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018-01-09郭东林

甘肃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郭东林

【关键词】 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109—01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从小养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从小抓起,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循规蹈矩、照本宣科,觉得学生年龄小而全权包办代替,而是要营造愉悦而民主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思考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同样如此。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静心思考、有所创新的,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动机、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除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情境教学法等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只有教师教给学生正确思考的方法,学生才能“思考有根据,过程有条理”,思考的效率才能真正落实。而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就会让学生陷入被动而机械的接受之中,失去了思考的权利。为此,教师可以精心设问,以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数一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2.量一量长方形与正方形各条边的长度、各个角的度数。3.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每条边与每个角,发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促使其积极主动思考。各小组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思考、认真记录,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解決,进而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消极接受,而是在积极地思考与思维中主动构建新知。

三、鼓励学生不断思考

新课改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指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教师就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并且鼓励学生不断思考。

比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硬币、几支笔、几袋重500g的食盐,1kg的油等物品。然后开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克”以及“千克”有基本的认识。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之后,鼓励学生多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用到重量单位的?这时候学生纷纷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并说出重量单位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的思考能力。

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材不像语文学科具有华丽的辞藻,学生可能觉得数学学科需要动脑,并且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大多数学生觉得乏味,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的内容时,平常的教学方法都是简单的画图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篮球场、田径场等比较空旷的地方,让学生思考怎么求篮球场、田径场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带到第二课堂,并且给出真实的地点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该地的周长,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