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原生态南粤古驿道行新时代生态文明路

2018-01-09鲁修禄

环境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驿道文明人类

鲁修禄

南粤大地,古驿纵横。去年,我曾随同许瑞生副省长探寻了珠海的香山古道,这条蜿蜒崎岖的小径,朴素、原始,令人回味。

近日,我又漫步于广州的黄埔古港,虽然这里曾经车水马龙,但仍可看出功能分区井然有序,商务往来和居民生活互不干扰。

一边亲身游历,一边翻阅资料,我了解到,在历史上,很多古驿道都担负着不同的功能,据此可以划分为官道、民道、商道、战道等等,这也决定了它们外在形态千差万别,内在价值丰富多元。但是无论怎样,却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自然生态相辅相成,体现了质朴的自然观。古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尊重的思想,在古驿道中得以鲜明体现,时至今日,仍值得后人不断研究揣摩,学习借鉴。

古人之所以能够如此“环保”,除去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客观原因,同中国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倡导“天人合一”,就是要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万事万物和平相处、和谐共生。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

遵从“道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欲求的本性,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人类最终要懂得、要敬畏、要遵守的,就是自然的规律,人道定要合于天道。

虽然古时没有高科技,没有现代化,但是在这种朴素自然观的引导下,在建设古驿道这项“大工程”时,古人并未对自然生态造成过多破坏,这在客观上使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美景都幸运地得以完善保存,让后人還能游历、观赏,学习、借鉴,享受自然的馈赠。

所以当我们走在古驿道上,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很多古驿道都是规模不大、用料不多,而且往往是顺势而建、就地取材,从当代的眼光来看,这也正体现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特征。

这还涵括南粤古驿道经过的很多村落。在城市化进程大规模开展之前,有些地方相对偏僻落后,但也因此长期保持着淳朴自然的状态。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给后人提供了彰显古人生存智慧的活化文本,以及深化敬畏自然认知的立体标本。

因而在古代,老子曾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中华文明的精髓内核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习总书记强调“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而老子认为人不是独大,只占“四大”中的其一。所以古人对老天爷始终“毕恭毕敬”,这种对自然的敬畏看似是一种“小胆量”,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大智慧”,给今人以重要启示,予现代以显著昭示,历久弥新,闪烁光芒。

但是,当工业化的浪潮到来之时,当我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大规模现代经济之时,人们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为生产力的极大提升而忘却了自然界的“道”与“法”,引领工业化国家遭遇的生态环保惨况虽然令人警醒,但也没有转变追赶型经济体摆脱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但在快速发展中积累显现出的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文明永续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社会问题。

一些人在生产生活中,愈来愈显露出为所欲为、自私自大的短视行为,动辄大肆破坏、推倒重来——被用于大兴土木而滥砍滥伐的树木森林;被过度开采即将消失殆尽的矿山煤田;被认为不合时宜遭到强制拆除的古迹村落;被泄露油污、黑臭废水污染的江河湖海;被尾气黑烟、鸣笛噪音扰乱的农田村庄;被铁道公路“一分为二”“开膛破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这些曾被古人诗意书写的秀丽风光,如今只变成被现代文明席卷的脆弱环境,令人叹息,发人深省。恩格斯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就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这也就是说,万物的生长孕育都需要时间和过程,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人类的欲望和私心不改,可以想见,勿需多久,很多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矿产资源、自然风光,都可能荡然无存,人类也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在欧洲,有很多历经百年而风貌不改的小镇,厚重悠久;但是在我国,短短几年之内面貌就翻天覆地的村落随处可见。试想一下,假如失去了环境的容纳和承载,当望不见山,看不见水,如何还能记得住乡愁?人类又将于何处安身立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哲学命题,也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生存问题。

“穷则变,变则通”,令人欢欣鼓舞的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习总书记也发出号召:“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社会都开始树立更加符合先进潮流的绿色生活理念,采取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的绿色生产方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更加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致力于“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endprint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舉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为了保护全球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专门制订了“零伤害、零事故、零污染”的施工方案,虽然增加了工程难度和成本投入,但在大桥施工建设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将对中华白海豚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些举措也使这项“世纪工程”“奇迹工程”成为“绿色工程”“生态工程”增添了温馨的光彩和温度。

习总书记在调研时曾言:“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为了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殷期盼,为了真正将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真正体现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环保优化经济增长,不断取得绿色发展新成效,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广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下定决心,陆续打响了“蓝天保卫战”“治水攻坚战”“土壤防御战”等多项重要“战役”,取得了令人民满意的成绩,实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珠三角地区在全国三个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率先整体达标,创建了国家重点城市群空气质量达标改善的成功模式;“系统治水、挂图作战”成为广东新一轮治水的主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探索实施“互联网+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构建水环境综合整治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治水插上科学的翅膀……

一项项开拓创新的成果,一串串闪亮喜人的数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体现了广东环保的矢志不渝,久久为功。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广东环保将继续砥砺前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任务上来,全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木叶最宜新雨后,鸟声更胜暮春时”,我深信,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形势下,在“绿色生态环保”的主背景下,我们将踏着古人开凿的足迹,更加坚实地走出未来的道路。

生态文明正逢其时,美丽广东前景可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驿道文明人类
古道
咱们定西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谁变成了人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