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2018-01-09邓飞
摘 要: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我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目标定位
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地位)来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着其终极和阶段两个目标。所谓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在大学生的脑中(思想上)、心中(信念上)构建起绝对的思想防线,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
从人的思想形成过程的阶段目标来看,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知、情、意、行”四个目标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知”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认知。在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现实性与虚拟性的特点,它既传承了我国在革命中的重要内容,又吸收了网络的时代精神,其内涵更加丰富,因此必须要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从国情、党情、世情入手,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公民教育、法治纪律教育等,向学生阐述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情”就是指要通过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爱党之情,自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国家、民族,以及人民之间的利益是相互一致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在新时期,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统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体现,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是一种情感,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就是一种责任,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坚持就是一种信任,上述都是来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意”是指要培养大学生坚定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志力,从革命至今,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绩与我国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密切相关。在新的发展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坚持爱国主义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是历史时代进步的必然,是人民在坚定信念的指引下做出的选择。
“行”就是指要培养大学生认同我国意识形态的实践转化能力,学会在网络生活中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尊严等。虽然当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我国与民族分裂分子和境外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民族分裂分子提供物质与武器等支持,扰乱我国国内秩序和民族团结,教育者必须要教育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时刻提高警惕,提高民族团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互动整合
要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纳入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内容开发和利用上,应该结合大学生心智发展的特殊性,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章节为突破点,展开具体的国情教育、公民教育、法律等理论内容构建,同时也可以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近期发生的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真实案例或视频资料,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二是纳入实践体系。在2014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在该意见中就指出了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根据该《意见》指导,笔者认为应该加大社会实践、文化育人的推进力度。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如可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诚信意识教育活动、社会公德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红色旅游教育活动等,以此来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体系。
除了课堂载体和实践载体外,在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积极利用载体方面的红色资源,包括实践载体的红色资源、社会载体红色资源等,优化教育载体利用红色资源的效果,扩大影响范畴。在红色资源的实践载体建设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学校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在一些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每年可以有1-2次的外出實践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原址原貌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对国家的认识,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在学校中,教育者也可以发挥现有班级优势,利用好每周的班级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围绕意识形态安全的某一个专题进行讨论,比如民族分裂、我国载人航天、预警机等;也可以利用班级黑板报宣传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知识等。在红色资源社会载体的建设方面,教育者可以邀请一些社区中退役的革命军人或家属等,来校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向同学们展示历史的变迁,以实物和真人真事讲述来影响大学生认知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创新
首先,教育者可以广泛搜集相关教育内容与资源,包括视频、音频等,并将收集的资源以共享的方式发布在QQ群、空间、微信平台中,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网络开展自学。如有条件,教育者还可以申请公众平台账号,随时更新网络内容,做到即时宣传、即时更新、即时发布,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专题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网络视频资源的观看环节,也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如国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祭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节日庆祝活动,拓展教育教学空间。最后,教育者应该积极开发社会红色教育资源,如本地特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育者应主动积极地掌握舆论导向,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教育者一方面应该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对现实舆论的把控能力。此外,教育者还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可以将已经或正在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国家大事,通过实时报道的方式进行专题报道,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民生大事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如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2010年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中体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团结、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最后,教育者应该积极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工具。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借助网络信息传播优势,一方面可以采用“网络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等方式积极营造优势舆论,开创新的“舆论场”,应对危机舆论,将大量的有理有据的事实作为信息传播素材,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把关”“关键词限制”“非法信息删除”等方式控制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培育的虚假、恶俗、敌对信息,凈化网络空间环境,提高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祚.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问题[J].红旗文稿,2015(8).
[2]王岩.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N].光明日报,2014-04-07(05).
[3]帅胤.筑牢意识形态 助力网络强国[EB/OL].(2014-12-17)[2017-10-01].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4-12/17/c_1113679738.htm..
[4]邓飞.新时期大学生理性爱国之网络引导机制的构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