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自信与全面从严治党

2018-01-09曾丽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中庸家训家风

曾丽

摘要 本文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文化自信”和“全面从严治党”关系的阐释,提出了要以文化自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即要充分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为政之道”筑党魂、以“修身立德”正党心、以“家规家训”扬党风。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从严治党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的确,根深才能叶茂,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也是我们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和养分。只有大力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与政治素质;才能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构建和谐稳定的党内政治生态。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自身文化创造力秉持的一种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是对民族文化怀有的一种真挚情感和浓郁情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强调民为邦本、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以及讲求孝悌忠信、舍生取义、计利当计天下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人为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等传统美德,都是滋润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厚基础与精神源泉,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本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的确,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在这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上,太多的优秀文化如璀璨的明珠进发出耀眼的光芒,直至今日依然能给予我们信仰的力量,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二、“文化自信”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 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坚持治标不松劲,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既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针对如何治本问题,他提出并阐发了一个重要论断,即“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这一重要论断,坚持立根铸魂,强化固本培元,揭示了管党治党由治标向治本、由外在约束向正心自觉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昭示出反腐倡廉建设实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根本转变的现实路径,为全面从严治党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这也是首次把文化自信与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联系在一起作出的重要论断。

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从根本上就是要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从而坚定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

三、以文化自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为政之道”筑党魂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佛教的典籍文化为代表。在这几大家中,儒家始祖孔子是最入世的,他一生仕途不顺,但一直不乏从政的热情,不管什么样的官职,孔子都勤勉自励,力争做出一些政绩;他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张为政者就应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孔子认为“为政之道”最紧要的便是正气。《论语》中记载,季康子(鱼哀公时的正卿,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指季康子)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围绕为政者“正”,孔子还说过很多警句——“正己而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诚然,为政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力,他的一言一行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风尚,一种榜样,民众不知不觉在模仿学习,所谓“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温家宝总理曾在谈到政风建设时引用了孔子的论述,说道:“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责,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严格纪律,形成良好的政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文化治理的重要资源,全面从严治党,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正”无疑是我党之魂,试想想如果每一位党员都能做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当仁,不让于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何愁不风清气正、公平正义?

(二)“修身立德”正党心

谈论传统文化,绕不过四书五经,其中孔子之孙子思所著的《中庸》更是集中阐述了儒学的中庸之道,得到了古今先贤大儒的推崇。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叫“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也因此,“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然而细读《中庸》,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中庸之道,根本上是修身立德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是告诫我们天道无所不在,人须臾不可离;品德高尚的人要慎独,即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保持善行品德,不要随波逐流。endprint

子曰:“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这是告诉我们耍小聪明的人,其实并没有掌握人生的大智慧,往往陷入物欲的罗网中不能自拔,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庸之道不难,但往往坚持不了一个月。真正坚守中庸之道,就要超越功利,达到“天地合德”的高度;要死守善道而不改,秉承真理正义而不渝。

《中庸》一书不长,寥寥几千言,但是每一句今日读来都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原来几千年前古人就将修身立德讲得如此透彻。反观当下,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就在于听民意、正党心。试想想如果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做到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下属、体恤群众、爱民如子、招纳能工、优待远客、安抚各邦,我们的党和国家怎还需要反腐倡廉、利剑高悬?

(三)家规家训扬党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训,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本大书里面重要的章节,是祖先们为着子孙后代的繁衍、兴旺和行为规范而留下的训诫、忠告、约束、教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家训这个温馨、有效的载体,流淌于人们的血脉当中。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德高功著的名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家训文化。如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优良的“家规家训”值得借鉴,比如《孔氏祖训箴规》告诫子孙出来做官的要真正感知百姓疾苦,做到克己奉公;《颜氏家训》要求后人重视早教、正途取仕,斥责通过歪门邪道求取官职的行为;《顾氏家训》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才真正符合“圣人之道”。

优良的家训家规培养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尤其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这些言简意赅、触碰灵魂的家规家训,连同一个个传诵至今的家风故事,在岁月的涤荡中非但没有流逝,反而历久弥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试想想,如果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能传承这些与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不谋而合的好家风,我们的党和国家怎還会有渎职滥权、违法违纪?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庸家训家风
中庸自明
勤劳节俭传家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家风伴我成长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朱子家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