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导师制建设的探索
2018-01-09翟欣
翟欣
摘 要:在高职院校新闻专业推行导师制,既符合高职办学的特点,也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新模式。本文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新闻专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阐述了导师制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导师制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导师制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发展历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导师制以学术指导为主,突出学生中心地位,细化教师指导职责,在教学方式上主张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施导师制,是借鉴其中的一对一指导理念,把学术指导为主转变为技能指导为主,这在实践中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一、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各类型新闻媒体以及文化产业,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制作、传播设备,能够胜任技能性岗位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师制的实行能够满足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更好达到传输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目标。
(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强、上手快。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将专业技能训练放在了重要位置,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占总课时数的66%。然而,在一门4学分总学时64课时的职业技能课中,实践时间约为42课时,仅通过42课时的课堂训练熟练掌握一门新闻专业核心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导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学业上指导学生,十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实现针对性较强的指导,从而满足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培养质量的需求,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
(二)缓解专职教师和学生比例失调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师生比达到1:18为合格,然而专职教师想要有效指导每一个学生是十分困难的。导师制则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导师队伍建立的过程中为保证科学的师生比,本校专业教师除承担学生的指导工作外,还可以从外校聘请职称较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以及从行业一线聘请具有多年从业经验、掌握行业资源的精英和专业教师组成“双导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师生比由原来的1:18直接下降到1:9甚至更低,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和导师充分沟通交流,导师也有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三)解决理论学习和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的需要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实施导师制还满足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需求。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就业后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支持,理论知识决定着实践操作的质量,代表着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只有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学生才能在职场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新闻专业,行业特点明显,传播途径、传播内容每天都在更新變化,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不能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导师制的实施一方面可以由导师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吸收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导师可以以当前形势下新闻传播的热点为案例让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另外,行业导师的引入可以为学生带来业界的最新动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学生带来仿真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理论学习更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四)深化拓展校企校合作的需要
导师制的实施,尤其是引入行业导师形成的“双导师”制度,能够满足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需求。双导师制又称“双元制”,是德国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由校企分别实施,并得到职业教育法的保障,课程大纲由国家、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成本由学校、企业共同分担,学生以学徒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考核由企业方完成[2]。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进行专门技能定制式训练,以便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导师制让学生将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同时企业也能够把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到学校,实现了校企深入合作。
二、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新闻专业导师制实施的具体做法
高职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为大一、大二,大三离校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导师制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实施,根据学生特点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和导师结成一对一的学习关系,在培养过程中结合三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大一阶段,培养学生传媒意识
大一新生进入校园主要面临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心理变化,高职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此阶段导师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建设。导师主要采取一对一交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尽快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关注传媒行业。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推荐学习方向,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传媒意识,树立传媒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大一阶段也是职业素养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学年,除了通识课程外,专业基础课都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时分布以理论课时居多,导师着重提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导师结合课程进展对学生展开课外辅导,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介绍新闻读物,让学生关注热点传媒公众号等,引导学生形成新闻意识。
(二)大二阶段,确定学生培养方向
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于新闻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专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第二学年学习的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新闻专业按照当前市场就业需求,在纸媒方向、电视媒体方向、网络媒体方向、广告文化传播方向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课程。导师培养的重点在于根据学生的技能偏好以及性格特点,结合学生的选择为学生选定培养方向,并着重培养某一方向的技能。此外,职业技能课程均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实践课时占到课程开设课时的60%左右。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理论知识的单独指导,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加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同时,为了弥补课堂上实训时间较短的不足,导师可结合课后作业的开展情况,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如学院报刊、学院网站、学院广播站、校内电视台等平台,将学生专业实训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endprint
(三)大三阶段,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学生通过两年的导师制培养,已经具备较强的新闻意识与一定的专业技能,第三学年进入为期一年的实习阶段。该阶段导师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做好实习工作中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向职场新人过渡的心理转变,在学生遇到职场难题时给予关怀和帮助,并就其工作岗位进行技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在大二选择的培养方向进入行业实习,导师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具备某一行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与该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多项技能,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导师督促学生完成实习周志,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思考的反复轮换提高自身新闻实践能力。在实习阶段,导师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职业人脉网络,给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三、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新闻专业导师制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导师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布置任务,考核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监督学生完成。结合课程开展情况,帮助学生综合了解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和掌握技能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所在的学期学年,掌握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的思想动向,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的关心,在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意见。
(二)完善导师指导记录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做好指导工作的书面记录。一方面可以对导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导师积累了解学生情况。指导记录应详细说明导师指导的时间与指导的内容,并记录指导的方式如电话指导、微信指导、面授等方式,同时还应记录指导效果。导师除去每次指导做记录之外,还应做好每学期的指导计划和指导总结,作为导师工作考评的参考。
(三)加强校外导师管理
完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规范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要求校外导师定时与学生见面,做好每一次指导工作的记录,不定期走访学生,抽查学生校外导师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校外导师进行同行评议和学生评价,通过考核方能继续开展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建立导师之间的沟通互联机制
导师队伍中导师与导师之间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沟通互联机制,分享学生指导过程中的经验,把握学生的一手资料,同时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尤其要做好校内导师与校外導师之间的沟通工作,校内向校外导师学习先进的行业技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校外导师可以更详细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秀波.高职新闻采编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探析[J].今传媒,2017(2).
[2]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