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8-01-09史立芳
史立芳
摘 要:正我国有着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我国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出现极大变化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大豆的产量,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则需不断提高大豆种植技术。基于此,简要介绍大豆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非常广泛,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为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轮作与间作;精量化播种;配方施肥;田间管理
一、栽培技术
1.选择轮作与间作方式
大豆根群分泌一种酸性有毒物质,连作使大豆缺钼;残存在土壤中的根瘤为土壤中增加不少氮素,连作会使大豆养分单一,氮素过多还会阻碍磷、钾的吸收;另外,大豆的病虫害有专一性,连作会加重病虫危害。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及薯类轮作或间套种,可达到互补效果,有利丰产。在轮作过程中,大豆播种前增施有机肥或借助前茬的后效,可有效降低迎茬的不利因素。因此,应选择轮作或间作方式栽培大豆。
2.深耕整地与配方施肥
大豆在播种前深耕整地并结合施有机肥,但播种前也要浅耕灭茬,为大豆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分层施肥相结合的科学施肥方法,根据不同土壤肥力情况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经过化验与计算,确定化肥施用时间与用量。一般采取分层深施,即底肥施在垄下16~18cm 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60%;种肥施在种下4cm 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40%。
3.种子处理与机械化精量播种
大豆播种前要晾晒、筛选,去除硬粒、杂粒、病粒、秕粒、虫蛀粒。从上年大豆植株中选留根瘤多的植株风干,用时将根菌摘下,磨成菌粉。将根瘤菌粉倒入少量清水中,搅均匀后拌种阴干,可增产6%~12%。东北大豆产区4 月下旬~5 月上旬开始播种,地膜大豆可适当提前播种。为保证播种质量,播种不宜过深,也不应太浅,做到深浅一致,否则将影响种子发芽及植株的整齐度。利用大豆播种机进行等距精量点播,使植株分布均匀,播种深度为3~5cm。垄作大豆采取窄行密植技术,一般60cm 小垄种2 行,90~105cm 大垄种4行,小行距12cm 左右,密度加大至37.5 万~45.0 万株/hm2,可增产15%~20%,但具体密度还要依据品种特性灵活掌握。分枝多的、晚熟品种宜稀些,相反则密些;土壤肥力高的、单株生长旺盛宜稀些,相反则密些;播种期早、营养生长时间长、株体大的宜稀些,相反则密些。
4.苗期管理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期最少中耕3~4遍,中耕随根系生长状况按照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薄地未施底肥的,可在幼苗期追肥,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并且有利根瘤菌发育和增强固氮能力。如果缺墒要合理灌溉,以促花芽分化形成丰产株形。如果苗有徒长势头,在第1 片复叶展开时于晴天中午顺垄镇压豆苗,可压苗促根,增加产量。
5.开花结荚期管理
看苗管理,保控结合,高产田以控为主,避免过早封垄郁蔽,在開花末期达到最大叶面积为好。封垄前继续锄草,酌情给水肥,弱苗初花期追肥,壮苗不追肥,以防止徒长。花荚期追磷肥效果明显。此时大豆叶面积达到最大值,耗水量增大,蒸腾强度达到高峰,需水也达到高峰期。当叶片颜色出现老绿、中午叶片萎蔫时,要及时浇水,否则花荚脱落。在盛花末期摘顶心(打去6.7cm 顶尖)可以防止倒伏,促进养分重新分配,多供给花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及瘠薄土壤土的大豆不适合摘心。高产田可喷施矮壮素,以防止倒伏和旺长。另外,在始花至终花期可根据长势进行叶面喷肥。
6.鼓粒成熟期管理
鼓粒成熟期是大豆积累干物质最多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转移,促粒饱增粒重,适期早熟则是该时期管理的中心。该时期缺水会使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秋季遇旱无雨,应及时浇水,以水攻粒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明显作用。
7.病虫草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线虫、大豆食心虫、蚜虫等。根腐病、孢囊线虫等可根据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种衣剂包衣、选用50%福美双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等办法防治。蚜虫采取熏蒸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大豆田间杂草很多,化学除草要筛选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尽量控制施用量。播种前或出苗前结合中耕进行1 次土壤化学封闭除草,结荚期再喷1次除草剂,在开花末期至结荚期可根据大豆长势喷施化学调控剂,以保证大豆高产。
8.适时收获
大豆黄熟末期为适收期。当种子含水量达到13%时可以入库。
参考文献:
[1]巴西威胁到美国大豆市场的霸主地位[J];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07期.
[2]王瑞卿;天津市大豆生产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04年04期.
[3]大豆将保持内强外弱的格局[J];吉林畜牧兽医;2005年02期.
[4]张立伟;;2007年我国大豆市场回顾与2008年展望[J];中国粮食经济;2008年02期.
[5]彭中勤;江西省秋大豆的发展前景[J];中国油料;1986年03期.
[6]张子金;王金陵;费家骍;王钧;马善伦;单维奎;戴瓯和;王彦丰;;大豆加工、出口和生产考察报告[J];吉林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7]祝宝林;黑龙江垦区大豆科技考察报告[J];大豆科学;1987年03期.
[8]郑华;关于漳州市发展大豆生产的问题[J];福建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9]郑华平;各国大豆生产情况[J];世界农业;1988年04期.
[10]周毅;魏贵臣;;充分挖掘潜力 提高大豆单产——关于搞好大豆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8年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