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
2018-01-09杨红燕吴征天
杨红燕+吴征天
摘 要:目前的大学教学改革更多关注“教”的改革,而非“学”的改革。本文主要探究大学生不知如何学的原因以及建立“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即自我建构主义与价值引导、主体间性理论以及教学生态系统理论。
关键词:自我建构 生态系统 主体-主导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182-02
大学生一方面在大学期间不知道如何学习,另一方面当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在工作岗位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大学要向社会输出有价值的人,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人,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学生如何学才能有能力”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探悉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学的原因以及结合原因设计“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1 大学生不知如何学的原因分析
1.1 过早消耗精力
虽然我国的义务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落到实处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孩子自从上小学开始就被各方以学习成绩为目的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各种文化课的补习班和文娱类的兴趣班填满了孩子的放学时间和周末时间,孩子的成長跟其他生物一样,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但是父母,老师拔苗助长,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损坏了孩子健康发展的“根”,孩子过早消耗了太多的精神气[1]。
1.2 习惯被动学习模式,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考察记忆力,而非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时间的成长,到了大学,同学们比较习惯于老师的“给予”,简单地重复做笔记。当小学到高中的颈箍咒拿掉以后,大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不是很高,不能够也不愿意去进行独立思考,自学的意识不是很强,学习行为比较盲目,不清楚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获得知识,不愿意也提不出问题,缺乏学习研究问题意识[2]。
1.3 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
目前学术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但是它的基本涵义是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判定,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3]。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反应裂变,当今再也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知识的鉴别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不具备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就会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陷入迷茫,或者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目前大学生正是缺乏这样一种批判性思维,既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技能,更没有批判性精神,迷信权威,很少去反思和诘问权威[4]。
1.4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很多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被家长和老师管着的,到了大学,再也没有人管了,如脱缰的野马,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很多男同学沉迷于游戏,很多女同学沉迷于追剧,整个状态是懒散的,没有学习计划和规划。有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状态,但是没有办法回到一个积极的状态,有的同学已经有了学习的计划和方案,但是就是坚持不了,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2 自我建构主义与价值引导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从认识论的视角提出“相互作用论”和“建构论”,知识是由主体利用外部世界和内部环境逐渐构建的结果。个体的发展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并不是外部教学支配的,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自我独立学习的结果[5]。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创办了蒙特梭利教育体系,她不仅仅是一位教育学家,而且是一位实践家,开设儿童之家,观察和实践理论。她提出儿童是经由内在的精神胚胎引领,在有准备的外部环境中成长,通过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内在环境建构内在自我,逐渐成长为完整的人。蒙特梭利认为,儿童通过自己选择的活动,在时间经验中获得发展,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员”,任务是观察和引导孩子完成身体和心理的成长[6]。
自主建构指的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和建构的,并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自我建构则意味着学生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人格尊严的自主个体,任何外在的事物必须经过自我消化,自我建构才能内化[5]。
3 主体间性理论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认为“自我”将“他我”构造成为主体间共同体中的同等成员,实现“自我”与“他我”之间的联结,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因人与人的“共在”而诞生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把人和物不加以任何的区别,都看成自然性,但是人具有社会性和思维性,不能被“主体性”替代,把共在异化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控制和占有,混肴了人和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主体-客体”思维范式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实际操作时还是把学生当作客体来认识,不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发展规律,只有在“主体间性”思维范式的引导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主导”关系才能形成和升华,学生和教师之间才是一种相互关系,学生才能在交互关系中发挥主体性规律。
4 生态教学系统理论
生态主义教学理论引入了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交换、相互适应和调整发展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教学生态系统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是彼此的“作用、适应与发展”的关系[7]。因此,基于生态学的观念,大学教学生态系统是以大学师生教学主体为中心,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等的交互,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以及相互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8]。
以自我建构主义与价值引导、主体间性理论以及教学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去设计和建设针对大学生如何学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宝春,吴高波.从大学生厌学看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123-124.
[2] 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83-86.
[3] 宋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困境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6(18):206-207.
[4] 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61.
[5] 江丽,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教学改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45-49.
[6] 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
[7] 严吴蝉霞.蒙特梭利学前教育简介[J].学前教育研究,1995(4):14,27.
[8] 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J].电化教育研究,2011(6):69-72.
[9] 赵磊,高树仁.大学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及优化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59-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