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里的生活,有温度,不浮躁
2018-01-08郑雯馨
郑雯馨
大部分的老城,都有内外之分。“外老城”是商业街上夸张的符号堆砌,“内老城”则是隐匿在清静的街巷里的日常。假如你愿意去探寻,它们就会不断地延伸,宛如疯狂滋长的藤蔓;假如你对此兴致缺缺,那么在转身的一瞬间,也许就会错过那间名为“有年杂货”的藏着老厦门的旧物铺。
有年杂货门前有一株三角梅,是张元将刚搬到这里时种下的,如今正好两年。粉红的花簇在古城西路这条冷清的小路上,就像是一个显眼的店招,成为人们走进有年杂货时最初的焦点。真正走进店里,视线反而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不同年代的桌椅、柜子、木箱、灯具、雕花板、碗碟、茶具、雕塑、旧书以及叫不出名的日用杂物,墙上还挂着各种牌匾、老厦门的路牌、门牌或醒目的宣传标语;藏在角落里的西洋座钟和一尊菩萨坐像比邻而居,看起像专门收放碗碟的柜子里突然出现了一只滴水兽,看似毫无章法的排列反而诠释了何为“杂货”,虽然店铺也没有进行过多的装修,但琳琅满目的旧物件静静地摆着,就能给人一种平和温馨的感觉。
“为什么叫有年杂货?因为卖的都是有些年头的旧物啊。”张元将一边回答,一边为我们沏茶,身为山东人的他已经在厦门生活了十一年,用他的话来说“早就被同化了”,因此有人来拜访时,他也会像个老厦门人一样,摆上茶来慢慢聊。张元将是个“恋旧”之人,不管是最早的旧时光家具店、不辍旧物馆,还是如今的有年杂货,他显然更喜欢做一门“喜旧厌新”的生意,“我本身对旧物也比较感兴趣,以前喜欢买,买多了就会想,要不要开一间这样的店呢,而且当时觉得这个生意有利润,做得成,开店的动力也就大一点。”张元将说的“当时”是指六、七年前厦门旧物风潮较鼎盛的时期,“当时鼓浪屿上一些华侨老房子被后代要回来了,在重新装修房子或改造民宿的过程中,有很多旧家具流到市面,大家也渐渐知道了这些有年代感的旧物。” 一时间与旧物相关的事物都活络起来,旧物店、复古风的装饰风格以及以旧物为生计的人比比皆是,张元将也会到老城区闲逛,或是从一些旧物贩子那里淘些合眼缘的旧物。结束了与不辍旧物馆另两位合伙人的合作之后,他来到古城西路,有年杂货正式开张。“我租下之前,这里已经空置了近十年,因此租金相较于沙坡尾比较低,”张元将对我们说道:“毕竟现在大家对旧物有一种审美的疲劳,生意不太好做,这样的租金对我而言,经营压力会小一点。”
古城西路周围散落着不少巷子,当中不少家中藏着许多旧物家什,曾经就有不少老人家到店里问他愿不愿意到家里收点旧物,一些被他称为“一线人员”的旧物贩子也是在走街串巷中淘到了不少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比如经常找他鉴别旧物的双莲池街两兄弟。由于旧物的生意更多依靠那些散落在街巷里的老宅,而如今厦门这样的“资源库”越来越少,就像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连这些“一线人员”都很难再淘到好东西,所以需要再往其他地区寻找,或是更新品类。既然现在旧物店的经营不像从前那么轻松,那就索性把节奏放慢,将注意力转向其他地方,比如与家人相伴或是出去旅行等,张元将笑着说有年杂货的营业时间是跟着女儿的时间走的,“她放假的时候,我一般十一二点才开门,晚上晚一点关门;她上学的时候,我的作息才会正常一点。平时没事我也会带她到店里,在她自己的小桌子上玩游戏或画画。”如此一看,似乎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况且古城西路一贯冷清,除了附近上下学的学生和接送的家长,甚少有人经过。张元将每天到店后先整理库存,挑五六件旧物拍照,基本都是单品,文字编辑后就发到朋友圈,“大概几分钟内就有人拍。”他说。买家主要来自江浙、闽粤等沿海城市,尤其是茶文化浓厚的地区,一些本地的设计师也经常光顾。到了下午就比较宽松了,他有时接待客人,有时打包准备寄出去的物品,有时休息或去其他店里串串门,一天就过去了。或许因为主要的销售在线上,所以他并不介意这条路的无人问津,况且商业气息越是淡薄,生活的氛围反而更充盈。
当经营的节奏和周围生活的节奏日趋同步,与周围人的接触也会更频繁,关于生活的碰撞也更多,对张元将来说,他不仅仅是单纯地收、卖老厦门的旧物家什,同时也藉此拼凑出老厦门人生活的模样。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旧物家什,茶几、书柜、桌椅等兼具实用与美观的家具,传递出往昔温情生活的想象。有时张元将凝视这些,会不自觉地联想起那个时代的人与物,“八十年代因为刚开始改革开放,当时的人们接受了不少国外的新思想和事物,像从前木工在打造家具时,会提供不同的款式供顾客选择,很多款式就来自北欧。”他对我们说道。
八十年代的旧物的经典在于没有过度的浮夸,因此更容易获得时下追求极简之美的八零后、九零后的好感。在张元将看来,这种对简单的审美追求,和当下时代过于浮躁的气氛有关。原先拥有的太多,各种欲望都有不同的商品来满足与填充,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好,因此人们追求简单和温度。而在有年杂货里,人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老厦门情结”,尤其是一些与华侨相关的器物,将功用与美感协调成一个整体,就是一种对良质生活的追求。对张元将来说,在一个位于老城区里鲜少被关注的街巷开店,他更享受的是周围的生活氛围,这里人人专注于自己的生活,遇到投缘的,坐下来喝杯茶,拿着店里的一件旧物,或许就能听到另一个关于老厦门的故事。
有年雜货周边巷弄闲逛线路
? 格来伊碗(扁食店)
位于临近天济医院的街边,是一家只开半天的扁食店。店里只卖扁食、拌面和咸饭,来吃饭的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和老板之间都是用闽南语交流,一般熟人带路才能找到。
? 佘阿姨花生汤店
大同路与思明北路的交界处,有一家从80年代一直经营到现在的花生汤店,除了花生汤,还可以搭配炸枣和韭菜盒,店营业到凌晨4点左右,很多老厦门人会来这里吃夜宵。
? 三真丸子
主要卖鱼丸汤、拌面线扁食和炒米粉,像这样的老店都是做比较久的,基本上种类都不多就那么几样,但反而就是因为这种比较传统的做法才能够持续那么久的时间。
? 洪姨糖水
也算是古城西路上的一家小网红店吧,糖水有港味的,也有古早闽南味的,比如杨枝甘露、糖不甩,至于古早味的汤圆,可以拌着芝麻糖粉一起吃,越嚼越香。
? 双莲池兄弟旧物
他们家店没有具体的名字,圈内都叫他们双莲池兄弟,或者龙海兄弟,经常走街串巷,把回收的货品整理分类出售,有的卖了废品,其他具有旧物和收藏价值的再卖给不同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