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短”还是“补短”:区域产业发展之辩

2018-01-09柳士双

决策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机遇区域经济

柳士双

经济一体化的新世界,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更多新的发展机遇,这使得产业发展的“偶然因素”得以重视。

[城·事]

“吉林药方”的硝烟

今年8月,林毅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布了《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对吉林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出了“药方”。尽管只是征求意见稿,但“吉林药方”的公开,迅即引发巨大争议,话题不仅席卷学界、商界、科技界和政界,而且讨论对象也从吉林扩展到整个东北,时间甚至追溯到清末。

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此前,林毅夫与张维迎曾展开的“政府与市场”的论战,伴随着中国经济政策的变迁,绵延至今仍硝烟未尽。“吉林药方”争论的焦点落在要不要发展轻纺产业,还是产业政策问题。

[剖析]

被忽视的“偶然因素”

如果抛开学术争议,区域发展的产业选择其实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问题。从区域经济学来看,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地区,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有效选择和扶持某些重点产业,能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演进,市场环境逐渐变化,重点发展产业也随之有序调整或更替,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获得持续的产业竞争力。在经济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使产业呈现出变化快、周期短、高技术等特点,一国或一个地区,若不能选择正确的产业,不能随时代变化而改变,则将落后于全球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处于劣势。

一个地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要充分考虑禀赋与制度要素所带来的“比较优势”,综合区位、资源、环境、通达性等产业要素,“扬长避短”是常规策略。开放时代,市场经济效率要求分工越来越细致,彼此合作,错位竞争,也需要考虑发挥优势回避劣势。基于此,产业政策的“扬长补短”是难以服众的,这也是“吉林药方”招致激烈批评的原因。

然而,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技术等要素快速流动,超越了国界,经济一体化让各经济体共同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分工日益细致,命运相连。正是鸡犬相闻的新世界,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更多新的发展机遇,这使得产业发展的“偶然因素”得以重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教授,曾专门研究了产业集聚中的“偶然因素”。如美国佐治亚州的達尔顿地毯产业的形成,与当地一个女孩为朋友婚礼赠送的手工自制簇状床罩有关;纽约州特洛伊的衣领衣袖制造业、格拉芙斯维尔和约翰斯顿的皮手套产业、麻省东北部的制鞋业等,都与达尔顿有相似的原因。

在开放经济时代,区域产业的发展选择更多地要结合外部机遇,那些很好地把握了外部机遇的地区,就能先人一步。迄今为止,全球进行了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每一次都重塑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亚洲四小龙”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巨大发展,都是紧紧把握住了区域外部机遇的结果。

区域发展战略是前提

近年来,始于苏南的“飞地经济”模式在一些地方陆续实践,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推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例如,北京亦庄开发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开展合作,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亦庄企业传统生产制造环节,为亦庄开发区转型升级拓展空间;也有发达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对口支援,例如,江苏省苏南地区对苏北地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对粤西北地区进行帮扶,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园,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提高了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这些合作模式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对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吉林药方”的产业“补短”思路并无不妥,而且吉林并非毫无产业基础,关键是方法是否有效,是个技术问题。

产业发展是“补短”还是“避短”,其实从属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是必要的。

从宏观空间层面看,需要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从中观层面看,需要省域空间发展战略;具体到微观层面,市县镇也需要区域发展战略。如果把产业选择的“短”之辩上升到区域层面,那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同样也面对“补短”还是“避短”的选择,同时也夹杂着“政府与市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巨大争议。

区域发展战略决策除了“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前提,还需要一个区域发展规划的“套路”:第一步,区域认知。依据调研的事实和数据资料,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分析本区域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步,外部机遇。要对外部环境变迁进行研判,搞清楚本区域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有哪些,哪些机遇是地方产业发展可以利用的。第三步,决策评估。结合前面两步工作,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选择有利于发挥本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空间布局,并对其进行综合经济效应评估,分析经济增长、就业和环境等效应,从而作出最终决策。当然,区域发展战略决策是个动态过程,如果决策方案真正实施了,还需要根据动态修正调整。

[路径]

如何把握机遇成功“补短”

区域发展中,“扬长避短”往往都能成功,但“补短”有成功的样本,也有失败的案例。

“补短”成功者的最新例证莫过于贵州的大数据产业。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始于2013年,随着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贵安云计算基地在贵安新区的开工建设,大数据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接着相关产业开始规划布局,一系列支撑政策相继出台。仅仅三年时间,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企业营业收入1286亿元,税收105亿元,大数据产业企业2398户,从业人员11.15万人。这是一个典型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补短”成功的样本。

“补短”失败的案例也很多。以广东东莞为例,该市一直有个“汽车梦”。从2009年开始,就成立了“发展汽车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和“汽车工业城项目工作小组”,同时发布《关于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红头文件,一心想引入一两家“大型汽车整车生产项目”和“一批优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将企业产业打造成东莞“新兴产业支柱之一”。随着东莞竞争一汽大众南方工厂项目败给佛山,东莞只好退而求其次,转向汽车零配件行业。在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的情况下,强行“补短”难以通行。

因此,区域产业发展中“补短”是可行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和对外部机遇的把握。贵州大数据产业的成功和东莞汽车产业的失意只是众多成败的某个例证,其中既有政府的作用,也有市场选择因素。只不过,在政府和国企具有资源支配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区域产业发展更多地要依赖地方政府的“睿智”和“前瞻”,也就是受产业政策的左右。

区域发展面对的“短”有两种:一种 “短”是区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制度因素,需要“补短”。如珠三角近些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是为了弥补“打工经济、文化沙漠”的“短”;另一种“短”是资源禀赋因素,如矿产资源大省的采掘、冶炼产业,农业大省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打破常规“补短”,如“园区经济”、“飞地经济”。

第一种“短”,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发挥作用,线性基础设施、文化制度、环境保护等,是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很重要。第二种“短”,更多地是依靠市场选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最常规的行为,但同时也要看到,突破常规“补短”的外部机遇需要政府的规划引导。比如,没有天然旅游资源的地方,同样可以引入外部资本打造人工景点。

(作者单位:珠三角区域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机遇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