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1-09赵芳
赵芳
摘 要:艺术院校中的基础课程是一类专业性较强的理论课程,艺术类的基本课程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过于枯燥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以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系的基础课程《中西方音乐简史》为例,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来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艺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在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院校意识到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因基础课程多为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内容过于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果一直呈现缺失的状态。部分院校为了提升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做足了功课,但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基础课程教育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基础课程的内容多数是理论知识,课堂学习中显得特别枯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还是采取原有的教学方式,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课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参与感,致使教学成果不佳。最后,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能夠在工作中发挥优势,没有意识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应用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持。鉴于以上问题,要求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时遵循我国相关政策的指导,将培养面向社会的实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理论课程教学虽然看似与就业岗位没有直接关联,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现象都需要利用理论知识做出解释,只有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掌握,才可称之为是实用型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中多数都将理论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也就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指的是所有院校中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其中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论课程的学习并不能与专业产生直接联系,但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内容。某艺术类高职院校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音乐专业的结构形式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多种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充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对《中西方音乐简史》这一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发现,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这样才能达成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课程管理的创新
在教育事业中对课程管理的定义是针对教学对象所制定的规划、组织、实施和决策等管理活动。依据管理的性质和任务的差异可以将课程管理分为宏观的课程管理和微观的课程管理两个管理模式。宏观的课程管理是针对国家对所有教育院校所下达的课程设置标准,依据此标准所实行的课程管理活动,而微观的课程管理指的是教学管理人员以具体课程的实施和规划为重点所实行的管理活动。而教师在微观课程管理中的作用最为明显,是微观课程管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现阶段,我国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教师作为微观课程管理的直接实行者,必须制定出合理的课程方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对学生的学习素质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了解之后,调整现有的课程计划,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课程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体制都相对集中,这给教师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限制,致使部分有创新思想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施展空间,这也是基础课程一直无法得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对课程管理的改革和创新,首先需要打破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给教师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其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并通过创新的课程管理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规范,又不能全部依照大纲执行,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特点,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课程管理方法。在课程管理中,教师作为直接的实行者是最有话语权的一方,也是最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再进行课程管理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程管理改革除了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形式改革,还是对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的改革,鉴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因课程管理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在设计课程管理时必须是自下而上的。在课程管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才是主要部分,为此,课程管理所强调的不能是表现形式的丰富,而是对基础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由此可见,课程管理的政策变革和管理体制的变革既可以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又可以独立存在。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人采取以教师讲授为线索,学生体验为基础,音响感受为辅助,多媒体视听为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用ppt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取代照本宣科、书本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配合多媒体网络教学,将多种因素溶于教学,是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方式多元化的重要内容。
(一)将音响教学溶于理论教学中
选取各个时期、各种题材、极具代表性的音乐音响资料,通过声频和视频两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形式。例如,中国音乐史中的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各种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西方音乐史中的五大时期、不同题材的歌剧、各种著名的歌剧选段、西方器乐曲(协奏曲、奏鸣曲、交响乐)等。
(二)将演唱歌曲谱例溶于理论教学
中西方较为早期的音乐,因为时间久远、音响资料欠缺等因素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于是,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唱古代曲谱,并进行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游乐中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早期音乐,并将演唱较好的学生进行录音,作为以后学生的学习范本。
(三)将作曲家传记视频资料溶于理论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笔者将作曲家传记的相关视频放给学生看,作曲家传记中既记录了作曲家的生活历程和生活环境,又将作曲家的作品贯穿其中,让学生既能从视觉上了解作曲家的生活时期、状态、经历等客观因素,又能从听觉上了解作曲家的作品。可以说,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全方面了解了这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参考文献:
[1]许慧敏.艺术类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创新[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6):230.
[2]李冬影,陈慧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创新——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1):70-73.
[3]罗菊红.坚持与时俱进,创新艺术类高职院校“两课”教学[J].文摘版:教育,2015(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