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喻视阈下《庄子》哲学意象的概念整合解读

2018-01-09

关键词:运作庄子原文

胡 杨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转喻视阈下《庄子》哲学意象的概念整合解读

胡 杨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庄子》哲学意象作为庄子散文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是庄子哲学概念理解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庄子》中“天”“人”“心”三类高频哲学意象语言涉及的心智运作,发现:“天”“人”“心”这三类《庄子》哲学意象语言背后分别涉及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行为转喻、控制转喻三类转喻思维运作模式;《庄子》哲学意象概念整合过程中,《庄子》哲学意象转喻特性为语义建构提供新信息,由此促进庄子哲学思想理解。转喻路径下《庄子》哲学意象的概念整合解读有助于深入剖析庄子哲学思想形成背后的认知表征。

转喻;《庄子》哲学意象;概念整合;认知

“意象”语出《文心雕龙·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在文学中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53,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畴中指人们“为了思维或表达之目的,以不同方式——使用不同意象——去识解一个构想情景(conceived situation)”[2]110。当前,意象认知研究侧重运用隐喻与概念整合双向互动方式探究意象形成认知动因、意象传递内部运作机制等,并结合翻译展开,然而,通过概念整合剖析转喻路径下意象语义建构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庄子散文聚焦“道”“德”“逍遥”等重要哲学概念的言说,其间频繁使用的哲学意象如“天”“人”“心”等言近旨远。这些哲学意象以隐喻或转喻认知思维为依托,经语言编码构筑丰富的语义及深刻的庄子哲学思想。虽然隐喻、转喻均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认知识解的基本方式,但在意义拓展层面,转喻是更为基础的意义拓展过程[3]124,概念整合作为解释意义建构的理论框架,可为意义拓展提供合理阐释空间。由此,文章从概念转喻与概念整合出发,以道家典籍《庄子》为语料,结合不同哲学意象,尝试探析《庄子》哲学意象语言背后的认知运作机制,以期拓宽《庄子》研究路径。

一、《庄子》哲学意象转喻特性与概念整合

认知主体在与外界交互体验过程中,通过自身抽象概括能力对事物感知形象进行提取形成相关意象存储于大脑。其间,抽象概括认知能力的调用在减轻感知造成的认知负荷的同时,也使具体形象或场景以抽象概念即意象的形式予以表征。作为抽象概念具体化方式之一,转喻通过与抽象概念相关的具体形象或场景唤起抽象概念[4]。根据Radden & Kövecses[5],转喻是发生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即喻体为另一概念实体即喻标提供心理可及。因此,意象作为一种抽象概念表征具有转喻特性。基于认知上的普遍性,《庄子》哲学意象也存在转喻特性,比如“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庄子·秋水》)中的《庄子》哲学意象“天”与“人”在语义上表达的均非本源义,而是与本源义同属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相邻语义项“天性”与“人为”。由是观之,《庄子》哲学意象转喻特性为其语义识解提供认知基础,即《庄子》哲学意象本源义(喻体)作为认知参照点,为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邻近性概念实体实际表达义项(喻标)提供心理可及(如图1)。

在继承与发展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概念整合理论关注不同心理空间信息的相互映射及整合运作机制。心理空间作为一组被激活的神经元集合,是人们在交谈、思考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建构的小概念包[6]。基于实时工作记忆,认知主体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应知识和意象图式形成心理空间并根据一定原则或逻辑对相关认知域进行扩充和整合[7]。《庄子》哲学意象作为庄子散文的重要组成元素,源于认知主体与外界交互体验的抽象概括,是庄子哲学概念理解的重要载体。《庄子》哲学意象参与语义建构即概念整合过程涉及四个心理空间运作,分别是原文文本空间、生活体验空间、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如图2)。

图1 《庄子》哲学意象转喻思维运作机制Fig.1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onymicphilosophical images in Zhuangzi

图2 《庄子》哲学意象概念整合运作模型Fig.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philosophicalimages in Zhuangzi

首先,《庄子》哲学意象同文本中部分内容形成原文文本空间。鉴于《庄子》哲学意象具有转喻特性,因此原文文本空间的形成同时涉及转喻思维调用,由此激活的概念实体为意义拓展提供新信息。基于长期存储于大脑中的意象图式,原文文本空间激活与具身体验相关的活动场景形成生活体验空间。需要指明的是,生活体验空间的形成也可能取自部分文本内容,原因在于庄子散文部分文字或是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促进相关意象图式提取。然后,原文文本空间与生活体验空间对等概念实体进行跨域映射,其共有抽象组织或图式框定类属空间并指导下一步整合过程。由此,两输入空间概念实体选择性投射至合成空间,经组合、完善如从长期记忆中潜意识调用已有且熟悉的背景框架或背景知识、扩展等相互关联认知操作形成层创结构,完成语义建构,继而推动庄子哲学概念理解(如图3)。

图3 《庄子》哲学意象语义建构模型Fig.3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icalimages in Zhuangzi

二、《庄子》哲学意象语义建构的认知表征

《庄子》[8]作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庄子“自然无为”的人生观,饶富哲思且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9]11中的评价“其文则汪洋辟阖,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便可见一斑。借助奇特想象营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世界之余,庄子更是大量运用“天”“人”“心”等不同哲学意象,以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体系。其间,认知主体潜意识调用转喻思维,并以自身体认为参照,通过提取相应意象图式,在与大脑思维交互协商中推动语义建构。下文以《庄子》哲学意象“天”“人”“心”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行为转喻、控制转喻三类转喻思维运作深入解读不同《庄子》哲学意象语言背后的认知运作机制,以剖析这些哲学意象有效建构丰富语义的动态过程。

(一)基于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5]的概念整合

“自然无为”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宗旨。为达此境界,庄子认为人们需“以万物齐一的自然法则来看待事物”,这就要求人们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冯友兰[10]35指出,“天”在中国文字中存在五种含义,分别是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人与天的关系,而人与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人最基本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庄子》中更是凝聚为“天人合一”。诚如庄子所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8]556(《庄子·山木》)。再如例1与例2,同样展现了庄子对人与“天”关系的思考。

例1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8]213。

(《庄子·大宗师》)

例2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8]317-318。

(《庄子·在宥》)

需要指明的是,庄子散文中“天”的含义可分为三层,依次为天地万物、万物运行之依据、“人为”对应之状态[11]79。因此,例1、例2中,“天”这一哲学意象均非其字面意义,其语义识解有赖概念转喻思维参与(如图4)。具体而言,“天”的本源义对例1、例2理解构成困难,为获取符合人类认知尺度的概念,例1、例2语境下认知主体潜意识调用转喻思维,即在“天”这一认知域内,“天”的本源义作为认知参照点,为“天”表征“自然”这一目标义提供心理可及并激活该层含义,其间转喻类型为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图4 《庄子》哲学意象“天”的转喻思维运作Fig.4 Metonymic thinking of “TIAN” in Zhuangzi

鉴于庄子对人与“天”关系的思考,以自身体验为基础,在认知思维转喻与概念整合运作下以语言这一外在形式表达出来,且例1、例2中哲学意象“天”涉及的转喻类型相同。因此,下文以例1为研究个案,详尽分析其中哲学意象“天”涉及的认知运作机制及其如何作用于庄子哲学概念理解(如图5)。

图5 《庄子》哲学意象“天”的语义建构Fig.5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TIAN” in Zhuangzi

结合图5,例1中有关“畸人”的观察与认知(畸于人、侔于天)形成原文文本空间。该过程中,哲学意象“天”经转喻思维激活后表征的“自然”义项作用于原文文本空间其他概念实体,使得原文文本空间信息易于被认知主体感知。与此同时,认知主体基于对“畸人”的初步体认激活大脑中与之大抵类似的意象图式——得道者超然物外但符合天道,从而形成生活体验空间。其后,原文文本空间与生活体验空间对等概念实体如畸人(者)-得道者、畸于人-超然物外、侔于自然-符合天道进行跨域映射,通过提取共有抽象成分(对象、特征、属性)形成类属空间。在类属空间约束下,两输入空间概念实体选择性投射至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中,认知主体一方面将投射进的概念实体进行组合以形成不同于原文文本空间与生活体验空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结合该空间逻辑通过认知加工如导入背景框架或背景知识:身畸之人形体虽有所缺陷但心灵却不与之然,进而对合成空间进行完善、扩展最终生成层创结构,其层创意义为身畸之人其内心纯真与天道相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此时认知主体实际上是以形体与心灵的互动为媒介来认识人与“天”的关系,从而理解庄子哲学概念。

(二)基于行为转喻的概念整合

庄子哲学强调“天”的同时,反复探讨了“人”这一相对概念,如《庄子·应帝王》中“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8]249从侧面证实“人”之“在场”,暗示“人为”的反面作用。“人”与“人为”属同一认知域中具有邻近关系的两概念,二者之间存在转喻关系,但在庄子散文中其语言表征形式有且仅有“人”这一种。因此,《庄子》中表征“人为”义项的“人”的识解过程涉及转喻思维调用,如例3、例4。

例3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8]461。

(《庄子·秋水》)

例4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8]459。

(《庄子·秋水》)

例3、例4中,认知主体基于语境围绕“人”这一认知域,以“人”的本源义为认知参照,为“人为”这一目标语义识解提供心理可及并激活该义项,其中“人”与“人为”构成的转喻类型为行为转喻(如图6)。囿于篇幅,下文将结合例3对哲学意象“人”语言背后涉及的认知运作机制及其如何帮助庄子哲学概念理解予以进一步分析。

图6 《庄子》哲学意象“人”的转喻思维运作Fig.6 Metonymic thinking of “REN” in Zhuangzi

图7中,“天”与“人”的对立形成原文文本空间。但该空间形成过程中,由于《庄子》哲学意象具有转喻特性,因此其间《庄子》哲学意象语义识解涉及转喻思维潜意识调用。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仅有“人”的语义识解涉及转喻思维运作,对“天”的理解亦是如此,即“天”与“人”作为认知参照点分别为同一认知域中其邻近性概念实体“天性”“人为”提供心理可及。由此,对认知主体而言,转喻思维激活的“天性”“人为”义项为其形成原文文本空间提供基础。

尽管原文文本空间经转喻思维运作获取了适切解读,但从认知角度看仍相对抽象。鉴于《庄子》文本中的“牛马四足”“落马首穿牛鼻”是日常生活的复现,分别与“天”和“人”构成对应关系,因此可视作与“天”和“人”有关的图式或示例,帮助认知主体形成生活体验空间。类属空间通过对两输入空间成分进行抽象意义(内在、外在)提取规定跨域映射主要类型。之后,从两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至合成空间的概念实体在认知主体思维运作下组合形成新的关系,再结合背景框架或背景知识“马头套、牛鼻孔由人为强加”这一信息对合成空间进一步完善、扩展生成层创结构,其层创意义是人为会对天性产生束缚。鉴于此,此时庄子哲学概念理解实际上源于认知主体自身对“人”与“天”的观察。

图7 《庄子》哲学意象“人”的语义建构Fig.7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REN”in Zhuangzi

(三)基于控制转喻的概念整合

庄子对“道”的理解与老子一脉相承,认为“道”不仅是“天地之宗、万物之母”[11]79,亦是“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10]171。这也如《庄子·大宗师》[8]199所载,“夫道,有情有信”,“自本自根”,“生天生地”,“自古以固存”。但是,由于“道”自身超越了人之所感范围,难以用语言概念来表达,惟有通过心灵知觉才能体悟[12]79。故而对于“道”的体认方式,庄子主张“心斋”“坐忘”等形式,以此寻求心灵与事物间的高度契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心”这一意象在庄子散文中被频繁提及,如下两例。

例5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8]135!

(《庄子·人世间》)

例6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以为最之哉[8]160?

(《庄子·德充符》)

在庄子看来,心诚然是人最本质的部分,但其是虚的,拒绝任何的东西,因此成为超越有形世界与道合一的基础[13]223。这表明,庄子对心的主张在极大程度上非机体官能本身所及。考虑到《庄子》哲学意象具有转喻特性,故而例5、例6中,《庄子》哲学意象“心”语义识解均涉及概念转喻思维调用,不同的是,例5中“心”意象经概念转喻思维激活的语义为“良心”,而例6中则为“思想”。尽管这两例中哲学意象“心”转喻识解后的义项在语义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其间转喻类型并无区别。具体而言,“良心”与“思想”两义项从其产生渠道看,皆与心这一机体官能不无关系。根据古人“心之官则思”之说,人们在认知上趋向于使用心来转喻思维、思想等,而诸如良心等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即正理、公理等,则是思维、思想转喻义的语义缩小或细化的结果[14]162-163,因此二者转喻类型相同,均属于控制转喻(如图8)。

图8 《庄子》哲学意象“心”的转喻思维运作Fig.8 Metonymic thinking of “XIN”in Zhuangzi

基于控制转喻思维,《庄子》哲学意象“心”在概念整合参与下进一步推动庄子哲学概念理解。下文试深入分析例5中《庄子》哲学意象“心”涉及的认知运作机制及其对庄子哲学概念理解的作用。

根据图9,例5中认知主体通过“心”这一意象来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命”,以此建立的有关“命”的认知框架形成原文文本空间。考虑到“心”在原文文本空间表征义项为“良心”,因此其语义识解存在概念迁移。究其原因是转喻思维运作的结果,即“心”本源义作为认知参照点在该认知域内,为与之相邻概念实体“良心”这一目标义提供心理可及并激活该义项。转喻思维激活的“良心”义项与原文文本空间既有信息重组,推进对该空间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认知主体将“命”与“义”联系起来。为诠释“义”之内涵,认知主体提取君臣相处之道并将其作为“义”的认知框架。该框架不仅与“命”的认知框架大体相同,还取自现实生活,其形成生活体验空间,为原文文本空间提供参照。类属空间在提取两输入空间抽象结构(行为、本质、表现形式)后,指导两输入空间对等成分跨空间映射并选择性投射至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中,认知主体经过一系列认知操作形成层创意义——命和义一样是无法逃避的,必须从(良)心上接纳它。

图9 《庄子》哲学意象“心”的语义建构Fig.9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XIN”in Zhuangzi

三、结束语

《庄子》哲学意象转喻特性突出,是理解庄子哲学概念的重要媒介。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转喻理论,文章举隅式地分析了不同《庄子》哲学意象转喻特性背后的语义建构机制及其对庄子哲学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庄子》哲学意象“天”“人”“心”语言背后分别涉及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行为转喻、控制转喻思维运作。基于转喻思维,参与概念整合过程的《庄子》哲学意象在原文文本空间发生语义识解,其以自身本源义作为认知参照,激活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邻近性义项,由此唤醒的义项为后续概念整合过程提供新信息,进一步促进庄子哲学概念理解。这表明《庄子》哲学意象语言背后涉及复杂认知运作,该过程符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由是观之,从认知视角窥探《庄子》哲学意象语言背后的心智运作,为庄子哲学思想形成涉及的认知表征提供了合理阐释路径。

[1]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2n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 周运会,吴世雄.论汉字构造方式中抽象意义具象化的认知规律[J].外语学刊,2017(1):54-59.

[5] Radden G,Kö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M]∥Panther K U,Radden 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17-59.

[6] 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7] 梁燕华.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4):103-110.

[8]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

[9]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 陈亮.论庄子散文的想象空间[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77-82.

[12] 张建理.英汉“心”的多义网络对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3):161-168.

[13] 王博.庄子哲学[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OnConceptualIntegrationofPhilosophicalImagesinZhuangzifromthePerspectiveofMetonymy

HuYa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Zhuangzi,philosophical images act as crucial vehicles of Zhuangzi’s philosophical ideas.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images of “TIAN”,“REN” and “XIN” fromZhuangzi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ntal processing in these highly frequent philosophical images.It is discovered that Thing-and-Part ICM,Action ICM and Control ICM respectively lie behind the three philosophical images inZhuangzi.It suggests that in processing conceptual integration,the metonymic feature of philosophical images inZhuangzi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for meaning construction,which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philosophy.it is concluded that an investigation of philosophical images inZhuangziwith both metonymy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philosophical ideas of Zhuangzi.

metonymy;philosophicalimagesinZhuangzi;conceptualintegration;cognition

H 030

A

1009-895X(2017)04-0346-06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4.009

2017-05-08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YCSW201718)

胡 杨(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E-mail:sxr_lj@126.com

(编辑: 朱渭波)

猜你喜欢

运作庄子原文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