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点一盏灯
2018-01-09刘炜伟
◆原书节选◆
孔子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平民子弟进入私学。《荀子·法行》篇曾记载一个叫南郭惠子的人对孔子门下学员“鱼龙混杂”的疑惑: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杂”正是私学的特点。孔子门徒中,有穷居陋巷的颜渊、“衣敝衣以耕”的曾参、居“上漏下湿”“不堵之室”的原宪,还有“卞之野人”子路……
“杂”好不好?可以说,杂了才好。看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贫寒之人和富有之人的观点不一样,低贱之人和贵族子弟的立场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看看,孔子以后,一直到战国,中国出现了所谓的“百家争鸣”。这个局面是谁开创的呢?正是孔子。孔子用什么开创“百家争鸣”呢?用私学,就是因为私学的生源杂。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像官学那样,所有的学生出身都一樣,社会身份都一样,经济状况都一样,会怎么样?很显然,他们的利益诉求就会一样。如此一来,他们还会有观点的不同吗?当然不会了。孔子的私学里面,正是因为大家出身不同,所以会导致立场不同,立场不同所以会导致利益诉求不同,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因此,孔子是开创“百家争鸣”时代的人。
◆推荐理由◆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绝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成为万世师表。”这是鲍鹏山博士在《孔子归来》一书封底上写的句子。反复吟诵琢磨,令人心旌摇荡,如有汗出,反躬自省,常自羞愧。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鹏山博士的书,我是从《风流去》《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开始读的,常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酣畅快感。中国知识分子的前后承继、人生趣味、境界品格,被他神笔一点,瞬间通透。后来我才知道,雅礼高中部文科班也统一要求阅读这两本书。可见,鲍鹏山博士的书是为中国孩子的精神世界“打底子”的。
后来,我再读他的《孔子归来》《孔子传》《寂寞圣哲》《鲍鹏山新说水浒》,跟随智者的眼睛看向中国文化基因中那些最伟大、最有趣的生命,读到平常言语之下的灵性、智慧和风骨———那些曾经被我们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熠熠星辰,那些孤独倔强的哲人们,带着温和而亲切的微笑缓缓向我们走来,长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构建我们灵魂的“朋友圈”,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这历史长河中,永远照亮中国人黑暗长夜的明灯,就是“孔子”。跟随鲍鹏山博士读孔子,这是中国灵魂栉风沐雨的旅行,更是中国精神砥砺而歌的归来。
荐书人:刘炜伟,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语文教师,雨花区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红网特约名师,致力于写作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