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化先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2018-01-09张小乙
张小乙
乡村必定是未来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投资对象之一。但怎么样把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到农村,真正形成洼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表明中央对乡村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把农村发展战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地方而言,如何找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三农”政策变化预判
乡村振兴战略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不充分,那么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理所当然要解决城乡的平衡发展和乡村的充分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应运而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调整与改变。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建设发展目标的再定位。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乡村振兴,内容更全面更丰富、要求更严、水准更高,这也意味着国家涉农改革特别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涉农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教育、住房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农村低保、养老等各方面的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是城乡发展秩序的再调整。过去是以城促乡、以城带乡,以城市的点带动广大乡村的面,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都落在城市。虽然也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但不可否认乡村长期处于事实上的从属地位,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时过境迁,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必定是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的事,也事关越发严峻的城市病的解决。因此,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分水岭,城乡发展秩序将发生重大改变,必将带来城乡资源配置秩序、比例与规模的重大变化。更多的发展资金、资源将输入广大“空心”的乡村,并将引导社会各界、各类生产要素配置向“三农”倾斜,加速社会资本下乡,激活乡村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再升级。乡村与农村虽一字之差,但乡村的涵义更广,提乡村振兴而非农村振兴,意在纠偏补短板,改变过去抓“三农”工作的几种不良倾向:重农业轻农村,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重粮食安全轻产业发展,重基础设施轻生态、人文环境,重单一行政管理轻多元互动参与式治理等等。按照十九大报告“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部署,此前“三农”工作相对忽视的领域将受到格外关注。
乡村如何形成发展“洼地”
一个地区的发展振兴必然需要相当数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乡村振兴也不例外。从乡村来看,具备土地和劳动力丰富的要素优势,但十分缺乏市场化、现代化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这些要素如果靠自身积累的话,乡村振兴是等不起的,只能从外部获得。
从我国现有的发展经验来看,东部地区之所以能率先崛起先富,正是得益于要素交换,譬如以市场换资本、技术、管理等,借鸡下蛋,在各取所需的合作中发展壮大自己。乡村要振兴也需要外部输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完全可以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崛起的有益经验。
从现实条件来看,国情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在楼市投机逐渐“消肿散热”趋于理性的大背景下,巨量的社会资本都在千方百计寻觅新的投资对象,而乡村必定是未来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投资对象之一。但怎么样把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到农村,真正形成洼地?
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特别是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营商环境问题。李克强总理直接响亮提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要振兴乡村,光讲资金、技术、人才短缺是远远不够的,其作为稀缺资源,市场需求是远远大于供给的,关键在于研究把握稀缺资源的流动规律,结合自身优势,改善软硬环境,增强自身对稀缺资源的吸引力,才能争取到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乡村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实践表明,营商环境正日益成为左右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及其偏好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区域的竞争已经从政策让利竞争演变为营商环境竞争。筑巢引凤,环境优了,不仅可以招来“财”,更会引到“才”。从当前各地乡村实际看,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商环境都亟需改善。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营商环境优化要先行。
乡村营商环境优化要先行
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首先要改善硬环境。硬环境即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影响到经济命脉物流、信息流,进而影响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
农村的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建设有很大的改善,道路、电视电话、水电水利等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广泛普及。从民生角度而言,进步快,进步大,能基本满足乡村民生需求。但从营商环境角度来说,从乡村产业发展而言,还存在不小的问题和差距。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大都偏低,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后续管理维护乏力,使用效率、效益不高,应用能力往往落后于发展需要。如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乡村堵车堪比城市。乡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如同经济的毛细血管,畅通与否关系到经济躯体的健康。從改善营商环境而言,各地应结合产业中长期发展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制定乡村基础设施提质改造标准,并全面推进实施,为乡村创业和产业发展扫清障碍。
另一方面,乡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力也十分重要。如果说交通等基础设施是要解决生产要素进得来的问题,那么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则是关系到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人才能否留得住的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教育水平与条件越来越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优化软环境。治安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目前乡村普遍地广人稀,而警力严重不足。据有关报道,贵州省农村的1名警察需要负责维护4.2个村庄、4000到6000人的安全;江苏省每3名警察负责的范围达到267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面积的1.5倍。人手的短缺降低了公安机关应对犯罪活动的能力,“治安真空”得以形成。统计数据表明,最近10年来农村各类犯罪活动大幅增加。这无疑放大了投资风险,还带来人身财产安全风险。清除“治安真空”,还乡村以安宁,是改善乡村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良好的法治才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而法治环境是乡村治理体系的软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乡村法治建设的滞后集中体现为“四难”:普法难、用法难、执法难、监督难。未来应下更大力气促进群众亲法、信法、用法,推动基层司法公正,为财产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吸引人才、劳动者权利保护等提供有力法律保障,降低乡村市场交易的法律风险和交易成本。
受熟人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的影响,庞大的乡村社会依然具有浓重的人情社会的特点,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与法治对立,还与市场经济对立。市场经济是利益决定关系,而人情社会是关系为王,是利益从属于关系。很多时候,当市场经济遭遇传统的“关系社会”,存在着严重“水土不服”。因此,优化“人情关系为本”的乡村人文环境,减少人情关系对经济活动的不利干预,才能为乡村市场经济发展减少阻力,降低乡村企业经营的非制度性交易成本。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