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着人性的深渊处追问

2018-01-09郑润良

新民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陈希亲情亲子

郑润良

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不仅有肉体生命,还有精神生命。精神生命通过疼痛来确认,痛感是一种感知生命的能力。

2017年,对于先锋作家陈希我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次性推出了他的三部同主题小说集:《冒犯书》《我疼》和《命》。其中,《命》是新作,以“中国式亲情”为聚焦点。三部作品构成了陈希我的疼痛小说系列,因為不管是聚焦亲情,还是两性伦理抑或社会众生相,生命中的纠结、疼痛与黑暗始终是陈希我关注的重心。为什么关注疼痛?陈希我是这样解释的,“一味逃避疼痛是有问题的。一味逃避疼痛,很容易浑浑噩噩顺从肉体的本能。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不仅有肉体生命,还有精神生命。精神生命通过疼痛来确认,痛感是一种感知生命的能力。”换言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以及所生存的世界远非完美,如果我们没有故意麻痹自己,我们必然要面对各种疼痛。但我们平常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性,喜欢把疼痛隐藏起来不敢面对。而小说家陈希我做的却是煞风景的事情,他恰恰要对着这些痛处一步步深挖,揭示出来。他向着我们的经验、生活、灵魂发问的强硬态度,不闪缩、不苟且,如果有深渊那就坚决向着深渊去。

在一篇题为《谈文学是什么》的创作谈中,陈希我说到一个朋友的故事:“80年代,许多中国人都相信中国的问题是因为穷,好像只要不穷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他也一样,一心致富。后来终于富起来了。人家问他,过得好吗?他说过得并不好。人家不理解,说你有了钱,又有了地位,身体也健康,妻子也长得漂亮而且年轻,孩子也聪明,你还觉得过得不好。你不是有病吗?只有我理解他。因为我也有病。我是个作家。作家就是有病的人。这病是一种焦虑。”显然,在陈希我看来,这位朋友也具备作家的气质,能够撕破日常的所谓幸福的表象,追问人生幸福的根本。陈希我的小说也是如此,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入手,对人们觉得天经地义的种种观念进行拷问,让我们直面人性与人生的真相。《冒犯书》《我疼》拷问的是男女两性情感等命题,《命》可以说走得更远,拷问中国人最看重的亲情伦理与家庭伦理。父母就一定爱子女吗?这种爱就一定好吗?有没有掺杂其他因素?中国式亲情伦理背后有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基因?子女如何回报父母的爱?他们能够或者说有能力回报吗?在功利化时代,亲情伦理可能产生哪些畸变?

小说《命》背后是中国式的亲子伦理及其症候。这种亲子伦理的特征是父母将子女视为生活的绝对重心,寄予无限希望,将所有精力放在子女教育上,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但结果却对彼此造成了未曾意料的伤害。作者为了突出这种亲子伦理,对人物角色进行简化,设置了一个离异母亲“她”与独生女命命作为主角,以邻居“我”的旁观者视角进行叙述。母亲之所以把女儿取名“命命”,自然是表明她对女儿的珍视,把她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但问题是,她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代替女儿的愿望,以为自己的出发点是爱女儿,所有的行为就一定对女儿有利;却不知道,这种无节制的专制式的爱已经使她女儿不堪重负。在母亲激烈的母爱表演与自己无法达到母亲心愿的负疚中,女儿命命甚至产生了自戕倾向。两个人在亲情的裹挟中两败俱伤。

在后记《我的暗黑写作》中,陈希我说:“灵魂是什么?就是黑暗底下的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安德烈耶夫那里就有这种光,他们的作品里有着惊心动魄的黑暗,以及黑暗与被黑暗所逼出来的光明的较量。”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理解陈希我的写作。他的写作,直面人性与历史的暗黑处,这种直面与探求真相的勇气、毅力本身就是人性之光的体现。这样的写作,在光与影的协奏中让我们看到人性与历史的贫瘠与丰赡。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希亲情亲子
永不凋零的亲情
A high-fidelity memory scheme for quantum data buses∗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
爱的花园,有一支香水百合葬送了我的满园春色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