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洗衣扫地”补上劳动教育短板
2018-01-09戴先任
戴先任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厅、省少工委等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要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今后学生的家庭作业,学校还得安排适量的劳动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现在一些孩子缺乏劳动体验,这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学校教育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被禁锢在教室内,劳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短板;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也更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因此把孩子看得很重,甚至溺爱。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些家庭还请了保姆,这让不少孩子在家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不用自己管;而从社会观念来看,一直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错误观念。
这些原因,让一部分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一方面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小胖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另一方面,会让学生变得萎靡不振,变得没有朝气,甚至还养成孩子懒惰的不良品性,让孩子没有进取之心,少了阳刚之气,从精神及身体两个层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孩子回家适当地帮助父母洗衣扫地,既能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得更勤劳,又能让孩子通过洗衣扫地来体会父母的不易,懂得父母的难处,从而起到弘扬孝道、传承美德的积极作用。改变劳动观念,讓学生以劳动为荣,让劳动实践教育成为学生的日常,让劳动实践教育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这样就是让教育接地气,给教育注入活力、动力,如此才能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才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素材解读】
这些年,我们身边的“小胖子”越来越多,我们身边的啃老族也不在少数,“独生子女病”“公主病”更是屡见不鲜。孩子如何培养?教育走向何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浙江省教育厅、省少工委等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以意见的形式,出台一些政策,而且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用“学生洗衣扫地”补上劳动教育短板,并不为过。
【适用话题】
劳动、家庭作业、孩子教育与培养、勤劳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