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的大课堂
2018-01-09孙孔懿
孙孔懿
提到“教师教育”,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国培计划”“进修学院”“培训项目”等概念,想到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基地、有面授、有考核的教育形式。诚然,这些概念和形式都为教师教育不可缺少,众多的教授、专家、名师也确实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不过我发现,教师教育应该还有一种重要形式,即教师以社会和生活为大课堂、以普通大众为老师的自我教育,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自我教育。
笔者近来就亲历过两件将铭记终身的小事。一次是在清华大学校园内荷塘之畔,看到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男士一表人才,背着双肩包走在前面,女士則是一位患过严重佝偻病的残疾人,手持相机紧随其后。不知道他们是兄妹还是朋友,只看到他们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女士在抓拍风景之余,不时让男士为自己留影,落落大方,毫无自卑之色。男士宽厚温柔,不厌其烦地调整自己相机的角度,力求拍出最好的效果,其神态之自然和专注,透射出一种虔诚。这一瞬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既为女士的自尊,更为男士的仁厚。显而易见,前者源于后者。我不知道男士的身份,但我相信他如果做教师,一定会是一位优秀教师,甚至是一位教育家。
另一次是在柬埔寨游览吴哥窟时,我们一行游人无不为这座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最早的哥特式建筑的瑰丽和沧桑所震撼,纷纷举起相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游客们游完景点上车后,纷纷回放和欣赏自己的作品。我旁边一位90后小伙娴熟地打开笔记本电脑,也开始忙着整理照片。我用眼睛一瞄,立马愣住了,原来这位叫柳洋的小伙子首先着手整理的竟然不是风景照,而是他沿途拍摄的柬埔寨孩子们的照片,孩子们有叫卖纪念品的,有在路边嬉戏的,一张张照片真实地表现了柬埔寨孩子的生活境遇。我立马对眼前这位理着时新发型的小伙子刮目相看,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儿童工作者,一位慈善机构的员工或者一位拥有爱心的教师,可是一打听才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传媒人,他拍摄孩子们并没有什么专门目的,只是因为孩子的眼神感动了他,让他不由自主地举起相机。我这位老教师为此深感不安:我与小伙子走在同一路线上,可是为什么我仅仅作为一名“观光客”,看到的想到的只是物而没有注意到人,甚至没有注意到近在身边的儿童呢?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和小伙子这两扇窗户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心灵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记录过一个和谐家庭的教育情境,赞其为“一本名副其实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教科书”。他认为来自生活的教育,“是教育学教科书中没有见过的,是教授的讲义中没有写进的,它产生于教师的心田里并染有情感的色彩”。对于教师的精神成长而言,时时留心生活中这些随机的无声的教育,也许比参与某些仅仅着眼于“专业发展”的活动更具本质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