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2018-01-10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发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石 霞

协调发展问题,是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进行的战略安排。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在地球上,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地理区位的非均衡性,制度实施的非均衡性,再加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非均衡的,由此形成了城乡区域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必然导致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我国东部是发达地区,中部是发展中地区,西部是欠发达地区,整体上看,既有发达的城市,也有落后的乡村,这就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市场条件下,利益链随着产业链、价值链流向发达地区,加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们要通过补短板,使整个中国的发展协调起来。协调就是通过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包括市场的力量与非市场的力量、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化非均衡带来的负面效应,提高经济的整体性,实现发展红利的共享。

非均衡是绝对的,协调发展是相对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不协调,实质上也是城乡的不协调,区域协调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一种表现。

一、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和原因

(一)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第一,农民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与农业占GDP的比重的不协调,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农业在GDP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非农产业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越来越大。以2016年为例,我国城镇人口占46.8%,农村户籍人口占58.8%,农业劳动力占了总劳动力的60%,而农业占GDP的比重只有5%。所以,农业的蛋糕相对越来越小,而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不那么快,这样城乡收入差距就拉大了。

图1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这些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实际上是在缩小的,2015年,农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为2.7∶1,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为1.9万元。2005年,农民收入的差距比为3点几比1,最高的程度达到3.31∶1。从2009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比开始降低了。农村的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民的消费增长快于城市消费增长,所以才有了2016年城乡收入比2.71∶1这样一个好的结果。

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城乡收入比是 1.5∶1,而我们离这个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还要进一步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图2 2000年至2013年农民纯收入结构比重

图2为2000年至2013年农民纯收入的结构示意图。在2012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点位。农村居民工资性的收入占了整个农民纯收入的45.24%,家庭经营收入占42.63%。这个交叉点说明这些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靠农民的打工收入推动的,这个现象好不好呢?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上涨是非常好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民不是靠农业增加收入的,支撑他们收入增长的是非农产业,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原来的小农经济最经典的形式就是男耕女织,女人做手工业,男人种田。随着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替代,农民就只能从事农业了。农业那么多的劳动生产力,怎么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呢?非常有意思的是,农业出现了三种结构。

结构一,粮畜结合。一边种着粮食,家里还养猪、养鸡、养牛、养羊,牛羊肉除了自己消费之外,大部分到市场上去卖。粮食生产换来的货币不多,而畜产品换来的货币比较多,这样农民就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结构二,粮经结合。农民种着粮食,还种棉花、油料、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可以获得比粮食更高的收入,给农户带来更多的货币。

结构三,粮副结合。家里种粮食,妇女、老人农闲时编一些农副产品售卖。我最近到陕北调查,当地的妇女用沙柳编各种各样的小筐子卖给游人,这就是典型的农副结合。我到山东调查,发现山东的很多妇女从事剪纸业。中国很多地方有逢年过节贴窗花的习俗,把纸剪出的福字或吉祥图案贴在门窗上,既透亮又好看。农村妇女闲暇时剪纸,或从事其他副业,如把红薯做成粉条,把豆子加工成豆腐等。

粮畜、粮经、粮副结合,就是农业主动消化自身的劳动力。

当前,社会发展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人口的增加,需要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农民户均土地7.42亩,主要用于种粮,经济作物就种得少了,收入也将受到影响。畜产品养殖开始工厂化经营,养猪、养羊采用工业化设施,农作物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产业化、服务化,多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加入到大工业当中去,这时候的农民开始了务农与务工相结合的方式。老人妇女带着孩子在农村生活,干些农活,男人到城里面去打工,形成了女农男工、老农青工的结构。所以,农民的收入结构当中,务工收入支撑了他们的收入增长,务农的收入呈现往下走的态势。根据统计数据,虽然农民收入总体在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比在缩小,但是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距离。

第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协调。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来看,当工业产值占到 GDP40%-50%的阶段,人口的城镇化率应该达到60%-70%。我国的工业化快于城市化,当年工业起步就走重工业结构为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而且目前正在进入人工智能化阶段,可是中国的户籍制度将大量的人口留在了农村,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2%,这时国家的工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开始拐头向下了,国家的工业化比城镇化要快,出现了第二个不协调。

第三,城乡不协调,其实也是区域不协调。按照我国现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划分,2015年整个国家的城镇化率是 56.1%,东部地区城镇化早已经超过65%,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达到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52%,西部地区只有49%,东部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东部城镇化率高,人口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带的超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比如北上广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而中小城镇人口密度比较小。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八个超1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占了人口总量的10%,而大量的中小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其中有1000多个县城和2万多个小城镇人口密度尤其低,西部县城的人口密度4万人。这说明东部发达、西部欠发达。

图3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变化

换一个角度,从胡焕庸线看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人口占比变化。胡焕庸线是胡焕庸老先生1935年研究出来的人口对比度、密度的一条线。这条线从地理位置上叫黑河-腾冲线。图3左下方是2017年的夜间图,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晚间灯光微弱,说明它发展程度低,而东南地区灯光明亮,说明它发达。胡焕庸线也就是图中的分界线把我国按人口布局分成了两块。大家看图3中右侧的数据,以胡焕庸线为标志,1935年东南部人口占总人口的96%,西部地区人口仅占4%,到1982年东南部人口占比为94.4%,西部地区人口仅占5.6%。1990年全国人口分布:94.2%在东南,5.8%在西部。2000年的全国人口分布率,东南方向94.2%,西北方向5.8%。再看2016年胡焕庸分界线,2016年43.1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93.77%的人口,创造了95.70%的GDP。如果以黑河-腾冲分界线来看,线的西北方向80多年来人口变化很少,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二)经济的主要产值、生产重心都在东南

与人口分布相对应,经济的主要产值、生产重心都在东南,95.70%在东南,只有4.3%在西北方向,地区差距相当大。

图4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差值比较

从城乡收入来看,东中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值最大的是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值在 5000块钱以上。差值最小的是中部和西部,不到2000块钱。再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多少?东部比西部多出1万多块钱。如图4左下方柱状图所示,东部和西部比差值最大,西部和中部比差值很小。

(三)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导致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深层原因有两个,即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制度和东中西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一个是制度的原因,一个是自然的原因。既然是城乡二元制度造成的,就来追溯这个制度。“一五计划”之前的一年——1952年,中国还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占GDP的比重是51%,第二产业20.9%,工业只占17.6%,建筑业占3.2%,第三产业28.2%,城镇化率12.5%,也就是说75%-80%的人在农村。接近80%的人口在农村,人均GDP是39美元,就是当时的写照。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建立了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制度,主要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其他制度,锁定了二元经济结构。

为什么要建立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因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今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科技成果井喷式爆发,都是建立在当时的发展基础上的。那时候,中国是一个穷国、一个农业国,又是一个弱国,要支持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国家就必须自强。一百多年来,我们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签署了若干个不平等条约,不就是因为中国的工业不发达吗?不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弱吗?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跃居全球第二,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国家的强大。正像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阶段,现在,我们正在强起来。现在强起来是以当初的工业体系为基础的。建立重化工业结构,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推动经济建设,需要钱。钱从哪里来?今天的人们感受不到当年钱从哪里来的沉重感,可能有人说“引进外资呀”,当时,世界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严密封锁,我们经常提到的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就是1952年美国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来的。处于重重封锁中的中国,外资显然是没有的,我们只能靠内资,走一条资本的内源积累道路,从农业、农村这个大家共同生产的根基中去积累。

积累的理论基础,是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新经济学》中讲到的,“社会主义也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今天再谈建立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这个命题,大家可以想象,我们的父辈为这个国家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付出了多少!那会儿实施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人们把消费压缩到很小,为什么?创造的财富不多,大部分拿去做积累。社会主义需要资本原始积累是理论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阶段产生的,它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很高了,所以,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不需要为工业化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但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一战后建立的苏联都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都是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建立起来的。虽然苏联刚建立时工业化水平比中国要高一些,但是它仍是一个小农国家。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当中,要建立工业体系,就得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所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说得非常清楚,“在一个小农占有优势的国家里,实现工业化就必须走类似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要靠剥夺农民来积累建设社会主义的资金。”没有别的路可走,于是中国建立了城乡二元制度。

图5 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图

城乡二元制度最核心的是户籍制度。这一制度把居民分成了两类:城市户口人群和农村户口人群。农村户口人群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如果要农转非的话,必须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经过很多渠道才能实现。农民到城里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城市人口增加,需要的粮食就增加,当时的劳动生产力不能保证粮食需求。这个制度今天已经彻底进行改革,现在实行居住证制度。

“钱不是个问题”,这话现在大家经常说,因为现在中国的钱多了。当年,“人不是个问题,钱是个问题”。所以要靠劳动替代资本,因此需要把大量的人口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兴修水利、维护农田基本建设。其中最为典型的成果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那是人们一钎一锤在太行山上凿出来的水渠,令人震撼。

城乡二元制度还包括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三级所有,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整个农村的工业生产、保证了农村的治理结构。还有一种制度叫统购统销制度,农民生产的产品要卖给国家,由政府统购统销,工业品下乡要发布票、烟票等。工业产品高价格,农产品低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用农村的钱解决了建立工业体系的大问题。

用低价粮食支持城市发展的体制,需要三个条件:农业剩余、工业体系的建成、低价粮支持城市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二元制度调节下,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城市高速工业化,农村经济社会缓慢发展。以城镇化率的指标来看,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始的一年,有人把它叫作中国改革元年,这一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80%的人口在农村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只涨了5个点的城镇人口,发展很缓慢。

怎么评价城乡二元制度?这个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工业强国。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站起来的中国,靠什么支撑?尽管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前还不是很强,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按联合国的分类,我们拥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囊括了全部的工业门类。大家在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制造实力自豪的同时要明白,现在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建立在当年的工业基础之上的。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实现了几辈人实业救国的梦想,实现了制造业大国的目标。2010年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世界贸易第一,2013年中国工业产值为美国的1.37倍。

城乡二元制度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协调发展:面对新常态

城乡不协调的问题,我们今天有能力解决。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强大、富裕、美丽的乡村。在新时代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靠现代农业这个成长点发展,这就给乡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的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补农业的“短板”,补农村的“洼地”,是推动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增长的动力。辩证地看,城乡不协调既是问题也是潜能。

从自然条件来看,人类生活在平原地带,总是择水而居,在胡焕庸线西北边的人口主要聚集在成都平原、关中平原临近水源的区域,有利于生活和发展农业。工业化也要择水而建厂。西北地区发展的模式是什么呢?是绿洲经济,有水的地方,有绿洲的地方,人才能够聚集,城市才能发展。所以,水的承载力是关键。由于西部缺水,海拔又比较高,戈壁沙漠比较多,所以它的经济规模较小,人口居住较少,制造业薄弱,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欠发达,远离市场中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带,是我国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也是中国的市场中心。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水务治理非常重要。汉唐时期,国家经济的主要区域在北方。自五代开始,南方的治水活动超过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皇帝带头戍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所以就出现了胡焕庸分界线里说的 96%的产值在东南方向,这是不协调发展的表现。在经济新常态阶段,怎么样去恢复协调发展,我把最具影响力的新情况概括为三个化:世界经济衰退化、产业升级智能化、人口趋向老年化。这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态势。

图6 世界经济低迷对中国的影响

(一)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外部因素

影响一,世界贸易低迷,外需下滑。

在全球一体化条件下,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经济衰退,外部需求下滑,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如图6所示,在世界经济下行的最高点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是14.2%,从2000年的8.5%到2007年达到14.2%的高峰。之后受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降下来了,2010年达到两位数后就一直在下降,如果今年能保证6.7%的增长率,L型走势可能就稳住了。

如图6所示,世界经济到5.6%-5.7%的水平后开始下滑,2010年中国把世界经济拉起来之后,维持在稍高于 3%的速度。世贸组织宣布,2016年贸易增长降至2.8%,连续五年低于3%,远远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也低于全球的增速。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要通过贸易把产品卖出去。外需下滑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2015年中国出口贸易的两个大户:美国占18%,欧盟占15.65%,两家加起来将近34%。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额明显下滑,中国对欧盟的工业产品出口也处于下行状态。

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缩小中美贸易的逆差,实际上是要压缩中国制造业向美国的出口。美国允许我们进口美国的高新技术,同时压缩中国一般制造业的出口,因此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不可能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美又签订了投资贸易大单,中美贸易可能往上走一点。

按照国家商务部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我们每出口100万美元的货物,对就业拉动59人次,以此推算,中国2015年对美出口4101亿美元,拉动了250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外贸下滑对中国的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

影响二:全球产业链竞争白热化,对中国经济形成双向挤压。

全球产业链的双向挤压,对中国也有很大影响。特朗普对奥巴马的所谓政治遗产都是不屑一顾的,甚至在不断地改变他的政治遗产,但是有一点特朗普没有改变,就是制造业本土化,而且特朗普实施减税政策,吸引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本土,还通过“互联网+”把互联网产业深入到制造业当中。同时德国大力实施“工业 4.0”,实现工业过程的智能化。我国政府也出台政策,扶植中国的人工智能。5G、人工智能、航天产业竞争白热化。终端、高端产业回归挤压。低端产业正在离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被东南亚国家逐渐替代。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著作《大资本狂潮》中,研究了未来拉动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他将其称作“维他命十国”:伊拉克、阿根廷、南非、泰国、印尼、越南、伊朗、土耳其、尼日利亚、墨西哥。这些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去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沿海;二是人口5000万以上,劳动力丰富;三是青年人很多,人口大国、年轻型结构、沿海。这是最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去处。中国沿海地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不少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大量的农民工就业,支撑农民收入增长。低端产业的撤离,是对中国产业和就业的冲击。

从国际制造业造就世界工厂的时间来看,产业已经到了第五次转移的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一般制造业驻留在一个国家大约20年至30年,成本上升必然导致产业终点。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持续了20多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流入、人口红利、环境红利、改革红利,基本释放完毕,不再是成本的洼地,产业转移现象是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的一般制造业历史上经历了四次转移,第五次转移正在进行。从英国转到美国是第一次,美国转到日本、德国是第二次,日本转到亚洲四小龙是第三次,美国、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转向中国是第四次,现在中国的部分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是第五次。产业到了第五次转移的阶段,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影响三:地缘政治风险加大。

在新常态下,我们还要关注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政治风险在加大。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我们的GDP在大清乾隆年间约占世界的32%,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当时是手工业、制造业大国,向英国等国家出口陶瓷、茶叶、生丝,英国向中国出口毛纺产品。就中英贸易来讲,中国是贸易顺差,而英国是贸易逆差。中国当年用金属货币——白银交易。从1760年到1789年这29年间,中英贸易中我们的顺差是554万两白银,英国作为贸易逆差国是不会任由事态延续的。一个国家货币外流,影响它的经济发展,影响它的货币的坚挺,所以英国就来找中国谈判。谈判内容呢?你要进口我的毛呢,进口我的纺织品,让我跟你缩小贸易逆差。可是,当时的大清皇帝乾隆不屑于跟他们增加贸易。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老百姓也没有钱买英国产品,洋布虽然好,但人们还是使用土布,因为土布是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织的。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逆差的条件。但是英国迫切希望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并由此产生了邪恶的想法——卖鸦片。鸦片卖到中国之后,中国贸易由顺差变成逆差。到了乾隆孙子的时代,我国的贸易逆差非常大,国库空虚,清朝开始实行禁烟。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这显然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也损害了鸦片种植、加工、销售整条产业链的利益。所以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用战争改变规则,解决贸易的逆差。

今天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中国是贸易顺差,美国是贸易逆差。贸易顺差的长期存在会引起大量的地缘风险,因为它不能靠经济自身的力量解决,就会想别的办法去解决。中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使守成的大国感到不如以前自在,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所以中美一边在谈判,一边在加强合作。今天,美国控制着世界主要的市场,在有核武器的条件下,大战是很难打起来的,因为它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但是地缘的风险会增加。中国强起来的过程,必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断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另一位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说,中国发展有两个软肋,粮食、石油。美国军队部署在世界各地的海峡交通线上,控制了中国的石油通道。中国作为一个13.8亿人口的国家,粮食的供应储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劳劳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带来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城镇化要占用耕地,导致粮食产量减少,粮食自给率下降。同时,粮食效益下降,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世界提供不了中国人所需要的粮食,而我们的综合性广义的粮食,包括大豆等油料的进口已经跌破了 90%的国际警戒线。为解决粮食问题,政府出台大量的政策支持粮食发展,致力于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增加粮食产量,靠什么增加?靠科技水平增加,靠原来不能种粮的地方能种粮来增加。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试验在盐碱地上、在海水中种水稻获得成功,就是为了增加粮食总量。在政策和科技的推动下,中国的城镇化和粮食自给率呈现新的发展趋向。

(二)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来说,中国处在产业结构转型阶段,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国际上,日本工业占GDP45%左右的时候,服务业开始兴起了。巴西工业占GDP45%左右时,服务业发展起来了,中国 2013年第二产业占 GDP44%,第三产业占GDP47%,服务业超过工业,出现了交叉点。

内部不确定性1:跨过“中高收入陷阱”可能。

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之后停滞不前,特别是拉美国家,出现了一个现象:人均GDP还没有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第二产业占比开始下降。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财富就业池,它的推动力开始下滑。中国也是这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没有达到60%,就业开始掉头了;人均GDP达到8200多美元的中高收入阶段,工业就掉头了;现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是服务业,服务业替代工业开始上去了。

图7 发达国家发展轨迹

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是什么?工业化推动城镇化、高收入化,高收入化之后出现了老龄化、服务化。中国的城镇化是怎么实现的?中国的发展轨迹是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人均GDP尚未到达高收入水平就出现了老龄化,产业就开始进入服务化。

内部不确定性2:未城先老,可能无法支撑城镇化加速。

我国城镇化还在 57%左右时,人口就开始老龄化加速了。发达国家是城镇化率70%以后老龄化才开始双位数,我国到2020年65岁的人口占比12%以上。中国的发展轨迹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未富先老,没到高收入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第二,未城先老,城镇化率还没有达到70%的拐点,人口老龄化就开始了。

第三,未富先服,人均GDP没达到1.2万美元支撑服务业的发展阶段,服务业就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动力了。

世界各国服务业的比重,按2000年美元的不变价格计量,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都是在2000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服务业开始加速。按照同一标准,我国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服务业就发展起来了,没有富就以服务业为主导了。这时候服务业成为主导是好事,但是服务业也可能因此发展不足。

工业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产业要升级,就出现了挤出效应。一般性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需要专业性技术工人,房地产及建筑业去过剩产能也减少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迁又减少就业岗位,非正规就业岗位就业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这就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城乡要协调发展,首先是产业要兴旺,要能够充分就业。但是“未城先老”即城镇化没有完成、老龄化就出现了的状况,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人可能没有办法实现城镇化。

国家城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说,我们的城镇化率的拐点,可能就是在70%的城镇化率的水平上,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达到80%-90%,为什么?产业接收不了那么多的人,有大量的人口要留在农村,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内部不确定性3:农民工受素质制约,参与新型业态就业概率较小。

内部不确定性的第三个方面,是农民工就业受素质的制约,他们参加新型业态的就业概率很小。新型业态已经成为财富的源泉,高端制造、高端服务、新材料、工业化、工业生物产品,这些高端的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农民工 58%-60%的人都在初中文化水平上,16%的人在高中文化水平上,大专水平的人很少。这种新型业态,使中国的城镇化率面临很大的挑战。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就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有人预测,未来10年之内,很多产业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首当其冲的是工人、收银员、营业员、操作员、驾驶员、打字员、快递员和服务员。机器替代工人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无人超市,无人售票的公交车,无人售票的车站,将来越来越多。今天银行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自己就可以操作完成,在柜台上服务的人越来越少。近期网上的一个视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快餐工厂,过去100人的活,现在由于全程自动化,只需要2-3人就可以了,节省了90%的人工成本,这也意味着有97人或98人丧失了工作岗位。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农民市民化形成了冲击。

2015年,农民工主要分布的产业有: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转移,房地产现在处于拐点要压缩,成长得很好的产业是零售批发,电商的发展导致快递人员需求的增加,只有这个产业在涨,整体的发展趋势下滑。制造业从2007年开始下滑,房地产在2012年呈下滑状态。非常有意思的是,从事制造业的主要是年轻农民工,老年农民工占比很小;建筑业工人以老年农民工为主,青年农民工少。房地产业压缩将把大量的老年农民工从建筑业挤出来,挤到家政服务业当中,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结论是:原有的城乡发展的动力在衰减。原因概括为几点:外部需求不足,周边国家挤压,地缘风险增大,制造业规模拐点已到,高端制造服务快速发展等。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原来承受农民工转移的就业池、支撑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岗位趋势性地减少。

三、加快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推进中西部的城镇化

区域协调关键在产业重新布局。西部地区之所以人少,是因为产业不够发达,城乡的不协调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得慢,城镇化的水平低。区域协调在业上,关键在于产业重新布局;城乡协调在人上,关键解决农民工就地城镇化。要补短板,振兴乡村经济,振兴乡村。

(一)振兴乡村,要让人口往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们提出的战略目标就是中西部地区要转移一个亿的人,同时要在西部地区发展产业。西部地区的产业不发展,具体原因在于受以下条件制约。

第一,工业化模式。过去我们的模式是海权工业化,要把产品卖出去,卖到欧洲、美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需要走公海通道,因此工业就在临海临港建设。在海岸线纵深100公里的范围内布局,最容易利用海港出海,成本最低。

第二,水资源。人居和制造业都需要水,而西北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三,市场。产品要卖出去,哪儿临近市场,企业就愿意在哪里布局。

由于我们的产业是外向的,所以要布局在沿海,布局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又要临近市场。中国本地的市场、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南部,如果不改变区域结构,就没有办法实现中西部的就地转移。

多年来,中国政府在区域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又在西部建了经济开发区,虽然主要经济区分布的格局没有改变,不过有了可喜的现象: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也快于中部,目前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区域差距在缩小,但是非均衡发展整体上没有根本改变。西部怎么才能赶上呢?目前的战略布局是:打造陆权工业化模式,推进“一带一路”产业价值链,培育新市场需求,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特别是在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当中,要打造陆权工业化模式,通过互联互通把欧亚大陆连接起来。据统计,沿线国家有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63%;经济规模21万亿美元,占了全世界的29%,沿线有国家和地区26个,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全世界的23.9%,欧亚铁路网达到8.1万公里。这么大的欧亚大陆板块,通过铁路、信息、贸易连接起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由原来边远、远离市场的地区,变成市场前沿,地理区位发生了改变,产业的转移走中线、南线、北线,必然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胡焕庸分界线的西北方向就可以通过产业布局,向西部地区转移,因为市场是沿着亚欧大陆桥分布的。

这样一个新市场的开拓,这样一个工业化模式的建设,必然对西部产业形成新的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一带一路”之后,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响应。这种战略性改变,为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实现了经济区位的改变。比如,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都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很多制造业开始向重庆、成都、西安等人口大省转移。新疆地区,由于毗邻中亚地区,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得以发展,这几年新疆发展的增速很快,发展势头很好。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潜在红利:推进城镇化,突破胡焕庸线

推进西部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潜在红利。这种战略性的改变,改变了西部的区位,延续了发展创新的大陆板块上国家的陆权工业化,取得了很好的成就。2014年“一带一路”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贸易的四分之一。过去一年里,途经“一带一路”的货船新增 14.6%,说明我们利用海洋跟其他国家进行的贸易是在增长的,这是非常好的势头。

陆权工业化最大的障碍是主权制约,现在“欧新渝”铁路中间还得要卸货、换车、换车头,便捷程度跟海权工业化比有缺陷。海权工业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超越主权,因为有超越主权的运输通道——公海,公海是自由航运的。中国政府提出互联互通,通过国家地区的建设,建好国内的快速铁路网、公路网,使我们的西部发展成本降低,人员流动方便,货物流动充足。

产业往西走,首先要改变水缺乏的状况。这么多年,我们着手西部的生态建设,致力于西部的风沙治理、沙漠治理、水源治理,已经使那片土地有了很大变化。我到延安去,看到黄土高原已经绿了,这些年的退耕还林取得了很大成就。山西地区有关部门的同志说,这些年山西地区由于种草种树,雨水也多了。再加上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所以很多地区已经能供水了,这为制造业向西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清华大学的有关专家正在研究怎么对白水、大气水、绿水、黑水、蓝水进行有效转化,破解水难题。

图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比关系

此外,产业向西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能源消耗,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消耗。要在西部布局节水型新产业,比如节水型农业、高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等。这些产业符合西部地区特点,还能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了,区域发展的红利关键是城镇化的红利就出来了。图8左边是我国的户籍城镇化率示意图,红色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蓝色的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可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解决户籍问题,淡化户籍的影响,促进劳动力转移,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三)中小城市城镇化的困难:产业空心化

解决中小城市城镇化的困难在哪里?产业的空心化。县城、小城镇、特色城镇缺产业。没有产业,劳动力就不能进城。我们要振兴乡村,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把现代农业下移到县城、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包括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通过它的产城一体的发展,解决城镇、小城镇的空心化问题,为农民就地转移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

现代农业是一个“从田野到餐桌”完整的产业链,也就是李克强总理讲的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包括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休闲旅游,关联产业包括机器制造、仓储物流、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涉农服务、新能源和包装材料。此处所说的生物制药是围绕着现代农业进行的生物制药,比如:从牛的内脏里提取出生物制药的原料,通过农业生产提供健康产业的原料等,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实例。农业“从田野到餐桌”的产业链,还要增强、要延长,实现以下“四化”。

第一,生产经营规模化,提升劳均收入水平。如果务农劳动力不挣钱,他就不愿从事农业劳动,所以我们要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要培育新型的农业劳动力,就要解决他的劳均收入问题。种田能挣钱,但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没有大的规模,就没有市场占有率。没有市场占有率,就没有办法加工化,就没有办法成品牌。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规模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现代化的技术很难入户。小规模经营就得改造它。

第二,产品加工化,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农民种田的收入在其收入增长中占的比重是很低的,只有通过延长产业链进行加工,才有附加价值,所以要实施加工化,实现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大家从网上向农村养鱼户订购鱼,他们将鱼包装、冷藏、冷链运输,通过物流送到你家里,这种初加工就能产生附加值。有专家研究,粮食初加工可增值0.1-1倍,加工成食品可增值1-10倍;生猪初加工可增值0.3-0.5倍,精深加工可增值1倍以上;蔬菜加工可增值2-4倍;水产品加工可增值2倍;菜叶加工可增值1-5倍;通过精深加工,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茶碱等能增值50-100倍。如果品牌化,增值就更多。2016年中国农产品初加工的主营收入20万亿,占GDP的25%,等于创造了四分之一的增加值。

第三,生产服务化,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大力扶植农业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做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加服务化的水平。

第四,交易的网络化,降低流通成本。农产品的买卖行为通过网络进行,可有效降低成本。现在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扶植农民电商,很多农产品直接通过电商、网络卖出去了。

图9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率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现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如图9所示,以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总比重来看,2000年是9.72%,到了2014年28.24%,它告诉我们两点,一是高成长,二是非周期,没有受到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因为人们都需要吃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涉农服务业、饮食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仓储物流业、电商服务业、职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2013年,旅游及旅行业每年直接就业将达到1610万个工作岗位;每年直接及间接就业将达到6580万个工作岗位。所以,农业的产业链条拉长了,农民就业的机会多了,生产的效率就上来了,收入也就增加了。农业生产中,一个人种田,后面可能有七八个人被以农业为基础派生出来的产业链吸收,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了。所以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一个大的就业池。

现代农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它是最后的一块蓝海,原因有五条。

第一,人均GDP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消费升级了,人们要吃的农产品跟以前不一样了。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完全有发展的空间。

第三,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了改造的空间。最近我去一个县作调研,30多万的总人口中有18万人到外面从事铝合金产业了,农民的土地流转上万亩,几千亩、几百亩的农场建立起来了,合作社建立起来了。如果人们都守在农村一亩三分地里讨饭吃,就没有办法对农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第四,政府倡导和支持,政策实惠。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农业、农民、农村的振兴政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特别是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我们到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就必须实施产业扶贫,就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我最近在调查中发现,现代农业吸收贫困户劳动力来就业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民到农场去干些采摘、浇水的活,1小时10块钱。有些贫困人口原来等着要,现在主动去挣钱,大家还经常比较这一年收入多少、这个月收入多少,农民的思想、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第五,据统计,我国大概有4.2亿人在网上进行采购,消费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使乡村振兴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盘活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建立体验经济、食品经济、休闲经济、美食经济等。

我到南昌郊区的一个县去调查,看到那里几百亩土地的水果都不愁卖,为什么呢?来这里休闲旅游的人多,游客们到果园里采摘蓝莓、采摘葡萄,呼吸了新鲜的空气,体验了农事的快乐。游客付费采摘,果农的收入比到市场上去卖水果还多。人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使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进入了整体盘活的时代。

中国已经有2.7亿农民离开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已经开始稳妥地推进,机械化、良种化、商品化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协调发展靠小城镇,城镇化转移了农民,使改造小农经济有了可能。具体要干这么几件事。

第一,改造传统农业势在必行。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土地承包制度长久不变,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可以再延包30年,这为三权分置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给广大的农民吃了定心丸。给那些要到农村进行农事经营、承包土地、转包土地经营权的人及企业吃了定心丸。三权分置的改革就是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民的承包权,盘活土地的经营权。

十九大代表中有一位江西南昌的农民企业家,他成立了一个种植水稻的企业,提供的优质水稻非常棒,还扶植贫困户就业、增收。我在实地调查中看到,农村发展现代企业势头非常好,有工商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在三权分置基础上实现现代农业的企业建设。理论支撑有三点,一是有恒产者有恒心,农民二轮承包到期后还能再延包30年,租土地的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的合作期一下子可以延续40年,因为二轮承包2028年到期。二是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可以收取固定的租金,然后他去打工还可以增加收入。三是产权明晰,国家新的承包法赋予农民土地经营的权利,这是一件大事。土地制度的改革、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在开展现代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发展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好处是,能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起来,还能组织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合作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发展农产品市场交易、发展合作金融,还可以自办加工厂、信用合作社,掌握着农民的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现在很多地方是支部在办合作社,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发展合作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农民合作社是农业经营的重要载体。给大家举个例子,中国乡村建设院在山西岢岚县宋家沟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农民把自己的钱在放到合作社里面从事信用活动,党组织在其中建立支部,组织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建设。

打造网络销售平台,使市场内置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今天中国有4.2亿人在网上购物,因此可以利用电商、微商等平台把农产品卖出去,还能够利用网络的放大效应,把品牌影响力覆盖下去,通过网络销售的信息反馈系统,让生产者了解到消费者的评价,对于改进、提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一种特供系统来特供农产品,是发展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积极成果。如京东在河北衡水的武义县组织的京东扶贫跑步鸡特供系统。京东养殖团队带着武义县的贫困户养鸡,全程监控、全程散养、全程谷饲,达到标准后在京东的生鲜网上售卖,168块钱一只。这样一个特供系统,保证了产品没有假冒伪劣。通过自己的特供系统,维护了农产品的品牌,并收获相应的品牌效益。

另一个例子是福建一个县的十户农民,把撂荒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绿色农业,通过互联网和60户城市居民建成了城乡经济共同体,创建了宜居乡村。农民每月给城里的合作者50斤绿色大米,城市居民每月出600块钱,通过网络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合作社,合作社再给农民发工资。这样,60户城市居民加10户农民形成了一个城乡微供体,类似的事例非常多。

第三,打造人文环境,创造小城生活和乡村生活。我个人认为农村已经到了人文资本沉淀的时代。农村人口减少了、空心村的整治要写“最新最美的图画”,但是一定不要忘记,要让大家留住乡愁、留住乡恋。现在已经到了沉积产业和资源优势的阶段,留下乡村特色,拒绝千村、千镇一面,这是我们要做到的。小城生活、乡村生活是城市人们所追求的,独特的建筑、街巷、社区,传统的节庆活动,都是文化资源,可以打造乡村特色。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古镇,很多现代人都愿意去看看,看什么?看看先人是怎么生活的。所以今天的乡村建设,不要一味地把旧的拆掉,再建新的,更不能拆掉真品,建造赝品。我们要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历史,这是我的观点。

比如,中国乡建院在武汉市五里界街道童周岭村建立的小朱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认为它是一种未来全球发展的模式。乡有乡的功能,城有城的功能,各有自己的特色。人们到乡村过田园生活,如果把田园都打掉了,就没有了乡村的风格,就没有了历史的记忆。

再比如,福建省泰宁县的李家村打造的特色是“耕读李家”,历史上这里出了一个著名的状元,保存下来的李家禅院,有着非常漂亮的丹霞地貌,这里被打造成健康休闲产业,游客可以来这里采玫瑰,到附近的制作中心里制作精油,还可以采香草、骑行等。总而言之可以体味悠闲的、耕读的生活,这是在嘈杂、拥挤、紧张的城市中不可能有的。

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农耕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30多个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当中,中国有11个。如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的梯田系统,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我看了以后非常激动。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先人的巧夺天工、聪明智慧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保存并呈现出来。

农村的市场是一个有组织的市场,需要通过创新组织的形式,实现利益的共享化。政府在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过程中,既支持工商资本作为龙头发展现代农业,又要指导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的形式保护自身利益,实现两者优势的互补。现在很多地方都采用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公司合作社加基地的形式,工商资本带来市场和技术,农户以土地入股分配利益,政府在其中起着扶植、监督作用,并作为利益平台的参与者,分享工商资本的税收,实现了利益共享。

今天,除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还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到城市。新生代的农民工想留在城市里当市民,老一代的农民工开始回到农村,因为家里有老人需要他们照顾,45岁之后是农民工返乡的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政府要把这一代农民工分流好,他们在城市奋斗多年,没能在城市中定居下来,所以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让第一代农民工有一个好的去处。

在当前1.7亿的农民工当中,85后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主体,大约有一个亿。他们有文化、有技能,也能通过培训学习掌握新技能,可以找到工作,年轻并带着子女在城市谋生活,这些是他们的特点。要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改革,让他们能够留在城市。

政府推动市民化的政策,概括为七条,实行居住证制度,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推进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廉租房试点,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工市民化数量挂钩,增加农民职业培训,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

随着这些制度的实施,就把他们留在城市里,成为城市当中安居乐业的市民。

大量的人口进城,只是数量的增加,还需要切实贯彻“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方针,发展房地产市场,让进城的农民工有房住,叫留在城市的大学生有房住。通过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这些产业发展了,必然扩大就业、扩大内需。农民工市民化,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将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农民离开了土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土地第二轮之后的延包,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建立,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吸引、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振兴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挖掘、发挥乡村的功能和城市的功能,让城镇化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上,我有16个字留给大家:“抛砖引玉、欢迎切磋、深化研究、达成共识”。欢迎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共同切磋,深化研究,达成共识,为振兴我们的乡村,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