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视角下武舞结合的艺术创编及其艺术价值探讨
2018-01-08王梓霏
王梓霏
摘 要:开展对武术与舞蹈同源发展、结合的探析,为我国武舞结合的艺术创编方式和艺术价值提供发展思路与理论依据。在首都体育学院2016巡演节目创编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方向与特色,从舞蹈史、武术史视角,对舞蹈美学及舞蹈编导等进行理论探讨,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得出“武舞同源”是远古的命题,在当下武舞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采用“虚实法”“意境法”“意蕴法”等方法进行创编,使武术与舞蹈在刚柔相济的艺术碰撞中达到力与美、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实现更好的艺术表达,同时得出武舞结合具有其艺术的创新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舞蹈;武术;武舞;武舞同源;武舞结合;艺术价值;艺术创编
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6-0517-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resent research sets to carry out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and dance homologous development and combination, and provide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rt creation mode and value of our martial arts combination. Based on the 2016 tour program creation practice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t major in sports colleges,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n the aesthetics of dance and dan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s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ntrast, analysis and indu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artial dance homology" is ancient in proposition. Martial dance should adopt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artistic conception", "implication" and other effective methods of cre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o that the martial arts and dance can strength and beauty, dynamic and static harmony in art collision in achieving better move among force and soft, artistic ex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Wushu and dance has its artistic innovation value, aesthetic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communication value.
Keywords: dance; martial arts; martial dance; martial dance homology; martial dance combination;artistic value; artistic creation
“武舞”指的是武术和舞蹈结合的一种艺术呈现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武术与舞蹈同源共进、绵延发展,相互影响、融合,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名片[1]。在艺术形式不斷丰富的今天,武舞结合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尤其随着人们对艺术和审美追求的提升,武舞已经以更丰富的形式走上舞台。对武舞文化、历史、创作方法等的探讨,对推进中国武舞的传承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武舞同源”的文化视角,以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赴欧洲巡演团《武源》《武舞》《武战》《武艺》《武侠》《舞乐》《武韵》《武学》《武魂》的创作实践为例,运用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等理论对节目构思及编创过程进行探讨,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为我国武舞结合的方式和艺术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 武舞结合的创编探究
1.1 构思——武舞结合的文化探究
纵观历史,融合舞蹈和武术的“武舞”文化,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们在不断地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腾等攻防动作。武舞原本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与兽斗,人与人斗的过程,最初为了再现狩猎和战争的场面,人们模仿这种场面而进行表演,随着社会发展,武舞逐渐成了部落军事训练的内容。为适应战争需要,提高群体作战效率,人们把战场上常用的、有效刺杀的技击动作有序地排列起来,于是便有了原始的武舞。由此可见,“武舞同源”是远古的命题。有研究表明:“武”与“舞”虽然是不同字,但在中国古代往往可以通用,有“武舞同源”之说,也有“武舞”“舞武”的说法[2]118。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各种击刺动作姿势演练。据《山海经》《礼记》中的记载,原始的武舞不仅是武术技击的演练,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通过这种表演可以达到宣扬武威,震慑他方的作用。例如,古籍记载虞舜时期,三苗反叛,舜帝3次打败他们,仍不降服,舜帝带领部队表演了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干戚舞”的雄壮气魄和高超的武艺使三苗降服。这样的记载很多,如周武王伐纣的“大武舞”、唐朝李世民的“秦王破阵舞”等,这些武舞不但具有情感性、娱乐性,而且有着习武健身的实用性。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endprint
1.2 结构——武舞结合的艺术呈现
基于“武舞同源”的文化渊源,结合近3年美国巡演、英国巡演等创作经验,2016年首都体育学院赴欧洲巡演团队将舞蹈的艺术性与武术的技术性融入节目编排,创编了9个节目:《武源》《武舞》《武战》《武艺》《武侠》《舞乐》《武韵》《武学》《武魂》。《武源》呈现了武术的起源,即自卫和进攻。通过在远古时期,部落首领带领族人祭祀天地和祖先过程中的一次失败,引出了狩猎者与动物展开的激烈战斗,最终人们赢得了和平生活。由此展现了武术源于人的自卫和进攻。《武舞》表现了先秦时期,剑舞将祭祀舞蹈与祭祀活动相结合。后来剑逐渐成为权利、地位及身份的象征,剑舞成为宫廷舞蹈的一种。到了唐宋时期,剑舞由宫廷进入市井,也更趋向于表演化,并在此时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剑与舞的结合有刚有柔,不仅展现了武术的刚劲,同时也展现了舞蹈的柔美。《舞战》借“秦俑”形象,以民间乐曲《绛州大鼓》的节奏、古朴独特的动作造型,体现武士驰骋疆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武艺》将武术与舞台艺术融为一体,将武术动作与日常使用的雨伞结合,流畅自然,营造出飘逸、古典、唯美的风格,中华武术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武侠》展现的是侠客以剑、伞、扇子、毛笔、水袖等作为武器行侠仗义,展现了武术的独特技巧,体现了侠者风范。在兵器的对决中,又体现了各门兵器的特点及其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武乐》选取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和杨贵妃改编的小型舞蹈——小破阵乐,既保留了秦王破阵乐的精神,以表现戎装女子的飒爽英姿,也展现了女子的娇媚和俏丽。《武韵》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了太极拳、太极球、太极剑、毛笔、太极浮尘等器械动作,体现了太极拳的多元形式与动静结合,诠释了武术的刚劲与柔美,演绎了太极拳的文化精髓。《武学》展示了习武者与师父之间相辅相成,代代相传的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品德智慧。《武魂》通过武术运动的展示,体现中国武术顽强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融汇在这种精神中的运动美感,例如刀棍的铿锵、剑枪的柔美、长拳的舒展等,从而把武术向美、向善的人文精神和攻防格斗的技术含义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总之,将武舞结合,不仅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满足,更感受到了厚重的中国文化。
1.3 编创——武舞结合的方法探究
1.3.1 虚实法——阴柔与阳刚之美相结合
探究中国古代舞蹈史,一虚一实、一静一动都是层层积淀的美学结晶。武舞结合的创作实践中要注重虚实法的运用,通过“虚”的手法充分发挥舞蹈、武术的意境之美,再结合“实”的处理交代故事情节。纵观古代舞蹈的2种审美形态,分为“阳刚”与“阴柔”2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有文舞与武舞之分,凡动作柔缓轻曼,脚下动作较少,力度较柔的舞蹈都称为“软舞”,“软舞”是唐代舞蹈的精华之一,当时的《白纻舞》《明君舞》《前溪舞》《拂舞》等都具有软舞的性质,即讲究舞袖、运腰,并求轻、贵柔,特征表现为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而劲健矫捷、力度较强、雄健猛锐,注重脚下腾踏跳跃的舞蹈称“健舞”。“健舞”是唐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胡旋》《柘枝》《剑器》等。在古代中国舞蹈发展史中,文舞、软舞表现的主要是阴柔之美,而武舞、健舞表现的则是阳刚之美,因此,“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美学思想一直影響着中国舞蹈的发展。舞蹈和武术有一个共同的载体——人的身体。身体是舞蹈和武术的主要表现工具,通过人体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来抒发感情。首都体育学院巡演节目《武艺》运用了太极拳、八卦掌等元素使舞蹈和武术同台表演,运用雨伞来表现中国的“意境”之美。武舞结合的特点在于舞蹈运用武术的发力、气息、技术等元素增强舞蹈的“阳刚之气”;而武术借鉴舞蹈善于抒情、表达人物内心等情感因素,又表现出阴柔的特性。
1.3.2 意境法——技术与情感相结合
舞蹈作品讲究意境之美,意境法也可以解释为情景交融,情就是意,景就是境。进行“武舞”结合的艺术创作要追求什么样的意境,动作和技术的选择和编创要服从情感和意境的需要。一切艺术都包含了高超的技能内涵,艺术上的高度发展意味着其技能上的高度发展[3]。人在肢体方面的技能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舞蹈,还可以借鉴杂技、京剧、武术等多种技术。舞蹈与武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增强舞蹈的技术表达,也可以使武术更具艺术性。就社会属性而言,中国武术首先是一种操作型的“技”“艺”“术”“法”。它跟农艺、工艺、手艺、医术等,都可以归到我国古代广义的“术数”一类,并且有着相应的学理渊源和阐释[4]。首都体育学院欧洲巡演将经典舞蹈作品《秦王点兵》进行了改编,在保留原作品的舞蹈人物、动作、情绪的同时,加入了武术的“对练”,放大了原舞段的技术性,使观众感受到了更真实的战争场面。舞蹈中融入更多“武术”的翻腾动作,将威武的战士形象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将武舞结合,运用情景交融的“意境法”增添舞台艺术的观赏性。
1.3.3 意蕴法——形式与意味之蕴相结合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常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5]。从美学视角来看,艺术与非艺术,舞蹈与体育,舞蹈与武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蔡云龙认为武术从创始以来,一直从“击”和“舞”进行发展,有技术性的同时还有艺术性[6]。武术善于形式的表达,将高超的技术以行云流水的套路展示给观众;而舞蹈善于抒情,将有意味的形式以更美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舞蹈与武术结合可以更好地将形式与意味相结合,这种美不仅是美的技术、美的动作、美的造型,而且是有意味的形式和意味深长的美。
例如剑舞。剑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其精致卓越的工艺、水平高超的技击、夸张的表演能力,成为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物。首都体育学院欧洲巡演《武舞》就是通过长穗剑、双手剑等器械与舞蹈相结合而编排的作品。武舞结合的剑舞,是遵照历史传统以审美文化为依托而进行建构的当代武舞,《武舞》呈现的是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结合,也是技术与艺术之美的结合,更是形式与意味的结合。这种独具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舞台表演的独特性,而且升华了人体文化韵律的独特美学特征,即有意味的形式。endprint
2 武舞结合的艺术价值
2.1 创新价值
舞蹈艺术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以审美的感受,能满足观众一定的审美期待,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舞蹈作品中来[7]。舞蹈与武术结合是在艺术上的一种创新,即在放弃旧的观念中求得新的发展,建立有理论基础的艺术见解,形成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见解的艺术风格。首都体育学院欧洲巡演不仅在节目设计、节目创编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还根据所有节目的故事情节的需要设计了LED舞台演出背景,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每一个节目的内涵,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每一个节目的艺术魅力。“武”与“舞”结合需要在研究历史、顺应时代的基础上,寻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编创方法,并结合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文化高度相融。所谓武舞结合的探索及创新,不能按部就班,但也不能失去自身的民族性。
2.2 审美价值
当武舞结合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走向舞台,必将产生一次全新的审美体验。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审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审美形态是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8]。例如,杨丽萍的《雀之灵》,其舞蹈之所以美是因为,《雀之灵》是历史文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更是生命的象征。她的舞蹈世界是生命的构成。《雀之灵》则似乎已经超越了生命的极境,她从孔雀的平凡中发现了崇高,从云南的俗境里跨入了诗境,把无生命看成有生命,感知着万物皆有血肉,万物皆知冷暖的灵动。此时的审美活动可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时空,感受中国舞蹈独特的意境、意蕴之美。如何将中国舞蹈、武术的形态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传达给观众,具有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2.3 文化价值
“艺术起源于情感与思想的表现”[9]。由此可见,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之一,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更迭,艺术始终贯穿于人类的精神活动中。武舞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武舞同源的视角下,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建立在中国历史与文化底蕴基础之上的,这不仅是艺术上的创新,更是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的舞蹈和武术自古就是民俗文化中的双璧[2]118,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武舞结合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武舞”同源历史的追溯。舞与武的相互融合,舞中存武,舞中现武,舞中有武,舞中行武,这些体现了武与舞相吸相融。在武舞的创作实践中,探究舞蹈与武术的历史、文化、审美、传承等众多文化的交融点,所以武舞之间密不可分,且相互包容;武舞结合是艺术的文化价值,更是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
2.4 传播价值
中国武术已成为一个“中国式”的文化符号。通过中国武术,我们能够表达和传播有关中国的文化信息[10]。而舞蹈艺术作为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信息载体,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为了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在全球跨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武舞结合以新的艺术形式让观众认识中国的舞蹈和武术。在满足观众的艺术需求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3 结束语
在武舞同源的视角下,将舞蹈与武术的阴柔与阳刚之美相结合,技术与情感相结合,形式与意味相结合,避免了原生武术技能表演的缺点,增加了武术表演的生命力和情感,同时也更好地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丰富了舞蹈的肢体语言,使两者在刚柔相济的艺术碰撞中达到力与美、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更好地激发人的情感,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11]。要注重武舞结合的艺术价值,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创新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以新的艺术形式让观众认识中国的舞蹈和武术及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艳.武舞结合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4.
[2] 胡伟.舞蹈的意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3] 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7.
[4] 阮纪正.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3.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9.
[6] 蔡云龙.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
[7]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02.
[8]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9.
[9] 任艳花,田海军.武舞研究文献述评[J].嘉应学院学报,2014(6):91.
[10] 陆小黑,王岗,张长念.中国武术: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2):131.
[11] 毛若宇,朱庆冰.“武舞”结合的现状与发展浅探[J].武术研究,2016(7):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