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素养研究

2018-01-08于永晖高嵘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素养教育模式体质

于永晖+高嵘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素养做出操作性界定。由于体育素养的提出受到诸如家庭、社会、学校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以不同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从社会原因的健康危机;家庭原因的动作教育的缺失,学校原因的“精英化”教育模式严重,潮流原因几个方面阐述体育素养,力图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国民体质发展、儿童动作教育的发展、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国际上对“体育素养”培养的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挖掘“体育素养”的特性及培养要素。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素养;体质;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 807.0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6-0506-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makes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ports literac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literacy, such as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taking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research on sports literacy is mainly carried out around the following aspects: health crisis social causes, lack of movement education for family reasons, school of "elite education" serious trend . 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 national fitness development, children's movement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cas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literacy cultivation is mad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factors of sports literacy is deeply discussed.

Keywords: core literacy; sports literacy;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1 体育素养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也叫概念的“质”的方面[1],常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2]。加拿大终身体育中心提出:体育素养是指能够掌握的基本动作技术(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和基本运动技能(fundamental sport skills),并通过这些能力来识别自身周围环境从而做出适当反应与决定,同时也能在一定的身体活动条件下进行自我控制,从而能够更加自信地运动[3]。英国教育哲学博士Margaret 提出:体育素养是一种通过终身活动来发展和维持的能力[4]。Tremblay等认为:体育素养是发展身体活动和参与终身体育的一种技能或手段[5]。

国内不同学者也提出了不同观点。1990年赖天德在《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一文中提出,“体育素养”即体育文化水平[6]。张洪潭认为:体育素养是以运动技术为基础的操作性知识水平及实践成果。其中“实践成果”是文化的传承、体质的改善和体育精神的累积[7]。余智提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8]。2016年《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集中反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9]。

综上所述,加拿大终身体育中心、Tremblay和Margaret分别提出了体育素养的“属”是“运动技能”“基本能力”“技能手段”。对于“种差”的理解,加拿大终身体育中心与Tremblay都认为,体育素养是“发展终身体育”的手段和技能;而Margaret认为体育素养是一种发展和维持终身体育活动的能力。加拿大终身体育中心、Tremblay和Margaret 都認为体育素养是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其中,加拿大终身体育中心强调体育素养不仅指获得的技能,而且需要对技能的应用做出应变,更偏重于运动(sport)层面的素养;Tremblay和Margaret认为体育素养倾向于获得终身体育的一种能力,涵盖了“运动”与“健康”2个层面的含义,这与国内学者对体育课程主线的划分的解析有相近之处[10]。综合来看,国内对体育素养“属”的界定包括“文化”“品质”“能力”“知识及实践成果”“综合素质与修养”,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广泛;然而,素养是素质长期积累的产物,素质是素养的基础条件[11],素质不仅是先天的、生理性的,更是后天形成的、心理的反映[12]。据此,本文提出体育素养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和具体化的表现,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发展起来的,在运动与健身过程中所形成的综合素质。

2 提出体育素养的原因

2.1 体育素养提出的社会原因:健康危机endprint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明病”现象日趋严重。例如,加拿大目前正面临儿童体重过重和肥胖的情况,其政府也意识到健康系统在很多年内会面临这种威胁。在澳大利亚,静止的生活方式是继吸烟、高血压和肥胖之后的第4个降低国民产值的因素[13]。澳大利亚医疗保险公司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估计每年因缺乏运动导致的财政亏损约138亿美元[13]。英国威尔士健康研究表明,2007—2012年青年与儿童身体活动比较稳定,在2011年对4~15岁儿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有51%的儿童在1周中有至少5天的活动时间,只有12%的儿童每周没有活动,而现在只有28%的小学生和26%的中学生每周能够有规律地活动。英国威尔士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现象非常严重,当地儿童肥胖的比率在英国是最高的[14]。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的Keegan 认为:健康危机主要源自于教师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15]。新版澳大利亚健康与体育标准已经针对体育素养的这6个方面做出起草 [16]。他们预计,对个体体育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每年为澳大利亚财政支出节省138亿澳元[15]。不仅如此,加拿大运动中心长期发展计划(2006)指出:加拿大需要通过培养国民体育素养(技能、知识和态度)来提高其健康水平。英国有关研究组织在2004年8月指出:体育素养中的知识、技能、理解能力和态度等内容能够为培养国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提供基础 [17]。由此可见,国际范围内“体育素养”的提出及培养对于国民体质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2.2 体育素养提出的家庭原因:动作教育的缺失

目前,关于幼儿教育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语言、数学等方面,而动作教育常常被学者们忽视。Whitehead认为早期的动作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发育和发展,而感知觉能力则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18]。Johnson提出:婴儿是在其具体的体验中对世界进行理解和认知的,这些是无法用语言进行陈述的[19]。这些内在逻辑是图解式的、跨越感觉通道、与轮廓相融合的。当儿童开始使用语言时,这些具体的理解模式并不简单地终止存在,而是将赋予更高的命题操作和语言表现。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幼年时身体活动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青春期和成年的身体活动[20],因此,儿童早期运动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英国体育协会的研究发现:14~19岁喜欢体育活动的人中有25%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现活跃,而当前喜欢体育活动的人中只有2%是14~19岁不参与活动的[9]。

体育素养的提出强调幼儿时亲身体验及自身感知觉对其终身体育的重要性[21]。体育素养基本理论的提出不仅给“动作教育”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宏观理论和脉络,而且其中诸微观要素也影响着儿童早期动作教育的形成。例如,通过体育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幼儿掌握动作技能、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感知觉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和意识,为其早期动作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19]。

2.3 体育素养提出的学校原因:“精英化”教育模式严重

体育素养的提出也与学校“精英化”教育及培养模式的现状有较大关联。学校体育中的“精英化”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集中力量培养精英运动员,反对对其他学生的培养的教育模式,这与很多国家的教育模式较为吻合。

在这种教育体系背景下,英国很多学校存在“精英化”教育模式,即不断崇尚培养精英运动员,重点培养具备优秀运动潜能的学生,而忽视了运动潜能较低的学生。这种现象会使不具备或较低运动天赋或潜能的学生丧失运动参与的兴趣,进而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的需求,认识“身体”的重要性。同时,体育素养的提出也强调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形成“全人”的学校体育培养体系,并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动机等要素进行全面培养,最终使其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11]。因此,体育素养的提出不仅对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做出深刻的反省,也对学校体育的培养内容与培养对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4 体育素养提出的潮流原因:学术热潮

联合国将2003—2012年作为“素养时代”,并提出素养不仅是读写能力,也包括社会交流和对社会中知识、语言的运用能力,其中包括知识和理解能力、思维意识(创造性和关键技能的使用)、交流能力(以不同形式传递信息)、应用(运用知识和技能)能力;然而,不同学科领域为了与“素养时代”接轨,均提出了各自的学科素养。另外,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2014年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3个维度。国际课程标准研制经验表明,应该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的核心素养,再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内容标准,才能便于教师开展教学[22]。由此可见,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均具有重要意义。安大略教育部在2003年指出:数学素养的提出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它不仅是培养会数数字,能够通过单数结合成复杂数的人,也能够通过加减乘除对数字做出运算,最后能够在實际问题中加以应用[23]。安大略教育部在2009年指出:具备音乐素养的学生不仅要会音符,而且能够将不同的音符连贯起来,演绎成美妙动听的歌曲,甚至可以领悟到作曲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4]。同样,备受关注的英语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字母,还要认识单词、词组,并通过词组组成句子、段落,最后能够使其成为一种交流工具[25]。

Whitehead等提出并不断修正了“体育素养”的概念,认为具备体育素养的人不仅需要掌握运动技术、获得运动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体育知识、理解能力、运动动机和自信心。Daniel 等认为要像培养青年的文化素养一样,培养他们的体育素养[16]。英国有关研究提出“体育素养”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与数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26]。由此可见,体育素养的提出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体育的文化性与教育性,使其与其他学科共同完成培养个体核心素养的任务,而且能够通过与其他学科素养的对比,修正和完善体育的宏观理论,反思和考量体育素养的微观教学。endprint

综上所述,国际上诸多国家认为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来应对国民体质下降的健康危机。与此同时,由于对儿童教育的研究多倾向于语言、数学等教育,对其动作教育的缺失导致其感知觉能力的缺失。

3 国际上体育素养培养的案例分析

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素养”这个概念,例如,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其中:英国、加拿大制定相关模式、项目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也将“体育素养”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研究主线。通过分析体育素养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提炼其“本土化”要素,为我国“体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基础。

3.1 澳大利亚的“比赛计划”工作模式、新南威尔士教学大纲(K-10)和新西兰基础运动项目[18]

澳大利亚最新拟定了“比赛计划”工作模式,该模式区别了其集中于竞技运动的高水平运动员发展模式,意在通过提高普通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空间感知觉能力,激发其运动动机,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另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教学大纲(K-10)中指出“体育素养”不会代替大纲文件,但体育素养课程体系将会引导和帮助教师通过课程和比赛传递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7]。体育素养课程体系描绘了学生学习的成长路线和发展过程,以及预期的进步方式和速度,因此,该课程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思路起到一定的价值指导作用。

新西兰基础运动项目始于2009年,是新西兰教育部和体育部为1~13年级学生投资创建的以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的的项目。该项目是以儿童的感知需求为中心,促使小学生参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增强其运动参与能力,发展其运动技能,使其不管在体育课上、课外活动、社区还是家里都能在娱乐中提高技能,进而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其中技能包括自发性活动、可操作的活动和身体控制性活动 [18]。新西兰基础运动项目提出体育素养在维持健康生活方式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力和态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案例是对“体育素养”提出的具体落实,并且在落实中充分体现了体育素养的特性及培养途径。澳大利亚拟定的“比赛计划”工作模式将注意力从高水平竞技运动员转移到全体学生,这体现了体育素养的“全体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的教学大纲(K-10)中也提出了体育素养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体育素养的“全面性”;新西兰基础运动项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区,这体现了新西兰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全程性”。 由此可见,“体育素养”的提出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体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人们充分认识体育素养的特性提供了依据。

3.2 加拿大“生活通行证”项目

为了提高个体的体育素养,加拿大体育与健康教育部门于2013年创办了加拿大“生活通行证”项目。该项目主要集中于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项目包括课程计划、课程结构、课程评价3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该项目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介追踪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设定目标并提供反馈;学生们也可以对他们自身进行追踪、评价;另外,师生可以在公共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互动。该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并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

该项目不仅从宏观课程设置层面为体育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指导,而且也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技能,使其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另外,项目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自身进步程度的一种掌控。这种自我评价和自我掌控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进步机会。该项目的评价体系正确反映了个体体育素养的现状水平,同时其多元化评价方式也是对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拓展和补充。

3.3 2013年美国新体育课程标准[27]

2013年美国新体育课程标准代替了美国原来的课程标准(AAHPERD)。从目标上来看,美国新体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增加了“体育素养”,并提出体育素养能使个体在多种环境因素下自信地、有能力地运动,同时有助于人的健康发展。这2个变化是将原来的标准3和标准4合并成为一个标准,即具备体育素养的个体能够展现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并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与体适能。

从体育课程的内容标准来看,2013年美国新体育课程标准引入“体育素养”这一概念后,首先,将原来仅侧重于身体层面的运动改为身体、认知2个层面,例如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用、加工等。其次“体育素养”的提出用“意识到”身体活动的价值代替了“重视”身体活动,这意味着源于思维上的觉察、理解和认知要比机械地重视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体育素养”的提出将理解知识、策略变为应用策略,并能够展现和表达出来。第四,“体育素养”的提出将原来“知道身体活动的含义并能够从运动参与中获利”改为“知道参与多项身体活动的含义和利处”。体育运动本身是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体育源于游戏 [30],它是人天性的一种释放和回归。如果在对身体活动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再针对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体育参与,可能会事半功倍。第五,体育素养的提出,将原来“在身体活动中能够具有尊重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行为”改为“能够有责任心,并且有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社会行为”。一个具备体育素养的人,其良好的社会行为和责任感并不仅仅局限和体现于身体活动中,而是在任何情况下。这是体育素养与社会生活相接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反映。

由此可見,美国新体育课程标准中“体育素养”的提出,不仅从体育的教育本质出发,强调要理解、应用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学会欣赏体育比赛,具备良好的体育道德,而且从人性和文化学的角度出发,避免功利性地体育参与,着眼自身的需求和内在生命的释放,继承传统体育的文化品质,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的游戏性本源及其文化价值。endprint

綜上可见,从体育素养的提出对社区、学校等产生的影响出发,挖掘其特性及培养要素。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提出了体育素养形成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全程性”,这就为体育素养的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提供了线索。从具体实践操作来看,加拿大体育与健康部门从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出发围绕体育素养的培养展开论述,其中,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对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多元视角。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将“体育素养”作为逻辑主线,其更加重视学生认知层面及社会化的发展,力图从学校体育出发培养具备体育素养的人。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提出体育素养的概念,即个体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和具体化表现,是其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发展起来的,在运动与健身过程中所形成的综合素质。其次,本文以“身体”的“具身性”为理论基础,从缓解国民体质下降这一社会现象、为儿童动作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等宏观层面提出体育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于体育素养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加拿大等国家制定了相关教学模式、项目来对个体进行培养,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等也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体育素养具有“全体性” “全面性”和“全程性”的特性,而且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更趋于“社会化”和“人性化”,其评价体系也更加多元化;因此,我国应该从国际上有关“体育素养”的研究中汲取相关经验,进一步完善“本土化”的“体育素养”理论,并在实践中培养个体的体育素养。

我国2016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提出也是以体育素养为逻辑主轴展开论述的,其中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要素[11]。从对国际化体育素养的借鉴、对我国“立德树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遵循、对学生的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发展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视角出发,本文认为:在体育素养的内容上,我国还应该重视对体育知识的应用、加工能力,注重对人性化情感需求的满足及其价值取向的培养;在评价中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为个体体育素养的培养提供多角度反馈;在过程上,应该依据不同环境(学校、家庭、社区)并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培养,避免其在过程上断链,造成体育素养的阶段性缺失。

参考文献:

[1] 文寿山.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

[2] 杨建营.武术新定义存在的问题及修正途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1):23.

[3] CANADIAN SPORT FOR LIFE.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EB/O

L].[2017-01-12].http://canadiansportforlife.ca/parents.

[4] WHITEHEAD M.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 Whitehead M. Physicalliteracy through the life-course [M].London:Routledge,2010.

[5] TREMBLAY M,LLOYD M. Physical literacy measurement:the missing piece [J].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2010,76(1): 26.

[6] 赖天德.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J].体育教学,1991(1):1.

[7] 张洪谭.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J].体育与科学,2000(3):1.

[8] 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73.

[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稿[S]. 2016.

[10] 谭华,季浏,滕子敬.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划分学习领域[J].中国学校体育,2002(6):8.

[11] 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

[12] 姚蕾.国民体育素质培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3(3):18.

[13] MARGARET W. Physical Literacy: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on to Developing a Sense of Self, Universality and Propositional Knowledge[J]. Sport Ethics & Philosophy, 2007, 1(3):281.

[14] MARTIN J J, OLIVER K, MCCAUGHTRY 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redic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England children[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7, 29(2):225.

[15] KEEGAN R J. Getting Australia Moving[R].N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 Studies,2013.

[16] AUSTRALIAN C, ASSESSMEN T, REPORTING A. The Shape of Australian Curriculum.[EB/OL].[2012-08-01].www.acara.edu.au.

[17] DELANEY B J, DONNELLY P. Improving Physical Literacy[J]. Journal of Science& Medicine in Sport,2008,2(3):2.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素养教育模式体质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