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辅导员导师制体系构建

2018-01-09万方芳张姣

科技视界 2017年28期
关键词:导师制民办高校辅导员

万方芳 张姣

【摘 要】借鉴英国的导师制专业化模式,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特有的育人制度因素,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导师制成长体系。通过设置“专业导师”,加速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成长。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导师制

0 引言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的不同,缺少政府资金扶持,引进高层次人才较为困难。通常民办高校辅导员身兼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多数辅导员专业技能不够高,无法适应多重角色的职责。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加速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身成长,构建辅导员队伍内部培养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是所有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1 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民办高校根据国家的政策制订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或文件,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所改观,但从现实情况和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仍存在相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身专业性不强、缺少系统的专业学习

在现行的民办高校辅导员招聘中,往往只对学历有明确的要求,而对专业并没有严格要求,导致新入职的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特性不够了解,缺乏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早期的辅导员则以本校的优秀留校生为主,来自于大学的各个专业。这些辅导员很少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类或与学生工作相关专业,导致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底子薄弱的现状。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多数仍停留在低层次、无秩序、重数量、轻质量的初级发展阶段。培训内容大多数停留在讲座、书本学习等传统方式上,内容往往也不成体系,请到那个专家就讲哪方面内容,没有针对性,对于辅导员的专业提升效果缓慢。

1.2 角色模糊、分工不明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是高校育德工作的专业教师,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既是教育管理者又是学业指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往往忽视了其教师身份,大多数辅导员仅仅被当作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繁重的综合工作: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专业学习、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

1.3 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入职的观念上,由于上升通道不明显,且工作繁重,很多民办高校辅导员将其岗位作为跳板,进入高校后便把心思放在转教师岗或者进入行政岗,人员流动性较大。由于人员变化快,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呈年轻化趋势,难以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结构。

2 导师制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导师制源于十四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就是想办法接近学生,积极与之进行思想交流,有效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满足其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导师制一直是牛津大学最引以为傲的制度之一,六百年来,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64位诺比尔奖获得者,30位英国首相,这其中也有受惠于导师制的结果。

导师制进入我国后,大多数高校还是主要应用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并成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年教师导师制,主要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遴选出一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名师,发挥“传、帮、带”的有效措施,采用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帮学”工作,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

3 民办高校辅导员导师制成长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英国高校导师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为辅导员队伍配设“专业导师”为切入点,对构建辅导员导师制机制做出了研究。以高等教育理论、教师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对辅导员队伍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方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我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推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专业导师的遴选

在各个专业方向中选评出“经验型导师”,与其他辅导员形成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定期开展业务指导,答疑解惑,互相研讨,共同提高。或是在校内外聘请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导师。导师类型可分为学术型、专业型、思想型导师等。通过选聘各类导师对辅导员进行专项目标培养,做到术业有专攻,打造辅导员队伍自己的“学科带头人”。

3.2 导师制的制度保障

首先,建立完备的导师管理机制。建(下转第23页)(上接第32页)立规范科学的导师人事管理制度,强化过程考核,提升导师责任意识;要考核导师的行为规范、指导能力和工作态度;要综合考核导师的工作成效,激励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其次,建立质量评估制度。客观公平的评估考核机制是辅导员导师制成长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过程评估和个性评估,增强评估过程中导师的话语权,使其充分发挥其对辅导员应有的激励作用。要使评估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和公开化,通过完成评估工作达到提升业务能力和指导效果的作用。

最后,建立导师促建制度。在管理体制上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吸引优秀專家投身于辅导员导师队伍;在校园环境上,要营造出学术专家争做辅导员导师氛围;在职称评定、岗位提升等个人发展上,向辅导员队伍倾斜。

3.3 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导师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定期开展业务指导,答疑解惑,保证辅导员在导师制培养结束后专业素养有明显的提升。通过构建“一带一”、“一带多”的模式,充分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通过传授专业知识,以自己的经验经历对辅导员进行帮扶,带领其快速成长。

3.4 导师制的双向绩效考核,利用PDCA法实行目标管理,通过行为规范、指导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对辅导员及导师进行双向考核。通过规范考核,激励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

4 结语

辅导员已成为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大学生自由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民办高校更是要对辅导员进行重新定位,通过构建导师制机制对辅导员进行专项目标培养,做到术业有专攻,打造辅导员队伍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加速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楼艳,叶文.基于导师制的团队合作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104-107.

[2]刘鸿.美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有效导师制的文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06):64-70.

[3]张冀曼,刘祥哲.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J].读书文摘,2015,(06):29.

[4]刘海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问题思考[J].时代教育,2015,(03):27.

[5]王成军.“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1):54-57.

[6]刘海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问题思考[J].时代教育,2015,(03):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民办高校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