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没”的用法差异及教学实践探讨
2018-01-09杨柳青
杨柳青
摘 要:在汉语表达中,“不”和“没”作為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否定副词,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留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混用的偏误,这也使否定副词的教学成为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本文试从“不”和“没”的用法差异入手,从不同角度对二者用法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区分二者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其用法。
关键词:不;没;否定副词
一、“不”和“没”的用法差异分析
否定副词“不”和“没”作为汉语教学重点,其用法差异一直以来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探讨二者区别的文章屡见不鲜。按照以往研究,“不”和“没”的用法差异主要体现在时间限制和主客观条件两方面。本文将简单介绍有关“不”和“没”差异的三种认识,并就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以此为基础简单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区分和使用二者。
(一)二者在时间限制上的不同
关于“不”和“没”的区别,比较早且被广泛认同的就是从时间限制角度来分析。“不”通常被认为用于否定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而“没”主要用来否定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吕叔湘在其《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二者进行过比较:“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1]。刘月华也给出了二者区别:“没”因为否定动作的发生,所以只用于过去和现在,不用于将来。而“不”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2]。据此,不难发现,“不”和“没”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在于“没”不用于将来。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会听到“没”用于否定将来事情的句子,例如:
(1)明年五月份我还没毕业呢,要到九月份才能毕业。
(2)—明天的聚餐一定要去吗?—我就没指望你会去。
这两个例子都是规范的表达,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例句中出现了明确的将来时间词“明年”和“明天”,但后面的否定词却都用了“没”,并且在例句(1)中,只能用“没”而不能用“不”替换。因此上述关于“没”不能用于将来的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但当我们仔细研究汉语的表达时,不难发现用时间区别“不”和“没”也是有据可循的,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否定将来事件时用否定副词“不”,而在否定过去事件时更倾向用“没”。这也就导致很多汉语教师将“不”和“没”的区别简化如下:“不”否定现在和将来,“没”否定过去和现在。这就给学生一个刻板的印象,尤其是表达中出现明确的时间词时,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套用此公式,从而造成了二者的错用。例如:
(3)来中国之前,他没有会说中文。
(4)刚到西安时,我一个人都没认识。
例句(3)中,有“之前”这一明确的时间词,因此,学生理所应当选择“没”来否定;例句(4)中“刚到西安时”也不难判断是过去时间,因此学生用“没”来否定。但根据我们的语用习惯,两句中的“没”都应该改为“不”。因此,从时间限制角度并不能根本地区别这两个否定副词。
(二)二者在主客观角度上的不同
“不”和“没”除了在时间限制上有差别,在主客观角度方面也存在差异。白荃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不”否定主观意愿,既包括动作的发出者做某事的意愿,也包括说话者的主观评价和认识,“没”否定客观事实,即动作的发生、进行、完成,或过去的经历[3]。但根据汉语的习惯表达,发现这种说法也存在漏洞,例如:
(5)我没想到她会来。
(6)我不想到她会来。
按照句子所表达的意义,这是指说话人的一种主观猜测,按照上述认识应该用否定副词“不”,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采用例句(6)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例句(5)的表达方式,这明显与上述说法不符。但如果我们分析一些日常表达也不难证明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例如:
(7)今天的课我不去上。
(8)今天的课我没去上。
在例句(7)中,之所以用“不”来否定,是因为说话人想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感,如果将“不”换成“没”,那么说话人只是单纯地陈述自己没去上课的事实,是客观事实,即例句(8)的表达。因此,单由主客观条件来判断“不”和“没”如何使用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句子否定的是客观事实而并非人的主观意愿,却必须用“不”而不是“没”,例如:
(9)她不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10)广东的冬天一般不下雪。
按照上一小节的分析,“不”和“没”在时间上没有绝对限制,但根据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这两个例子都在陈述客观事实,理应用“没”却用了“不”。据此,有研究者指出在否定客观真理或习惯性、规律性动作时要用“不”,但这种说法也不够严密。例如:
(11)西安一般11月还没下雪呢。
(12)这个点儿他应该还没走呢。
在这两个例子中,虽然是对规律性、经常性动作的否定,但句子不能用“不”来否定,因此上述观点也是不完善的,这就意味着从主客观角度来区别这两个否定副词也是不全面的。
(三)二者在动静状态上的不同
根据上文的分析,从时间限制和主客观条件来评定“不”和“没”的用法差异存在漏洞,于是之后的研究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指出上述两种认识的误区,认为应当从静态否定、动态否定的角度去分析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区别。研究指出,“不”否定的是谓词性成分本身,是静态的否定;“没”否定的是谓词性成分所表示的事物、时间的状态或存在,是动态的否定[4]。
这种提法比较新颖,作者通过分析,将客观真理、习惯动作以及主观意愿等归为一种静态形式,认为对于这种静态形式的否定应该用“不”,而将动作行为状态等的发生、显现以及持续则归为动态形式,认为动态否定用“没”。这样在时间限制方面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在例句(3)中,之所以不用“不”,是因为“不会说中文”这种对事实的描述在“来中国之前”是没有改变的,因此是一种静态否定。同样,例句(4)也是对“刚到西安时”的事实状况进行描写,因此也是静态否定,需要用“不”。从主客观角度难以解释的例句(9)与(10),也可以据此得以解释。例句(9)由于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表示说话的英语老师另有其人,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是一种静态的否定。例句(10)中“下雪”虽然是描述的动态动作,但由于句子整体意思表达的是一种长久不变的情况,因此也是一种静态的否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相较于前两种观点,这种从动静状态层面来分析“不”和“没”用法差异的观点更为全面一些,但这种解释也并不是毫无漏洞,比如例句(5)陈述的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猜测,按照上述说明属于静态否定,应该用“不”,但根据表达习惯我们知道只能用“没”来否定,因此又与之前的表述自相矛盾。
二、“不”和“没”的实际教学探讨
基于上述分析,否定副词“不”和“没”在用法上的差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种原因,这也意味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固有知识或经验简单区分二者。通过上文的差异分析,笔者给出自己在教学实践方面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要具有阶段性
首先,在进行否定副词教学时,汉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所谓阶段性,是指汉语教师在教授“不”和“没”的用法时,要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和“没”必然是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就会碰到的,但对于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大段的理论陈述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建议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尽量将两类否定词分开教授,以避免在留学生刚接触时造成混淆。针对零基础学习者,应当以句子练习为主,在大量练习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否定副词“不”和“没”。在学生基本掌握二者用法时,可以通过逐步渗透二者的比较表达进行教学,这时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通过引导分析和理论解释,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二者间的深层差异。
(二)教学可以采用分类句型练习法
在方法上,可以采用分类句型练习法,比如在教授否定词“不”时,可以将表示意愿等主观情绪的句子分类列好,然后采用适当语境让学生练习。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同类句子训练后会根据句意更好了解否定副词“不”,在学生基本掌握此类表达之后将否定客观真理的句子分类列好,再采用适当方法练习,以此类推。这样学生在学习過程中就会对否定副词形成相应的认知,进而自己体会到不同否定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差异。在学生基本掌握“不”和“没”的用法后,继续采用分类句型练习法,但此时是将二者进行对比。比如将“不”表示客观真理的句子分类列好,让学生进行情境练习,再把“没”表示客观事实的句子分类列好进行情境练习,然后让学生对比提出自己的认识。采用分类句型练习法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对“不”和“没”的不同使用语境通过类别整合得出相应认知,从而掌握二者的用法。
三、结语
“不”和“没”是现代汉语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否定副词,在留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必不可少,因此,弄清二者的差异对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很大帮助。笔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和“没”的用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每种角度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实际教学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3-384.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3-257.
[3]白荃.“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关于“不”、“没(有)”的意义和用法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1-25.
[4]贺倩.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用法辨析[J].亚太教育,2015(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