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保护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2018-01-09王兴树黄宝宇郭力王凯

农家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生态保护美丽乡村

王兴树?黄宝宇?郭力?王凯

摘 要:基层农村在”美丽中国“的感召下,都积极进行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但“美丽乡村”不是简单的农村公园复制,一样的景观布局只会让人感觉审美疲劳,忽视了农村生态、自然的美。如何因地理制宜、因生态制宜、因特点制宜,全方位展示农村新貌,不实施拷贝工程是我们应该探讨和正视解决的问题。

關键词:美丽乡村;生态保护;因地制宜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之一。“美丽乡村”,以美丽为标准,以乡村为项目实施的主体。“美丽乡村”中“美”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自然环境美、生态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美、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美,乡村文化与人文素养提升形成的动态行为环境美。这其中自然环境美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生态景观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美,是需要通过以乡、村为主体,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直接关乎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美丽乡村”现实价值与未来目标的实现。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走生态文明、循环经济、长期受益之路,需要引进高科技手段、利用新能源技术、创造新农业生产流程。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美丽乡村”的运行利国利民的必要条件。

二、基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盲目模仿

有些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缺乏对自身地理环境和自身文化和经济特点的考量,看见别人建设的好就盲目模仿,如缺水干旱地区模仿水乡去人工挖掘溪流;高寒地区不考虑本地植物自然特性,盲目引进南方常青植物进行景观布局等。结果在建设中出现“美丽乡村”景观布局雷同,更多的由于违背自身地理、自然环境造成建设设施运行效率低下,社会资源浪费,乡村建设失去了其应有的和谐自然之美。

2.忽视原有生态保护,经济利益驱使盲目引新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依靠本地自身地理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特点,在保护好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利用,从而展现出代表当地民俗风情景观的农村新貌。在实际建设中,有基层建设单位缺乏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对乡村原有乡土树种进行大规模移除,统一换成了现代流行园林景观树种。这样做导致植被系统层次单一、品种单调,一方面有违国家保护地方乡土树种,维护植物多样性,保障地方生态系统稳定、安全的思路;另一方面,盲目地推倒拷贝重建即耗费物力、人力,破坏了的绿色生态系统恢复也需要时间,单一的绿化树种选择也影响地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美丽乡村”应贵在特色,贵在和谐。

3.缺乏完善的生态建设管理制度

基层群众缺乏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往往认为修几条路,建设个游园和小广场就美丽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存在与否不重要。其不知,原有的林木、河渠等是自然选择后稳定的结果,是乡村改造、利用的自然基础。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林业、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观点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方面确保美丽乡村的各项项目实施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确保进行资源保护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4.有关人员过于追求短期效益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漫长且动态发展的工作,但在实际生活中,有部分人过多的考虑局部和短期的利益,在建设中重工程建设,轻乡村本身的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当任务完成,缺乏对乡村在环境、生态、经济、人文方面的长期规划,美丽但不亲民,偏离了国家对“美丽乡村”的内涵要求。比如少数人为了追求短暂的利益,过多的破坏生态环境,进行大量的林木砍伐。甚至还有部分人借机开垦树林,占用林地,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基层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强制性保护措施和因地制宜、因生态制宜的科学规划。

三、加强基层“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保护管理的措施

1.加强建设中生态保护意义和相关法规的讲解宣传

积极向基层群众宣传国家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及生态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人民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认识。为了提高人民认识程度,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在目标建设乡村制作宣传牌和张贴横幅、标语等进行宣传,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幸福乡村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地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科学的对自己家园进行规划建设。

2.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为了提高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林业部门应对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杜绝借建设之名,缺乏科学规划的林木砍伐。在生态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加强林木保护工作的力度,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群众举报的林业违法行为进行严格处理。政府及相关的部门应该对乡土植物的应用优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宣传乡土植物方面加强力度。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园林绿化整体责任感,增强园林建造者的整体环境意识。在充分认识到乡土植物的重要性之后,针对本地的乡土植物布局、应用现状,颁布一系列的奖励制度,鼓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性使用更适应本地自然环境,有地方绿化特色的乡土树种。

3.组建一支由林业、生物学等专家组成的团队进行科学规划、督导

“美丽乡村”生态环保宜居工程的构建是一个集自然环境、生态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项目在生态和谐的基础上实施,地方政府应该抽调林业、环保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生态保护评估、督导团队,对建设中林木保护、林木选择和布局及生态评估等多方面进行论证、监督、指导,防范建设中为了经济利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盲目地破坏地方乡土树种,单一布局景观树种的做法。

四、结语

我们希望“美丽乡村”生态环保宜居工程的构建在因地理制宜、因环境制宜、因特点制宜的原则下,不按统一模式建造,不实施拷贝工程,一乡一设计,通过“美丽乡村”的构建,使现实农村以崭新的面貌展示自己的风格,达到农业经济繁荣、乡村环境优美、农民素养提升、农风文明和谐的境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生态保护美丽乡村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