走之后“去思”的呀!这说明张迁还是有德行的好官。

荡阴县,西汉制。治所在今天河南安阳的汤阴县。张迁到汤阴任职后的事,碑文没有记载,地方志等也语焉不详,故略而不论。我们这里想对张迁担任城长、赢得一些名声的榖城作一番考察。

榖城实际就是现在的东阿镇。其地处鲁西平原,东依泰山,南临黄河,隶属“玫瑰之乡”平阴市。而现今的东阿县则隶属“江北水城”聊城市。人们现在只知道东阿生产阿胶,却鲜有人知阿胶却源于东阿镇。而且,东阿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相传,此地古代盛产五谷,神农氏曾尝五谷于此,故而得名。春秋时期为谷邑,曾为齐相管仲的食邑;秦代称谷城,至东汉沿用此称。榖同谷,故《张迁碑》作“榖城”。

毂城境内山峦起伏,黄河蜿蜒,绿荫蔽日,景色优美。最高山峰是黑山,海拔335米,属泰山余脉。黄河由境内流过。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榖城东阿是个好地方。据当地地方志载,历代名人甚多。著名者有:管仲、黄石公,东汉时期的张迁、曹植、程昱等等。

为了寻求张迁的足迹,我特意专程来到东阿作实地考察。

我在东阿转悠了一天,对于张迁所留遗迹,没有找到一点有价值的线索。立碑之处无人知道具体位置,就连他所休息的甘棠树也早已荡然无存,只好在谷城山的山脚下参拜了黄石公祠。

站在黄石公的塑像前,脑海中却定格于张良在下邳桥上被黄石公三试后、被授予《素书》、后助刘邦定了汉家江山的故事上。

在鱼山,拜谒了陈王曹植墓。手抚曹植碑,我想起了《七步诗》,想起了魏文帝曹丕的妒嫉贤能、手足相残的弑亲之举。“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洛神赋》是曹植以假借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出衷情不能相通、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野田黄雀行》是他在鄄城封地所写,此首也是他的转型诗。endprint

站在鱼山顶上,我遥望黄河之水缓缓向东北方向流去,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次日,我转道东平县。东平的明伦堂因存放《张迁碑》五百余年而被历史学家及书法家们所熟知。明伦堂是古时儒家传授儒学的场所,大部分的明伦堂设在文庙。东平文庙始建于宋景佑五年(1038),地址在城的西南角,因地势低洼,元皇庆二年(1313)移建于州衙东北。在1920年,一场大火将文庙焚毁,后建为东平县立中学。如今原地已建成了居民小区。而位于县政府礼堂后面的碑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无迹可寻。现在其原址上面建有一座十几層高的楼房。

东阿、东平之后,我想张迁的故里己吾城也许值得做一次寻踪。《张迁碑》载:“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陈留己吾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黄岗镇已吾城行政村。己吾城,在东汉永元十一年(99)置己吾县,当时这里是陈、楚之地,风俗以己吾为美称,陈王刘羡便命名称己吾县。这里是张迁的故里、典韦的家乡,还是曹孟德举义旗起兵讨伐董卓、拉开了三国演义序幕的地方。然则当今的己吾人忙于发展经济,在那闹市的穿梭人群中有几人知晓,汉代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位位置不高但还算是好官的张迁呢?

榖城故吏韦叔珍等人在为张迁撰写碑文时,为了表述张迁在谷城时期的业绩,竟把周宣王时期的贤相张仲(陕西镇安人)、汉初名臣张良(河南颍川人)、西汉名臣张释之(南阳方城人)、汉武帝时期的使者张骞(陕西城固人)奉为张迁的先祖:

“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

其实,这些张氏名臣大多都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同宗的笼统说法。即便张仲、张良、张骞不是一家直系宗脉,这种集贤为祖的事例、和名人套亲戚的现象在古代撰写墓志铭时并不鲜见,二次功德碑也如此虚势张扬,就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了。也可能此碑文是在张迁走后所撰写刻石,估计他们对张迁的家族谱系知之甚少,所以,在不经意间用他们的“好心”给张迁先生开了个历史玩笑。

通过对碑文品读,感觉碑文用典丰富,文辞精擅,铺陈转换,流转畅达。在当时谷城这个小地方能有如此文笔,实属不易。然而在碑文中确实有一些用字方面的错误,可以明显看出撰文者和书碑者不是一人,而且书丹之后也未经撰文者校勘,就直接刊石,故此碑有“叙事未详”之嫌。

因碑文中存有谬误,故有历代学者对其提出异议,对其真伪提出质疑。如:清初顾炎武认为:“殡”“宾”之误,“中”“忠”之误,“爰既且于君”则“暨”之误,虽古字多通,然不能讹谬至此。程章灿等一些学者都对《张迁碑》予以肯定,虽有质疑,仍认为是汉碑。同时并对顾炎武的“疑后人重刻”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这些历史疑案的辨驳,属于考释性话题,我们这里不作展开。

《张迁碑》是隶书中的精品,历来被书家所喜爱和用功研习,如何绍基、伊秉绶、陈鸿寿、林散之等。他们虽不以隶书为主,但他们却从《张迁碑》中汲取营养颇多,对各自所擅长的书体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治书法者,《张迁碑》绝对是值得仰慕和亲近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阿碑文泰山
东阿阿胶业绩下滑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16次调价涨41倍的背后 东阿阿胶的“美人计”
东阿阿胶成险资“滋补上品” 安邦高位接盘到底图个啥?
东阿阿胶欲借直销挽救业绩颓势
快乐辞典
美国民众雪中送别“泰山”
泰山天下雄
百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